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惊——破解天书『西游记』》
第27节

作者: 塘西正观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段话揭示了玉皇大帝没有天眼神通,也没有预测今后祸福的本事。如果玉皇大帝有知五百年之前、晓五百年之后诸事的神通,他早就将石猴扼杀于摇篮之中,那会有几百年之后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事情发生!
  等到孙悟空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逃了出来,玉帝的天宫就乱成了一团糟。孙悟空凭一条如意金箍棒东打西扫,竟无一神可挡。孙悟空一直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要知道此时玉皇大帝就在灵霄殿里。疯猴子这次是冲着玉皇大帝去的。此时幸有佑圣真君王灵官舍命与孙悟空纠缠,又有雷府36部将紧急驰援,将孙悟空团团包围,但这也只能阻拦着孙悟空不能进入灵霄殿而已。这时的玉皇大帝,已是没有任何办法能制伏孙悟空了,只得派信使去西天请如来佛来降魔。堂堂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竟然拿一个猴子没办法,足可以把天上神仙的脸都丢尽了。

  这些还不算什么。面对孙悟空狂妄自大,叫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要夺玉皇大帝的宝座时,如来佛说了一番话,还原了玉皇大帝的本来面目:

  佛祖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的龙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倾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如来佛祖的这番话再明显不过了:玉皇大帝本来也只是一个凡人,他本来也不是什么神,更不是什么天地的造物主。在天地生成之时,我们的玉皇大帝还未出世哩!只是他有超人的毅力和意志,从小就开始修练,竟然连续不断地修练了2.68亿年之久,才坐上了玉皇大帝这个位置!
  日期:2017-02-28 21:27:06
  第四章揭开《西游记》打碎信仰神坛之谜(第四章之六)的“这位皇帝的杰出代表在死后并没有升到上堂去”应为“这位皇帝的杰出代表在死后并没有升到天堂去” 
  日期:2017-02-28 22:00:53
  第五章之(一)内容提要:
  在《西游记》里,乌巢禅师虽然只是一闪而过,背地里却是一位重量级人物。
  乌巢禅师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
  乌巢禅师所传的《心经》有何奥妙之处?
  日期:2017-03-01 22:39:00
  第五章:揭开乌巢禅师之谜(第五章之一)

  我们在前面说过,《西游记》的写作特点之一就是故事情节和人物环环相扣,前后呼应,滴水不漏。不要说重要的人物,就是一个小小的角色,也有最终的交代。
  比如《西游记》第十七回,观音菩萨在黑风山收伏了黑熊精,到了第二十六回,《西游记》交待黑熊精此时已经是观音菩萨的落伽山守山大神,他迎接孙悟空到普陀岩紫竹林向观音菩萨求救。
  又比如《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观音菩萨在号山收伏了红孩儿,这个红孩儿就成了观音菩萨的侍从善财童子,在后面的章节里露了几回小脸;并且通过红孩儿,牵出了他的父母亲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由此演绎了一出精彩的唐三藏师徒过火焰山三借芭蕉扇故事。
  再比如《西游记》第六十回,宴请牛魔王到乱石山碧波潭做客的老龙精,《西游记》到了第六十二回,才交代这个老龙名字叫做万圣龙王。这个老龙王专做偷盗之事,万圣龙王最终死于孙悟空的乱棍之下。
  在《西游记》里,有二个人物是有始无终的。这奇怪之人露出种种的可疑之处,种种可疑之处埋藏着惊天的秘密。

  第一个可疑之人便是须菩提祖师。前章我们已经破解了须菩提祖师的秘密。
  《西游记》的第二个可疑之人便是乌巢禅师。
  《西游记》在两个人物的身上所用的笔墨虽然不多,但他们却是《西游记》的灵魂人物。
  须菩提祖师传授给孙悟空种种神通,孙悟空凭借着这些神通将三界搞得乌烟瘴气,人心惶惶,这才惊动了如来佛的大驾,才有了如来佛祖对南赡部洲人性的感叹,才有了西天取经的故事。所以,须菩提祖师其实就是西天取经故事的始作俑者。这样一个关键的人物,虽然《西游记》表面上只是一笔带过,有始无终,而真相则是,须菩提祖师已经化作了金蝉子,金蝉子转世投胎为陈玄奘,陈玄奘就是西天取经的唐三藏。

  因此,须菩提祖师这个人物一直都活跃在《西游记》中,他一直在我们的身边,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视线!
  须菩提祖师虽然传给了孙悟空种种神技,但是无法使孙悟空拥有一颗端正纯良的心。孙悟空是怀着绝世神功和一颗邪恶的心离开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

  《西游记》对“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注解是非常精辟的。《西游记》注解说:“灵台方寸山”是“心”,“斜月三星洞”也是“心”,说整部《西游记》说的无非就是一个“心”字,修行即是修心。
  在第八十五回,《西游记》更借孙悟空之口证实这种解释: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那么,在《西游记》里,谁是唐三藏师徒的修心导师呢?
  这个修心导师便是乌巢禅师!

  乌巢禅师是通过传授给唐三藏师徒《心经》,让唐三藏师徒在取经途中杀魔降妖,历尽种种磨难之余,诵读《心经》,领悟《心经》,从而实现心的修正和升华的。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我认为这句话是错误的。孔子是怎么知道婴孩一出世就是善良的呢?婴孩的善良通过什么方面体现出来呢?反正我是看不出来的。
  我反而觉得,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地越来越慈善。人在年轻时流的泪水大多是无知、倔强的泪水;而到年老的时候,流的大多是悲天悯人的泪水。所以人总是在年龄渐老时才开始有作善事的动机。这些怎能用“人之初,性本善。”来解释得了的呢?
  人的心从一出世就是长歪了的。世上没有一个人的心是长在身体的正中的,这就是《西游记》里所说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里的“心”,都是长歪了的心!
  人的自私、贪婪是与生俱来的! 正如《西游记》里如来佛祖对南赡部洲人的评价:
  “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稀,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理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披毛顶角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
  《西游记》里的东土、南赡部洲,指的就是中华大地啊!
  这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才会放慢些生活的步伐,去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才会思量人是从哪里来的,人最终要到哪里去?世界上有没有造物主?会不会有下一辈子等等这些问题。这时候的人才会略略地对大自然的法则有了些敬畏,才有了些怜悯生灵悲苦的心情;才会略略把那些贪心欲念放轻一点;才会真心实意地去做一些积德行善的事。到了临死的时候,才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因此“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