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恩仇录——见证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第10节

作者: 折冲万里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还是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已无需担忧武周征讨的大祚荣,从容建国。为显示身份的尊贵,大祚荣自创其姓大氏,其全名亦由祚荣,改为大祚荣。又因其父乞乞仲象,曾受封为震国公,大祚荣便自号震国王。并于东牟山(今吉林敦化敖东)筑城定都,这个最初的都城,后被称为“旧国”。而这个震国政权,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海东盛国”渤海国。
  日期:2019-08-04 17:07:43
  二、
  公元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的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简称东北工程),正式启动。作为国家重点项目的东北工程,涉及范围广阔,包括:古代中国疆域理论研究;东北地方史研究;东北民族史研究;古朝鲜、高句丽、渤海史研究;中朝关系史研究;中国东北边疆与俄国远东地区政治、经济关系史研究;东北边疆社会稳定战略研究等等。然而,正当东北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进行时,本属中国内务的东北工程,却莫名其妙地,遭到了韩国的激烈反对。其反对的理由竟是指责中国,将本属于韩国历史范畴的古朝鲜史、高句丽史、渤海史纳入到中国历史范畴。古朝鲜、古高句丽的归属不在本章范畴,暂且不论。单就看看,韩国学者为何顽固坚持,渤海国是由朝鲜民族的先祖建立得那?韩国人给出的理由竟是,渤海国系高句丽遗民建立的政权,即或渤海国的民族主体是粟末靺鞨,那渤海国的王族也是源自高句丽后裔。基于以上观点,韩国学者们得出了两个奇葩结论,渤海国不仅是高句丽政权的延续,并与同半岛的新罗政权,构成了朝鲜民族历史上,所谓的南北朝时期。

  对于韩国学者的说法,中国学术界根本无法认同。首先,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高句丽政权,同今日的半岛民族并无多大关系。国内学者早已给出权威的论证,我们这里暂且不论。再者,渤海国缔造者大祚荣的民族出身,也只是出自原属高句丽的粟末靺鞨,并非出自高句丽民族。故此,《旧唐书》才会记载,“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别种”二字指明了大祚荣并非高句丽人。而《新唐书》亦记载,“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至于,随大祚荣迁入的部众,则主要为粟末靺鞨,及少数居于营州的高句丽遗民。其中,粟末靺鞨又由三部分构成,即:原属唐朝的粟末靺鞨、属高句丽的粟末靺鞨、后融入粟末靺鞨的白山靺鞨等部。作为新融合而成的靺鞨集团,为与以往的靺鞨部族区别开。大祚荣将本部靺鞨称为渤海靺鞨,意为从营州渤海边来的靺鞨部族。渤海国建立后,当地的原高句丽“逋残”,以及伯咄、安车骨、拂涅、白山、号室等部靺鞨遗民,都归顺了渤海政权。又经长期共同生活,这些当地遗民逐渐同大祚荣的部众,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即渤海人。经学者考证,渤海民族确实混有部分汉、契丹、高句丽血统,但其主要来源,还是以粟末靺鞨为主的靺鞨族群。总之,学术界一般认为,大祚荣,还有渤海民族,都跟高句丽没什么直接关系,更与今天的半岛民族八竿子搭不上边。韩国学者针对渤海国的种种滑稽言论,未免有乱认祖宗之嫌。事实清楚地摆在这里,就是不知道韩国学者的玻璃心,能否接受。

  自唐初,再至渤海建国,东北地区先后经历了,唐灭高句丽、内迁高句丽遗民、营州之乱、渤海靺鞨回迁等多个重大历史事件。东北地区民族结构及分布,也多次重新洗牌。先是强盛的高句丽民族消失了。而后,曾经的靺鞨七部逐渐演变为黑水靺鞨、渤海(粟末)靺鞨南北两大族群。至于,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等部靺鞨逐渐消亡,其部众分别流入到黑水、靺鞨两大靺鞨族群。黑水靺鞨、渤海靺鞨又各自向南、向北发展,故而,曾经的靺鞨兄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后面篇幅会提及,双方的冲突中,渤海国最终获胜,并征服了黑水靺鞨的虞娄、拂涅、铁利、越喜等部,将其纳入渤海国的直辖下。整个黑水靺鞨也被迫臣服于渤海国。但是,黑水靺鞨并没有被同化、融合掉,历经挫败,却仍顽强地生存了下去。

