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惊——破解天书『西游记』》
第28节

作者: 塘西正观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实何止孙悟空、唐三藏、猪八戒、沙僧要修心!你、我、他,都要修心啊!
  《心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佛经?《心经》全称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摩诃”是梵语,意思就是大;“般若”
  是梵语,意思就是智慧;波罗密多在梵语中的意思是“度”或“到彼岸”。《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还有多种不同的叫法,《心经》是其中最简洁也是最通俗的一种叫法。
  《心经》正文虽然只有区区260个字,但是《心经》在佛教的典籍中却具有卓越超凡的地位。《心经》在以前是一部几乎家家念诵、人人皆知的佛经,它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这两句圣号一样广为人知。在六百卷般若经中,最简括切要、提纲挈领的,毫无疑问就是《心经》。
  《心经》的“心”字,有二种含意。

  其一,是说因为般若是诸佛之母,《心经》又是大般若经的心要,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不但展示了大般若经的中心思想,同时阐明般若空的妙理,可以说是般若的核心,故称为心。
  其二,是指人的真心。这个“真心”不是我们凡夫俗子的尘心,而是“真人”里的那个“真”。真人就是神仙啊!真心不是指歪长着的心,是指不偏不倚的心,就是修得正果的心。
  《西游记》对《心经》是这样评价的:
  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字句不多,但一字千斤。其实《心经》的重要性也确实无需再多解释了。《西游记》里乌巢禅师说:“若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在取经途中,唐三藏确实一遇磨难,就静坐着念起《心经》。
  《心经》一路陪伴着唐三藏师徒,对他们悟得妙理,修成正果有莫大的帮助和功劳。
  《西游记》第四十三回,师徒来到黑水河边,唐三藏听见水声慌了神,这时,《西游记》借孙悟空之口,对《心经》进行一番诠释:
  孙悟空笑道:“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一同四众,偏你听见水声。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唐僧道:“《多心经》乃浮屠山乌巢禅师口授,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我当时耳传,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儿?”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念——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唐三藏师徒别了钦法国,来到一座高山之下,唐三藏“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 《西游记》趁机来了一大段论“心”:

  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静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懒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西游记》第九十三回,三藏师徒辞了金平府,行有半月,见座高山,三藏又惊悚:
  孙悟空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
  须菩提祖师传给了孙悟空种种神技,却没有教给他修心之道。乌巢禅师通过传授《心经》,让孙悟空和他的师父、师弟们有了一个纯良、端正的心,使他们走向圆满之道。
  在《西游记》里地位超群的《心经》,怎会由一位籍籍无名的法师传授?
  乌巢禅师在《西游记》里如流星一样一闪而过,之后再无踪影。这有违《西游记》的写作风格。
  那么,乌巢禅师又是何方神仙呢?
  日期:2017-03-02 22:46:12
  第五章揭开乌巢禅师之谜(第五章之二)内容提要:
  乌巢禅师就是观音菩萨?太不可思议了!
  为什么说乌巢禅师就是观音菩萨?
  日期:2017-03-03 22:29:58
  第五章揭开乌巢禅师之谜(第五章之二)

  直截了当地给出答案吧:乌巢禅师就是观音菩萨!
  也许有读者会问,乌巢禅师怎会是观音菩萨呢?乌巢禅师显然是个年纪老大的男性禅师啊!孙悟空不是取笑乌巢禅师是“老禅”吗?估计乌巢禅师白胡子也有一大把了吧?而《西游记》里的观音菩萨呢,既年轻美丽,又端庄高贵,真是仪态万千,倾国倾城,她可是《西游记》作者最为崇敬的女神。
  确实,似乎没什么理由将乌巢禅师与观音菩萨联系在一起。
  观音菩萨原本称作观世音菩萨,因为在唐朝时要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便去掉了一个“世”字,简称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在未得正果时,曾发誓愿“我愿世人在遇到危难困苦时,口里念诵我的名字,好让我看到,这样我便可以去解救他们。”于是,佛就给起了观世音这个名字。
  那么,观音菩萨用什么本领救世人于危难之中呢?佛经说观音菩萨是因种种根器的不同而示视三十二种应化形象普渡众生的。也即是说观音菩萨不只是以本像救济世人,而是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而显化为不同的形像。
  关于这点,《西游记》是有明示的。《西游记》第八回,观音菩萨与木叉到长安点化金蝉子时,是化作两个“疥癞游僧”的。也即是说,观音菩萨是将美丽端庄的外表隐去,变为一个满身长着疥癞的和尚——和尚当然是男性的了。观音菩萨与木叉变化成的疥癞游僧,瞒过了世上所有的人。这两个疥癞游僧身穿着破衲,光头赤脚,在长安城中沿街兜售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愚僧认不得他们,取笑他们:“这两个癞和尚是疯子!是傻子!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只是除非穿上身长生不老, 得成佛作祖,也值不得这许多!拿了去!卖不成!”宰相萧瑀散朝遇见他俩,萧瑀也认不得观音菩萨和木叉的真身,却看得出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是宝贝。想来唐朝的大官也是很廉洁清明,萧瑀拿不出七千两银子买下这两件宝物哄唐太宗开心,萧瑀当即将观音菩萨和木叉引荐给唐太宗。唐太宗也认不出观音菩萨和木叉的真身,但唐太宗李世民不亏是一代明君,能看得出这两件佛器确实是宝贝。想来贞观之治崇尚节俭之风,唐太宗向观音菩萨问了又问,看了又看,恐怕看漏眼花了冤枉钱。当唐太宗准备将两件宝物买下赐给玄奘时,观音菩萨当然是分文不取,这下子倒把唐太宗惹急了:“你原说袈裟五千两,锡杖二千两,你见朕要买,就不要钱,敢是说朕心倚恃君位,强要你们的物件?——更无此理。朕照你原价奉偿,却不可推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