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49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于大多数官员,皇帝是抱着比较随意的态度,但是对于有些人,则是抱有必须的态度,你必须腐败,不腐败就杀了你。这些人就是那种位高权重、威望甚高,为王朝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甚至掌握着很大兵权的人。对于这些人皇帝既重用,却又是重点看防的对象,所以皇帝特别希望这些人去腐败。因为一旦进入了这个腐败的轨道,你就收不了手,只能一腐到底,不能选择性腐败,张三给你送钱,你收了,李四给你送钱,你就不收了,那李四就会认为你要搞他,他就会跟你作对,当“李四”越来越多的时候,倒台的还是你自己,所以只要你一腐败,就会立马在官场中盘根错节起来。其实有时候那些被推到篡位前线的人,自己的野心并不一定占有很大的比例,反而是跟着那些人混饭吃的人,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权益,把主子推上去,但是只要这些位高权重之人一腐败,那些跟着混饭吃的人也会失去信心,这样皇帝就更放心了。

  如果不腐败,皇帝是不会对这些人客气的。现在我给你钱,你不要,那可以;我给你女人,也不要,那也行;那就给你美食珍馐、古玩玉器、房产地契、绫罗绸缎、戏子名伶,你通通都不要,你小子他妈的想干嘛呀!这时候,所有的帝王都会得出一个非常合乎逻辑的推论:人的本性是追求享受的,现在这些东西你都不要,那你所追求的就是更宝贵的东西——江山。那就对不起了,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所以,那些能看清楚问题的大臣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腐败,比如秦朝的大将王翦,出兵打仗的时候三天两头向嬴政要钱,摆出一副不腐败誓不罢休的架势,秦始皇非但不恼,还很开心(“始皇大笑”《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还有汉初的萧何,强行贱买老百姓的土地,那贪得老百姓都拦下刘邦的御驾告状了,刘邦就把萧何给关起来了,但不久又放出来了,很明显,刘邦只不过是迫于压力,做个样子给老百姓看,心中实际上是窃喜。其实王翦、萧何等人对金钱倒也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但是却都伸手了,正是为了自污名节,很明白地告诉嬴政和刘邦: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我就想多刮一点油水。这就叫授人以柄,授皇帝以柄,现在我位高权重又老奸巨猾的,你根本抓不到我的把柄,那岂不是对我很不放心吗?那好,我现在就把把柄给你,你随时可以借着这个由头搞掉我,你总该放心了吧!反正大伙也清楚,如果真要解决一个人,是不需要真正的理由的,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你不给皇帝把柄,他反而担心你在搞什么阴谋,会整治你,你真把“辞”给皇帝了,那就成“阳谋”了,他倒不一定会把你怎么样。

  在古代的官场之中,那些正人君子的倒台完全是那些贪官污吏运作后的结果吗?不是吧!其实,只要皇帝手中还握有权利,那些高层官员相互之间是谁也干不掉谁的,一个位高权重之人倒台,原因只可能是皇帝发话了。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位高权重又洁身自好的官员经常是一碰就倒的,因为皇帝打心眼里对这些人不放心,你还做得尽善尽美,皇帝岂能不担忧,反倒是那些位高权重又吃、拿、卡、要的人,能蹦跶得更长久一些。我并非是为腐败张目,但是各位要知道,我们作为老百姓,自然是痛恨腐败,因为我们是受害者,可现在我们讨论的是皇帝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那就必须从皇帝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当他是腐败的受益者时,他会怎么做?