  回头再说渤海国,刚刚建国后,渤海国势单力孤,夹在后东突厥汗国、唐朝(武周)两大巨头之间。同时,又要面对契丹、新罗的不断威胁。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大祚荣继位伊始,便立即遣使与突厥结盟。同时,又通好于南面的新罗,巧妙地在强权林立的四邻之间斡旋。经过数年苦心经营,渤海国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其疆域南接新罗,北邻黑水靺鞨,西连契丹、突厥,所属臣民囊括了靺鞨、高句丽、汉、契丹、奚、突厥、室韦等民族,有民十余万户,胜兵数万,地方五千里(一说两千里)。曾经的营州流虏,终于在东北大地站稳了脚跟。

  总体上看,大祚荣投靠突厥的决策是明智的。可投靠突厥后,大祚荣也有一肚子苦水,无处倾吐。回想聚居营州时,靺鞨部众深受唐朝优抚,部民皆享富庶安康。可自归附突厥后,渤海人就没怎么过好日子。其实,这也好理解。唐朝极其繁荣、昌明,民族政策又十分开明,唐朝不会向边疆少数民族,苛索贡赋。只要,边疆少数民族能安分守己,忠于朝廷,并象征性地进贡一些土特产,就能得到朝廷的大量赏赐和优惠的边贸待遇。反观,突厥人则不然,偏居漠北的东突厥汗国何等贫瘠,若不能在对唐朝(武周)的战争中,掳掠获利,就只能靠盘剥附庸、藩属,来缓解自身的经济压力了。既如此,寄人篱下的大祚荣自然是愤愤不已。

  再加上,默啜可汗统治后期,后东突厥汗国已现颓势。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大祚荣需要考虑渤海国的前途命运。他真不愿意把宝,只押在前途不明的后东突厥汗国身上。最重要的一点,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周的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女皇武则天退位。太子李显复辟登基,是为唐中宗,唐朝也得以重续皇统。对渤海国恨之入骨的武则天没了,让渤海(靺鞨)人魂牵梦绕的唐朝重现了。这一切,着实让大祚荣那颗沉寂许久的心,激动了起来。不谋而合的是,唐中宗复辟后,便马上着手解决,当年营州之乱的各种遗留问题。其中,就包括招抚渤海国。当时,唐朝正与北方的突厥,以及受突厥驱使的契丹、奚两番,反复拉锯,不断交锋。在唐朝看来,依照远交近攻的原则,若能成功拉拢渤海国,归附唐朝,那将有力缓解北方的边防压力。还是神龙元年,唐中宗李显特派侍御史张行岌,前往招慰渤海国。大祚荣欣然接受了朝廷招抚,并派次子大武艺入侍唐朝为质子,以示诚心归附。此举也意味着,渤海国自此臣属于唐朝。本来,唐朝打算正式册封大祚荣,但因突厥、契丹连年入寇,使得内地同渤海国的往来极不方便,最终,册封未能实现。

  景元元年(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继位,景云三年(公元712年)唐睿宗禅位于儿子李隆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唐玄宗在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在一群贤臣良将的大力辅佐下,唐朝步入开元盛世,并扭转了先前同突厥战争的被动局面。默啜可汗见唐朝复辟,先是袭唐朝衣冠,向唐称臣请婚。但默啜可汗贼性不改,又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率军围攻北庭都护府,结果被唐北庭都护郭虔罐杀得人仰马翻。默啜可汗之子同俄特勒,被唐军斩杀,突厥大将石阿失毕因,同俄战死而不敢归,携其妻投降唐朝,突厥残部则恸哭而去。大败后,为缓和同唐朝的关系,四月,默啜可汗再次遣使求婚,唐玄宗依然拒之不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