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人儿——三百载爱恨情仇 一千年世道轮回》
第50节

作者: 司马寻欢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打胜高平之战后,柴荣开始实施统一天下的雄伟计划,当时天下纷乱,要统一天下,何其难也?
  到底要从哪里下手才能完成他统一天下的抱负呢?后周四围的邻国都是不可小觑的割据军阀,北有北汉契丹,西南有后蜀,南有南唐等国,当时周世宗已经盯上了一块大肥肉:南唐!
  没错,就是后来那个一代词帝李煜李后主的那个南唐。因为南唐非常的富庶,如果的打下来,就可以做为后周征服天下的大粮仓,当然不但有粮食,还有鱼,还有米,还有美女,还有金银珠宝,不打它,那才真是活生生的见鬼。
  周世宗柴荣是一个非常有主见,且非常有远见的皇帝。但他还有一个更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广开言路,善于头脑风暴,听取各方意见。统一思想,统一欲望后再展开全同的行动。
  所以,到底应该怎么样征服天下?已经成竹在胸的柴荣,还是决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当然他没有象征性的把这帮武将召集在一起开个茶话会,而是认认真真的举行了一次全国的高级公务员摸底选拔考试,这次考试的级别相当高,起点是翰林学士承旨以上的文官,所谓承旨,就是指那些翰林学士中间那些资格非常老,既有阅历又有能力的拔尖的人。当然,由于当时后周的地盘还不是很大,所以人数不是太多,只有20多个人。
  日期:2019-02-11 09:59:18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夏,周世宗柴荣为了亲自命题出卷让这20多人每人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各一篇,试试这批翰林学士里所谓厉害的人物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各位,别的不说,就从这两篇命题作文的题目上,你是否能发现柴荣的过人之处 ,《为君难为臣不易论》是想让你写啥的?写虚的,写写皇帝如何如何的难当,写写为臣的如何如何的不易!这是要干吗?话家常,拉关系啊,我难,你不易,那咱就别互相猜疑了呗,都站在对方立场上想想,互相体谅,互相帮忙!我的天,看看人家这思想工作做的,到位吧!
  所以这一篇命题作文不是议论文,而是表态证明文,表一表做臣子的态度,证明一下自己忠贞不二,誓死追随的决心。所以考的是会不会说话,会不会拍马屁的能力。
  果不其然,考下来之后,周世宗柴荣看的连连点头,心里暗暗佩服大臣们,居然都会:为臣和陛下这一路走来,陛下如何如何,为臣如何如何,忆了忆苦,思了思甜,表了表态。君臣皆大欢喜。
  但第二篇命题作文就没那么简单了!
  《平边策》,平定边地的策略!这可就不是务虚了,而是真真切切的务实。直接问的就是接下来咱们后周跟四外边的邻居这仗怎么打?按说,以这帮翰林学士的真实业务水平,应该会考的比较好!
  但结果恰恰相反,批了好多份考卷,周世宗柴荣都连连摇头。心说写的都是些什么玩意。
  为什么考虚的能考好,考实际业务却考不好了呢?
  这就是成年人的悲哀,觉得社会很凶险,所以不自觉的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如果考一下博士研究生1+1=2吗?为什么1+1=2呢?会不人等于3,等于4,等于无空大呢?
  那这帮博士生肯定能给你写出几十页的博士论文,瞎扯胡扯的说上几万字。但如果这样的问题考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这帮小朋友啊,肯定直接回答你:你傻啊,1+1肯定等于2啊,等于3等于 4等于别的数就是你算错了!
  多简单的事,为什么就整复杂了呢?就是因为我们成年人都特别喜欢揣摩领导的心思,领导出这个题是什么意图呢?他想我让我怎么回答呢?我说了真话,如果不合他的意,他会不会转个身就整我啊?算了算了,还是保险起见,怎么自保怎么安全怎么说吧!
  所以,这帮翰林学士实在猜不透柴荣这个《平边策》不去问武将而来问文臣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怕说错话,所以他们都回答的非常巧妙,字面上你是挑不出毛病的,因为他们虽然答题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是讲来讲去,都讲了一个统一的核心思想“修文德,来远人”
  嘛意思?说直白一点,就是把咱们后周治理好,让邻国的人受我们的影响和感召,最后归顺顺我们,用文治来统一天下。
  这也怪关他们,他们本人就是文人,你问文人怎么统一天下,文人说以文统天下,这个是符合身份特征的,如果说以武平天下,柴荣说好,你明天就穿铠甲上战场,那这哥们岂不冤枉死了,所以都是聪明人,这都是在心里反复权衡过的,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写的这违心的作文肯定是得不了满分的。但宁肯让皇帝不喜欢,也不能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所以古往今来,文人务虚,都做的很好,但文人务实,那基本是在开玩笑。

  日期:2019-02-11 09:59:56
  凡事总有例外,还真有一个不爱开玩笑的文人,这个人叫王朴,时任后周的比部郎中,别误会,这个比部郎中不是给后宫娘娘看病的太医,而是刑部的一个官名。
  这个王朴是一个被历代史官都选择性忽略的人,跟咱们前面提的冯道一样,功勋卓著,却都因周世宗柴荣短命,没有统一中国。所以他们就被雪藏了,如果他的领导是赵匡胤,那王朴也会咱们后面讲到的赵普一样名垂千古。
  让他名垂千古的,就是他写的这一篇皇帝亲自命题的文章《平边策》。他写的跟另外20多个 人写的不是同一个调调,至于他到底写了些什么。

  来,咱先来看看原文:
  臣闻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当失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僭。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时使薄敛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即与天意同。

  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矣。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
  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攻虚击弱之法,不必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南人懦怯,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可乘虚而取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若其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州亦望风而至。惟并州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