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为人知的殖民者——汉人及其祖先的扩张史》
第7节

作者: 寒山憶雪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待续
  日期:2016-11-06 21:47:36
  5.细石器的产生
  古羌人抵达陇西的时段,大约就是末次冰期的盛冰期阶段。所谓末次冰期,就是距今11万年左右这段气候比较寒冷的时段内,所谓盛冰期,就是冰期中气候最寒冷的阶段,距今1.8万年左右。也就是说,古羌人在陇西正好赶上了冰期最寒冷的阶段。
  陇西的气候,在今天来说,也不是很湿润,而是半干旱气候。在末次冰期中,陇西的平均气温、降水量都要比现在稍低,气候也更加偏干旱一些。原始古羌人的采集渔猎生活,要比我们现在想象的更艰难一些。
  但是苦尽终有甘来时,正因为碰上了盛冰期,所以一旦熬过去,后面的日子就会越来越温暖,降水越来越丰富,资源越来越充足。
  在这段最寒冷的几百年里,还是在随后逐年升温的5000多年里,古羌人的生存节奏方式或许在改变,但是生存的本能、繁衍的目标没有被改变。他们不管风霜雨雪阴晴旱涝,都照常繁衍,人口一直在增长。很快(这个很快也许是三五百年,也许是上千年,或许更短或更长),陇西地区的人口上限就达到了,古羌人继续重复祖先的历程——迁徙。

  日期:2016-11-06 21:48:21
  生活在陇西高原东部边缘的部落,逐渐的向东摸索。有的部落沿着渭水河谷而下,发现了又一片平坦的土地,关中盆地。有的部落逐渐越过六盘山的山谷,进入到平坦的黄土高原。三四千年前,在黄土高原的林木植被没有被破坏之前,黄土高原没有水土流失,并不是今天的沟壑纵横的地貌,而是如同大平原那样的平坦地貌。
  而靠在陇西西部的部落,则沿着黄河河谷、湟水河谷以及祁连山的两麓向西迁徙,逐渐抵达青海湖周边和河西走廊。在高原地区,古羌人的部落遭遇了高原矮黑人,这种身材矮小的非洲黑人的近亲。但是,名为矮黑人,其实并不黑。在温带生活了三四万年,他们的肤色早已变浅,如同日本北海道的原住民阿伊努人一样(他们的基因与高原矮黑人为同一类型)。
  ┃古羌人扩展路线图

  古羌人西进的历程,将与高原矮黑人遭遇、战争、仇杀亦或通婚,那是后话了,让我们回到东边儿来。
  日期:2016-11-06 22:10:24
  古羌人东进的步伐并不缓慢,几百年的时间,他们便扩展到了关中的东部,并且越过黄河,进入晋西南的汾河盆地、晋东南的长治盆地,甚至,他们有可能越过洛阳盆地,涉足到中原腹地,今天的许昌一带。
  最晚在1.5万年前,古羌人就已经从陇西扩展到整个关陕、甘肃、晋南和青海的东北部,甚至包括河南西北部。这么大的区域,面积大约在80万平方公里左右,考虑到西北地区的资源承载力低于中土其他地区,再加上当时依然处于冰期之末,气候尚且寒冷,古羌人又还处在旧石器时代,因此部落的数量可能会比较少,大体上在二三十个部落左右,总人口在十几万的范围内。
  随着末次冰期接近尾声,气候越来越转暖,人们获取食物的难度开始缓慢减小。当古羌人不用把所有的时间都耗在寻找食物上时,哪怕腾出一点点时间,他们都会试图把自己的工具变得更称手。他们会不断地加工手中的石器,以使他们更加锋利,易于切割木制工具和肉类。他们会不断地把弓箭的箭头——动物的牙齿或木棍尖儿磨得更加尖利。
  古人们的大脑与我们21世纪的人类大脑构造没有任何的区别,智商上没有任何差别,认知能力、思考能力也没有什么不同,祖先们并非不知道更好的工具可以使用的更称手,和更加容易捕获猎物。但当人们不得不在寒冷期内,把睡觉吃饭以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耗在寻找食物上时,即便有少量的部落成员打制出更称手的石器时,也不会得到推广。
  因为一方面,资源匮乏,食物短缺,更好的工具也不会带来收获的提高。另一方面,人们也没有时间去追求工具的完美,必须一刻不停的寻找食物。
  而气候回暖开始改变这一切,食物的来源越来越丰富,人们可以腾出少许的时间来追求工具效能的提高,直到人们觉得,工具的完善可以满足基本需要时,或者说与此同时,人们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进一步提高工具制作水平时,工具器物的制作水平就会止步不前。
  这就是人类惰性的双刃所在。一方面,惰性是追求器物性能完善的动力,一方面,当器物的发展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时,这种追求便会陷于停滞,直到下一个契机到来。这便是人类技术长期停滞,却又在某个阶段集中出现飞跃的原因之一。

  好像说的有点远了,让我们回到古羌人的话题上来。
  随着气候的逐渐回暖,古羌人的生存难度有所缓解,他们可以抽出较少的时间去进一步加工石器,而不必担心收获不足,而进一步加工的石器又确确实实能对收获提高有所帮助。久而久之,细石器,一种制作水平在打制的旧石器和磨制的新石器之间的石器,便在古羌人的各个部落之间流行开来了。
  但为什么,同样是经历了气候逐渐转暖的阶段,为什么中土的其他部落族群没有产生工具上的革新,没有产生细石器呢?
  就好像某种化学反应的产生一样,需要反应物质,恰到好处的剂量、温度、光照、酸碱度和催化剂,才能达到恰到好处的反应效果。
  纬度不同,实际上就是资源拥有量的不同,是其中一个因素。有的地方原本就温暖而湿润,人们原本就有足够的食物和闲暇时间,正因为太过于容易,所以再简陋的工具也足以获取充足的食物,这就是需求上没有追求的动力。而气候回暖,对他们的生活也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只会使食物更充分,更没有追求器物改进的动力了。
  而有的地方过于寒冷,比如亚寒带与寒带,即便气候回暖,也不足以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容易,人们依旧需要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寻找食物上,没有精力去追求工具的改进。只有恰到好处的在冰期生活艰难,在气候回暖后恰到好处的可以用时间去改进工具,但又不会因为时间太过于充分而导致人们丧失了这个追求。
  所以中土的细石器文化产生的非常有规律,他们从大地湾到关中,再到山西,河北的北部、辽宁以及黑龙江,这些地区的资源,恰到好处的在冰期内让人们生活艰难,在回暖后又让人们可以拥有适当的空闲时间,不至于因为懒过头而丧失改进器物的动力。
  ┃东亚细石器产生区域
  世界范围内的中石器文化,大多也分布在类似的地区,比如中东、土耳其、南欧、西欧南部。这些地区在当时,资源的承载力与陇西、关中、山西基本相似。
  ┃亚欧大陆细石器产生区域
  如果气候的变化就这样稳定的变暖,然后冰期结束,间冰期到来的话,那么古羌人或许就会一直停留在细石器阶段,悠哉悠哉地晃下去,知道人满为患开始部落战争为止。但一件重大的事件,改变了古羌人的未来,也改变了全人类的未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