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50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仅这样也就算了,要命的是袁崇焕还斩杀了毛文龙,尽管袁崇焕的官衔是“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在名义上,差不多整个华北和东北都归他管,又是挂名的“国防部长”,可实际上只管辽西走廊这一小块地方。在官场混饭吃,你得知道什么是皇帝在跟你客气,什么才是你真正的福气,什么是能管的,什么是不该管、不能管的。把毛文龙划入他的辖区就是崇祯在跟他客气,仅仅是在向他表示信任,实质上是不该他管的,可是他管了,管起了毛文龙的军饷,崇祯也睁一眼、闭一眼算了。可令崇祯目瞪口呆的是,他还宰了毛文龙,我说过,像袁崇焕和毛文龙这样的人,理论上应该是谁也杀不了谁的,可袁崇焕不走寻常路,硬是令自己的将官生生把毛文龙给活杀了。能“合法”地杀袁崇焕或者毛文龙的,在这个世上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崇祯,现在袁崇焕却为皇帝做起主来,来个先斩后奏,生米煮成熟饭,硬逼着崇祯认可,崇祯对他的信任岂能不降到冰点。

  其实,在袁崇焕取得了宁远、宁锦两次大捷以后,声望陡增,集万众焦点于一身,以后又升任蓟辽督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个时候即使他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弹劾他的奏章也不会停下,更何况如此莽撞。他应该给毛文龙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声望,给崇祯一种错觉:关外有两股势力,而这两股势力是差不多大小的。臣下的权力越是分散,皇帝就越是放心。但是又不能跟毛文龙一个鼻孔出气,什么事情都异口同声地,这样又会令崇祯不放心,以为这两个人想团结起来逼宫,强迫他做一些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尤其当这两个人异口同声说的事情正好是崇祯反对的,这两个人必定一起完蛋。所以还要在表面上跟毛文龙争执,不说处处作对,但也要形成一种相互竞争的假象:各自发挥神通,拼命巴结崇祯,希望借助崇祯的力量来打击对方。这会令崇祯感到自己被两派人所倚重,表明自己对时局掌控的有力,领导其实是希望两个级别相当的部下相互掐的,他自己则坐收渔翁之利,只要别耽误正事,这两个人实际上也会更加安全。清末北洋的李鸿章就是这么干的,故意培植了一个南洋张之洞当自己的竞争对手,好让清廷放心。实际上南洋根本不能和北洋同日而语,李鸿章的这个“迷魂阵”摆得非常成功,当时朝中就有不少人把南、北洋相互作比较,即使一百多年后,不少人仍然以为南、北洋是清末两个势均力敌的派系,南洋至少能够和北洋拼一下,实际上清末的支柱只有北洋。李鸿章和张之洞也都是好死的。

  可能有人会说:怎么在中国想要办点事情这么累啊,要方方面面考虑这么细致。你才知道啊!在中国办事就有这么累,所以那些不顾一切奉献热血的人很多都没有好下场,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考虑清楚一些问题。其实我也只是说了一小部分,更复杂的也许我们还不知道。所以,那种“拍脑袋”式看问题的人真是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思考,别老是脑子不动,嘴巴乱动,吃的灯草灰,放的轻巧屁。历史上那些雄才伟略之主、经天纬地之臣、神鬼避让之将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他们嘴里三言两语都解决了,本事真“大”。

  政治,真的很复杂!
  日期:2012-10-18 10:53:43
  但是袁崇焕并没有这么考虑问题,他认为只要有一腔热血就可以力挽狂澜,如同自己在宁远城的时候一样,所以任意妄为,不顾官场法则,不顾崇祯的心理感受,袁崇焕这个火药桶已经放好了,现在只要有一颗火苗,就能引爆。
  而火苗也很快就来了,正是皇太极搞的“己巳之变”,后金军破关而入,直驱北京。按照孙承宗的构想,防线应该安排在蓟州、三河一线,袁崇焕没有接受;按照他自己的原定计划,防线则是在通州、昌平一线,也还凑合,袁崇焕也没有严格执行。反而一路跟随皇太极,任其攻城略地。我大致猜测了一下袁崇焕当时的想法,以当时的情况而言,周围能够打拼的也就是他的这支部队了,万一打输了,或者拼光了,北京仍然十分危险。不如尾随皇太极,看一下皇太极究竟想干什么,同时,也可以腾出时间来等待更多的援军,一起打击皇太极,他认为有他跟在身边,皇太极应该也不会过于放肆,反倒可以等待最有利的时机,万一真到了万分危急不打不行的时候,他也正贴着后金军,随时可以出手。

  然而,关内不比关外,北京城附近也不是宁远城下,这里是明王朝的心脏,是他两百多年朱氏江山的根基,岂能任由皇太极在这附近瞎转悠。哪怕把关宁军都拼光了,但只要在离开北京城足够远的地方阻击到八旗军,崇祯也不会感到丝毫可惜,人死了可以再招,北京城若是没了,向谁哭去?
  袁崇焕直到最后的时刻带着部队赶到了北京城下,这符合他刚才思考问题的逻辑,但是不符合崇祯思考问题的逻辑。尤其是前后两件事情合在了一起,先前不在北京外围几十、上百里的地方阻击,现在却和皇太极一起跑到北京城下来了,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彻底失去了——连一丝一毫都不剩了。要袁崇焕命的正是周文郁问他的那句话:“外镇之兵未奉明旨而径至城下,可乎?”

