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人儿——三百载爱恨情仇 一千年世道轮回》
第51节

作者: 司马寻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至于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惟陛下宽之!

  日期:2019-02-12 08:28:35
  040-媲美《隆中对 》的《平边策》
  惊堂木一拍!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
  如果细读王朴短短600字的《平边策》,我们会发现王朴身上具有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战略纵横家的影子。今天我们细讲平边策这篇时务策论,就是希望这篇600字的古文以后有机会入选中小学课本。
  不仅因为它文彩斐然,而是这600字的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直到现在我们回对来看时,依然能发现其中无穷的奥妙。

  王朴的《平边策》到底好在哪呢?
  他提出了一个中原王朝统一天下的核心思想: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你也许会说,就这?就凭这八个就能统一全中国?我里有本《儿歌三百首》是不是就能当歌唱家啊?
  就是知道绝大多数人会有这样的误会,今天咱们才细讲平边策的。
  写的再好的东西,关键是给谁看?谁能看懂?我们难以体会这个《平边策》的精妙,就是因为我们不是周世宗柴荣,我们没有被到底该如何统一天下这个世纪难题深深的折磨过,所以我们只读出了王朴的文彩,却没读出平边策的精妙。
  而柴荣却比我们识货的多!正因为他每天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治国平天下!

  所以当王朴在平边策中提出“攻取之道,从易者始”,这样先易后难的原则时,一下就打动了柴荣的心。
  为什么要先易后难呢?
  这是由各方面的客观情况决定的。一方面,当时全国分裂为后周、辽国、北汉、后蜀、荆南、南唐、吴越、南汉等。以中原正统自居的后周,实际上处于辽、北汉、后蜀、南唐等割据政权的包围之中,这些国家实力有强有弱,距离中原远近不一,对后周的威胁程度也不同。
  后周绝不可能同时出击,十个指头一齐打,必须有轻重缓急、先后次序。

  《平边策》中王朴认为,在各割据势力中,南唐和后蜀是实力最强的。这两个割据政权都想结交契丹,以图中原,对后周威胁最大。
  周世宗想要恢复燕云,就不得不先惩罚这两个势力。而在这两个割据政权中,又应以南唐为首先用兵的对象。因为后蜀远离中原,关山阻隔,交通不便,远征困难重重。历史上,后唐两征后蜀,一次得而复失,一次半途而废,前车之鉴,教训深刻。
  王朴旗帜鲜明的主张先攻南唐,“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这段话说的非常非常关键,这就是后来新中国建立最重要的战争法则游击战的策略。
  因为后周南边的这个南唐,是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十国中间最大的一个国家。也是这十中国中最容易拿下,最好打的国家,没有之一。
  为什么好打呢?
  如果打开当时的地图一看便知,因为南唐跟后周的国境钱有两千多里长,大家别忘了,这可是中原的平原地带,没有长城这样的天险,这么长的国境钱,怎么防御?防不胜防啊!2000多里怎么布兵?把哪个地方做为重点防区?

  所以王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我们大周调集部队不停的打他,不停的打他,挑个他兵少粮少的地方先打,只要一打,南唐就得调动人员防御应战!好,你就跟着我跑吧,你跑到东边,我就打你西边,你去西边防,我就再去东边打。每打你一处,你就得调动部队赶去增援,我就无耻了,我就不要脸了,我就是要这么来来回回的折腾你!南唐你能受得了吗?肯定受不了啊!
  日期:2019-02-12 08:28:55
  凭心而论,如果单从战略规划上《平边策》远在《隆中对》之上!有缺憾的就是柴荣和王朴这对君臣并没有沉下心来,对这个无比正确的战略进行战术分解和时间规划,显然,这不是一两年,三五年就能搞定的事,有可能需要十五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没有时间节点,没有量化指标 ,再好的战略都会在执行环节出现偏差。这就是周世宗柴荣的历史局限,柴荣虽然对《平边策》极为欣赏,但并未完全采用,在取得南唐江淮之间14州之地后,既没有把整个华东华南全部拿下,也没有攻下西南,就迫不及待的移师北伐,这是极其严重的错误,就是敌我力量没有形成绝对优势的时候,战争的胜负已然决定。
  好在柴荣犯的这个错,后来的赵匡胤及时改正,大体上按照王朴的方案,优化了一番后,统一了全中国,把《平边策》用的还是比较好的。
  后来灭了元朝的大明王朝,朱元璋其实用的也是这个策略,清朝的康熙爷也是平了南方的台湾后转过身才灭了内蒙的葛尔丹。再后来咱们新中国的建立,这个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核心思想运用的就更加纯熟了。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的游戏击的方针也是对平边策思想的灵活运用。
  王朴的《平边策》影响确实不小,而王朴却在历史上被雪藏,远没有诸葛亮名气大,是因为没人像罗贯中那样写小说捧他,可见再有才,没人吹捧也是不行的。

  咱们现在为王朴正名,其实就是想还他一个1000年之后的公道。这哥们确实应该被赏识被崇拜被赞扬。
  当然,柴荣也没亏待他,王朴的《平边策》大受柴荣的赏识,把王朴当做五国十国第一文人加以重用 ,常与他商议探讨天下大事。升迁其为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很快又升为左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成为柴荣身边最最重要的谋士。任命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不久又升任枢密使、检校太保。
  王朴不仅仅只有嘴皮上的功夫,周世宗在前线征战,王朴则在后方供应军需、主持政务,他亲自改建开封城,拓宽道路、改善漕运,这才有了《清明上河图》中的繁荣景象。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王朴奉旨视察汴口,归朝时拜访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两人交谈正欢,王朴昏倒猝逝,时为显德六年三月初三,公元959年4月13日。下葬之日,周世宗柴荣亲临祭奠,以王钺叩地,多次无法控制自己的大声痛哭,足见他是多么欣赏王朴的才干,柴荣赏赐王家以大量财物以助治丧,并召见王朴的几个儿子,授予其官职 。
  王朴凭借高超的才能和认真的处事风格,不但得到柴荣的赏识,就连当时同僚的宋太祖赵匡胤对他也是敬畏有加。在他登基后,对王朴也是很敬畏的。有一天刚好路过功臣阁,风突然吹开半边门 赵匡胤正好面对殿内王朴的画像,他竟肃立不动,整理御袍,肃然鞠躬。
  左右侍从问道:“陛下贵为天子,他是前朝的大臣,您对他的礼遇何必如此敬重呢?”赵匡胤指了指身上的龙袍说:“如果这个人还活着,朕恐怕是不能穿上这件皇袍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