《满汉恩仇录——见证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第11节

作者: 折冲万里
收藏本书TXT下载

  眼见唐朝、突厥的实力对比逆转,原本依附于后东突厥汗国的西突厥各部落,先后脱离默啜可汗,归附唐朝。不甘坐以待毙的默啜可汗主动发兵,西击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三姓,企图恢复期在西部的势力。唐玄宗急命北庭都护汤嘉惠、定边道大总管阿史那献等将引兵,协同已经归附唐朝的三姓部族,共抗默啜可汗。同时,唐玄宗又命薛讷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太仆卿吕延祚、灵州刺史杜宾客为其副,率大军进讨默啜可汗。正当唐军准备大举进攻之时,默啜可汗已被拔曳固将领颉质略袭杀。默啜可汗的项上人头,也被交予紧追来的唐朝将领郝灵荃。默啜可汗死后,谁都知道后东突厥汗国的强盛,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突厥势力的不断衰落,契丹失去了靠山,再无力阻绝陆路通道。眼见形势不好,契丹、奚两蕃也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随突厥颉利发伊健啜归附唐朝。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唐玄宗趁势,重设松漠都督府,恢复了对契丹人的统治。并任命契丹首领李失活,为松漠都督兼松漠郡王。至此,唐朝同渤海国的陆路交通彻底打开,内地与东北地区得以畅通往来。

  随着,唐朝同渤海国之间的交通恢复,招抚渤海国,再被唐玄宗提上日程。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派鸿胪卿崔忻前往渤海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又以其地置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大柞荣欣然接受了上述册封,改国号为渤海,不再称震国,并再次派遣王子入唐朝贡。从此,渤海国正式成为唐朝的治下地方,并入唐朝版图。纵观渤海国归附唐朝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非常顺利。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原因有三:首先,大祚荣自幼生长于营州,深受唐朝思想文化的熏陶。故而,大祚荣在情感上,理所当然地倾向唐朝。其次,作为边疆地方政权,渤海国必须在后东突厥汗国和唐朝,两强之间做出选择。相比于投靠贫瘠、落后的后东突厥汗国,投靠富饶、昌盛的唐朝,可以获得更多的实惠利益。最后,步入开元时代的唐朝,正散发着盛世的光芒,而后东突厥汗国则国势日衰,并在窘境中苦苦挣扎。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占据上风的唐朝会笑到最后。综合以上,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大祚荣肯会归附唐朝了,而这也是最明智的选择。

  日期:2019-08-04 17:54:03
  三、
  在中韩两国的历史之争中,归附唐朝后的渤海国,到底算是唐朝治下地方,还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也是中韩学者争论的一个焦点。韩国学者为声索渤海国的归属权,坚持认为渤海国拥有自己的政府和军队,就应算作主权独立的国家。在韩国学者看来,渤海国与半岛的新罗政权,共同构成了朝鲜民族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所以,渤海国怎么可能,怎么可以,会是唐朝治下地方那!即便,渤海国和新罗政权都曾接受过唐朝册封,君主也都接受过唐朝委任的官职。那也只是当时小国侍大国,所采取的一种很普遍外交策略,根本说明不了什么。

  在笔者看来,无论韩国人如何自圆其说,都难掩其言论的荒谬至极。唐代,新罗使臣崔志远曾在《谢不许北国居上表》中,痛斥渤海国为异族“粟末小蕃”、“疣赘部落”。崔志远说得明明白白,渤海、新罗民族族属相异,且互为仇雠,绝非什么兄弟之邦,又何谈什么南北朝关系。再说渤海国同唐朝的政治隶属关系,韩国人更是大错特错。在唐朝看来,渤海国绝非等同新罗一类的外藩属国,而是,唐朝治下的地方,是唐朝法理国土的一部分。依据是唐朝确实对渤海国,实行过统治。只不过,统治的形式较为宽松,被称作羁縻统治。

  至于羁縻统治制度的由来,还得从唐初说起。唐朝初年,唐太宗以恢宏气势,削平四宇,气吞八方,唐朝的疆域也迅速向外扩展到少数民族地区。如何统治广阔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成了一个困扰唐朝的政治难题。其实,历代中原王朝,都愿意以内地的郡县、州府模式,去统治边疆地区。怎奈,受制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渔猎文明的差异,内地的统治模式,难以复制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但只要条件许可,历代中原王朝会采取强制移民、民族同化、纳入国家编户等各种措施,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转变为,同于内地的州府。这样,更有利于中原王朝,对该地区的控制。唐设立于高昌的西州(现今新疆吐鲁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别看高昌地处西域,但其居民大多是,汉魏以来,屯戍、经商于当地的汉人后裔。其余,则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以及一些西突厥部族。由于,高昌胡汉混杂的民族结构,有利于推行内地统治模式。故而,唐朝灭麴氏高昌后,特在其地置西州(天宝﹑至德时改名交河郡),领高昌﹑柳中﹑交河﹑蒲昌﹑天山五县,并在西州大力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府兵制﹑兴建学校等。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各方面,西州皆与内地相同。西州也成为唐朝所设,地处最西部的正式州县。同时,也是唐朝经营、统治西域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但大部分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游牧、渔猎地区,或西部的内陆山区,并不具备西州高昌的可施行条件。这些地区地处蛮荒,发展滞后,汉人历来罕至。部分偏远闭塞地区,如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中北部,中原王朝就是想派驻军队,都十分困难。那该如何统治这些偏远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那?在吸取总结了,汉魏晋等前朝的统治经验及教训后,唐太宗决意在朝廷力有不逮,或尚不具备直接统治条件的偏远地区。依据“因其俗以为治”的原则,保持或部分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原酋长或首领,在其部族或领地的统治地位,也不干涉其内部事物。进而,换取地方酋长、首领对唐朝的忠诚,实现唐朝对偏远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间接统治。与此同时,唐朝亦会通过不断施加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逐渐增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唐朝的向心力,促成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融合。

  具体实施时,唐朝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划设行政机构,一般大者为都督府,中等为州,小的为县。并任命边疆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当地行政机构的长官。都督府为都督,州府为刺史,县为县令,而且,“皆得世袭”。此外,唐朝还允许担任官职的少数民族首领,在本部族内称“王”、“可汗”,其所统领的部族,亦可称“国”。唐代,瀚海大都督兼回纥首领吐迷度,就被唐朝允许在瀚海都督府内称汗。唐朝征服西域后,分别于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国,设立龟兹都督府、毗沙都督府、焉耆都督府、疏勒都督府。原四国君主被唐朝册封为都督府都督,也被允许在都督府内继续称国王。这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州府,皆沿袭原有的部族管理方式,维持原有的部落组织习惯。只是,换以“州、县”的名义,划分属民或属部,不向朝廷承担赋役,或只象征性地缴赋。用《新唐书》的话讲,即“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可见,这些州府的管理形式,较为松散,与朝廷直辖的“正州”有着很大的区别。又因《史记》有云:“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汉宫仪》亦载:“马云羁、牛云”。故此,历代中原王朝形象地称呼,这种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非正式州府为羁縻州,寓意“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而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宽松统治制度,也被称为羁縻制度。说白了,唐代的羁縻州府,就是唐朝治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