  就在这个时候,袁崇焕位高权重、威望甚高的“弊病”再次体现出来,他被捕以后,祖大寿带着关宁军直接跑出关外,后来又被袁崇焕的一封书信给召了回来,这等于告诉崇祯:我不服你,只服袁督师。
  关宁军是国家军队,但是袁崇焕凭借两次大捷所积攒下来的威望,已经超越了明朝的官僚体制,可以说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此时他更应该想办法归入这套体制之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腐败),至少也要让崇祯感到他归入了。但是现实所发生的一切告诉崇祯:他没有。关宁军——这支明朝倾注全力打造的王牌部队,正有可能从国家军队变为他袁崇焕的私人武装,任何君王都无法容忍这种事情的发生,哪怕仅仅是“有可能”。

  现在,让我们站在崇祯的立场上来看待整件事情。如果你是崇祯,很信任一个人,给了他很大的权力和很高的地位,把关外都交给了他,这个人却什么也不跟你要,你是感动更多,还是怀疑更多?这也就算了,可他上任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另一位封疆大吏给砍了,关外总共也就两个“总司令”,现在陆军总指挥把海军总指挥给砍了,你又会怎么想?这个人又向你承诺五年之内搞定皇太极,话出口才两年多,非但一点复辽的苗头都看不出,皇太极还跑到了北京城下,你又有何感受?后金军入关以后,他不在安全的地带布防,反而跟着皇太极一路跑到北京城下,尤其是这个人的威望已经足够高,高到关宁军甚至有点像他的私人部队,若是此时他在北京城下跟皇太极真的达成了某种协议,做一点小动作,明朝统治的根基都有可能被撬动。如果你是此时坐在北京城中的崇祯皇帝,你会不会吓出一身冷汗?你还会不会继续信任他,让他统领关宁军?你会不会有杀了他的念头?

  就在这个时候,谣言四起,说他是通敌之人,想要强迫崇祯跟后金签订城下之盟。崇祯问太监、问京官,由于之前袁崇焕早把这些人得罪光了,你说这些人会怎么回答?碰巧崇祯又是一个生性多疑的帝王,他自己想想也是。于是,本节开头的那一幕便发生了。我并非是指责袁崇焕不这么干,我只是告诉你专制王朝的游戏规则,然后再告诉你袁崇焕没有按照规则来玩游戏。

  另外,此事跟钱龙锡案有一定的关系,简单来说,袁崇焕是内阁大臣钱龙锡的党羽,袁崇焕上任辽东的时候曾跟钱龙锡说过要杀毛文龙这样的话,如此大事居然向外人透露,唯一可以解释得通的就是他们之间不是外人,而是一伙的。钱龙锡被周延儒、温体仁斗倒了,袁崇焕也就跟着倒台了,或者说周、温两人为了搞倒钱龙锡,就先对袁崇焕下手,然后再牵连钱龙锡。基本上关系不大,袁崇焕之所以被磔,关键还是因为失去了崇祯的信任。只能说是周、温乘着袁崇焕被捕的时机,落井下石、借题发挥,最终把钱龙锡解决了。先后因果要搞清楚。

  尽管袁崇焕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有着满腔的热血,有着崇高的理想。宁远之战,孤身犯险,置生死于度外;宁锦大战,再挫后金兵锋;己巳之变,敢向豺狼以命相博。他不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甚至当后金军破关而入时,他都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但他却是一位出色的执行者,若是在孙承宗这样的战略家手下,他必定会成为一位值得信赖且独当一面的优秀将领。

  日期:2012-10-18 10:54:32
  三百多年后,当后金骑兵的铁蹄声早已离我们远去,当“主旋律”可以被怀疑的时候,我们终于可以冷静下来再重读这个人物:我相信他不去腐败,是因为他从心底里厌恶腐败;我相信他斩杀毛文龙,是因为他想要把关外的海陆两军全部整编,统筹所有的抗金力量,实现明王朝的复辽大业;我相信他没有正确布防,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方法更为可靠,而没有任何逼迫崇祯的想法;我相信当他面对努尔哈赤的大军,镇守孤城时,当他为了挽救命悬一线的王朝,而扑向皇太极的大军时,他,是抱有必死的信念的!是的,他犯过错误,而且是不小的错误,你可以指责他,但是请不要苛责他,没有人可以说自己能比他做得更好,因为他生活在金戈铁马、腥风血雨之中,而我们,则是坐在舒适的沙发上,仅从文字里冷静地品评。

  无论如何,袁崇焕是死了,而且被磔了。崇祯登基之初,以为袁崇焕可以帮他平辽,所以给了他一切,但是,当崇祯了解到袁崇焕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时,便毫不犹豫地杀了他。袁崇焕的悲剧,难道是他一个人的悲剧吗?难道是明王朝一朝的悲剧吗?或者说,这是采用皇帝制度的古代中国的悲剧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