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为人知的殖民者——汉人及其祖先的扩张史》
第8节

作者: 寒山憶雪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待续
  日期:2016-11-06 22:55:07
  6.古羌人进入农业时代
  从1.8万年前到1.28万年前之间,气候在逐渐变暖,古羌人的各个部落人口也在缓慢增长,5000多年的发展,使关陇地区的古羌人口增加了很多,适合于当时的气候。
  但1.28万年前左右,突然发生了一件全球性的事件,给欣欣向荣中的全人类,包括古羌人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这就是气候史上著名的新仙女木降温事件。

  事件的起因是那段时间内,一些彗星陆续在撞向地球的过程中,在空中发生爆炸,其热量引起了寒带冰盖和高原冰川的融化,干扰洋流的运动,并且引发了气流的变化,以及大量的粉尘遮蔽天空,导致气温突然下降。高纬度地区大量的动植物在严寒中灭绝,其中包括著名的猛犸象、剑齿虎,甚至引发了一些原始人类族群的消失(克劳维斯人)。整个寒冷期延续了1000多年,直到1.1万年前,气温才突然回升。

  ┃过去1.5万年气候变化情况
  不像冰期、间冰期交替那样缓慢过渡,让好几代人都觉察不到气温的变化,新仙女木事件是突然的急剧变冷的,几十年内,甚至更短,气候就回到了盛冰期阶段的状态了。
  遭遇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原本人口繁衍众多的古羌人在几十年的气温骤降中,面临着大量动植物死亡、食物短缺的危机。在这场危机的早期,大量的人口因为严寒和缺乏食物而死亡,因为争夺林地猎场,又有大量的人口在部落战争中丧生。
  在这场危机中,古羌人只有扩大采集的种类,原本的水果干果、块茎块根,扩大到哪怕细小的草籽也都被纳入采集的范围。另外,他们还追求石器工具的精致,比如石镞(箭头),以更高效的捕鱼和狩猎。大型动物在这次寒冷事件中濒临灭绝,古羌人的狩猎范围开始往中小型动物上转移,比如野猪、落单的狼,在食物充足的年代,古羌人并不重视的动物幼崽,此时也纳入了食谱。

  由于新仙女木之前人口众多,导致寒冷期到来后,即便作出如上那样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依然面临着人口压力的巨大惯性,食物比较缺乏。人们在采集生活中,每到秋季,就会把大量的可食用的草籽分出一些来,在春季撒到泥土中,从而可以获取更多的草籽,同样的,植物的块茎块根也会收到同样的待遇。不过因为块茎块根相较草籽来说大很多,一把草籽可以长出很多植株,而一个块茎块根只能产生少量的植株,所以人们往往选择把不重要的食物草籽撒下去,而舍不得块茎块根。

  原始智人的聪慧程度,我们在前文就已经说过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并不是祖先们在农业时代来临之际才掌握的,在采集的过程中,人们老早就掌握了植物由生到死的规律。但是因为之前五六万年的生活,没有遭遇这样先繁衍众多的人口,再遭遇突然的降温后,面临的巨大人口压力的情况,所以完全不需要去种植,就可以维持生存。
  不过这个寒冷期内,古羌人以及同时代其他很多地区的古人们,只是开始尝试种植,但并没有形成普遍的原始农业,因为草籽的产量太低,对于人类解决食物危机的帮助并不是很大。
  但是上千年的习惯下来,随着新仙女木时期突然结束,温暖期突然的到来,这些习惯给古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首先,上千年的时间下来,人们有意无意的选择更大更适合食用的草籽去播种,一些草籽慢慢的就被人工选择了,和原生的野生祖先有了不少的变化,开始有了点谷物的影子。
  其次,温暖期的突然到来,让人们的食物危机得到缓解,人们可以腾出更多的种子来播种。而最原始的种植相对于采集和狩猎来说又比较简单,只要让孩童们看护好就可以,不必像采集渔猎那样,每天都去劳作,人们在外出采集捕猎之余,完全可以保留之前的种植习惯。这样下来,种植的规模也有所扩大,而且温暖的气候也有助于种下去的谷物提高产量。

  但是考古上并没有发现古羌人生活的地区,有一万年以前的谷物出土。原因很简单,气候还不够温和,人们还没有把种植在生活中的比重扩大,相对于后世来说,当时的种植,只是采集渔猎的一个辅助产业。
  而当大地湾遗址发现最早的出土碳化谷物时,已经是9000多年前了。这些谷物种类比较单一,只有粟和黍,也就是现在北方常见的旱作谷物小米和黄米。出土的小米和黄米比现在个头小,但也比野生的狗尾草大多了,如果之前没有几千年的人工驯化,而只是在9000年前开始种植的话,是不可能有那么大的个头的。
  可见,在之前的岁月中,人们已经开始尝试种植,并且经历了上千年甚至更久的人工选择驯化。之所以没有考古发现,那是因为时间越往前,食物越不充足,除了种子以外,都是口粮,又上哪去留给后世发现呢?何况粮食谷物容易腐烂,不是那么容易保存下来的,碳化仅仅是偶然的巧合。
  如果说,新仙女木时期,古人们就已经开始种植了,那么动物的养殖,则要到温暖期到来之后了。
  在这段骤冷期,古羌人们把以往不太重视的动物幼崽也纳入食谱,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温暖期到来。在骤冷期内,食物短缺,所以动物的幼崽被捕获后,往往不会活的太久就被吃掉。温暖期到来后,食物压力骤减,古羌人们不必要把捕获的动物幼崽立即吃掉,甚至还可以有盈余的食物来喂养这些幼崽,这就渐渐的孕育了养殖业。

  在众多的动物幼崽中,古人们逐渐的发现,猪和狼的幼崽最容易喂养,这两个智商比较高的动物很容易通人性,并且依赖于人。不过比较残忍的结局是,这个优点也让它们更容易变成人类饲养的食物。
  时间进入到八九千年前左右,古羌人大部分部落都进入到了原始农业时代,粟、黍的种植,猪、狗的饲养,两者占古羌人生活的比重越来越大,采集和渔猎的比重开始有所缩小。各个部落氏族由采集渔猎时代半游荡半定居的生活,转变为长期定居,当地力耗尽时再转移村庄。
  定居时代开始了,古羌人充分利用关陇地区的半干旱气候和松软的土地,建造了地穴房屋。人们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挖个地坑当房间使用,在地面上架上用木头和茅草、谷物的秸秆搭建而成的屋顶。
  ┃大地湾文化房屋造型
  谷物在古羌人的食谱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逐渐依赖于谷物,为了方便掘地和收割,更为了方便砍到大树开辟农田,给谷物提供更多的阳光,人们开始进一步改造工具。恰好温暖的气候,给古羌人腾出了更多的时间来鼓捣石器木器,于是磨制的新石器便逐渐产生了。
  原本细石器时代,打制的大石斧、石刀,精细打制的石箭头,都是为了适应捕鱼狩猎的需要。而这个时代,人们磨制了石镰、石锛、石磨盘、石棒,作为谷物的收割和加工工具,适应农业时代的需要。不过那个时代的石磨盘可不是转动的,而是平放着如同桌面,把谷物放在上面,用石棒滚动碾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