  日期:2012-10-18 10:52:01
  大体上可以把所有的官员分成这么几种:第一种,为腐败而做事,这种人是人数最多的,若是才干平庸又过于大手大脚则是十足的坏事,但有的人拿钱的时候毫不客气,可事情也干得挺漂亮,这种情况倒也不算太坏,比如李成梁;第二种,为做事而腐败,这种人是经常被人误读的,以为一位官员腐败了,一定不会好好干活,其实官场上的事情很多都是没办法,你不腐败连事情都没法做,只能拿了钱,然后施展抱负,比如前文说的王翦、萧何,明代的张居正、戚继光,清末的李鸿章、袁世凯;第三种,既不想腐败,也不想做事,这种人数最少,也是最无法让人理解,最不知所谓的;第四种,只做事,尤其是干了一番大事业,还不腐败,这是最为老百姓所称道,也是各王朝在表面上最为吹捧的,这类人出名的实在太多了,但是在当朝皇帝的心中,这类人是最不靠谱的,所以死后尽管荣耀,但却是最短命的一批人。

  第一种人和第二种人是比较难区分的,不管是以什么为目的,这两种人都做事,做得好、做得坏是另一回事;也都腐败,腐多腐少也是另一回事,所以这两种人是很容易视对方为同类的。第三种人可有可无,真要是被人搞掉了也没人在乎他们。只有第四种人是异类,其命运也可想而知。
  袁崇焕应该是属于第四种人,据说死后家里没什么存款,平时拿的都是死工资,却又是关宁军的最高统帅,而关宁防线又是明朝最重要的军事要地。其他人我不敢说,但是对于袁崇焕,崇祯是一定希望他腐败的!每年袁崇焕经手那么多钱,怎么不拿一点?难道是想好了退路?难道果然是跟后金有了密约?崇祯会这样考虑问题,在崇祯的心里面首先会认定袁崇焕是不靠谱的这类人。

  先入为主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仅这个原因那也不至于把袁崇焕千刀万剐了,毕竟只是感觉不靠谱,还没什么实际动作,只能说是具备了基本前提,大不了辞退就是了,但是袁崇焕接下来的动作就令崇祯领教了他的“异心”。
  第一件事情就是擅杀毛文龙,毛文龙这个人之前已经说过不少了,不过我还是要告诉各位,实际上在崇祯心里他比袁崇焕还要靠谱,只是因为要防住后金还得靠关宁军,不得不表现出对袁崇焕更加信任。因为毛文龙是上文所述的第一种人,这类人是最令帝王放心的。
  袁崇焕上任蓟辽督师以后,规定朝廷送往皮岛的大多数战略物资,先运到自己控制的觉华岛,经自己点验无误后再转运皮岛,连毛文龙的部下都疾呼:此乃拦喉切我一刀。至于吗?不过是换一个地方送一送,又不是不给你了,干嘛寻死觅活的!袁崇焕封锁的也仅仅是客船,并非不给你粮饷。但是我们都知道,朝廷拨下来十万,到了真正需要的人手上,能有个万八千的,那已经是“老爷们”开了天恩了。毛文龙尽管独立在海上作战,但是他明白,要想长时间在海上称雄,还得依靠朝廷大员们在皇帝的耳边嘀咕一番,他毕竟只是军阀,不是天王老子,万一哪天崇祯想宰了他,仅切断他的粮饷供给就能把他饿死,除非他拖着条辫子去投奔后金。那就是了,其实所谓运送粮饷,很多不过是朝中的大员找个借口私吞一笔罢了,现在袁崇焕要亲自点验,那毛文龙拿到手的就是实数,比本来的还要多,可损失却更大,因为朝中的大员们得不到好处了,得不到好处就不会再帮他说话,他在京官们的眼中就是“鸡肋”,所以毛文龙才要大呼“拦喉切我一刀”!

  日期:2012-10-18 10:52:56
  当然,这对袁崇焕更不利,你断人财路,人就断你生路,袁崇焕把朝中的不少大员和太监都得罪了。我前面说过,袁崇焕这类人经常是一碰就倒的,现在再体会一下。
  所以,毛文龙虽然是独立的军阀,仅在名义上纳入官制,但在崇祯心里面,毛文龙是人不在、心在,而袁崇焕则是人在、心不在。不知道各位怎么样,反正我是看出来了,如果非要在袁崇焕和毛文龙中选一个人相信的话,崇祯是宁愿选择毛文龙的。崇祯知道关宁军是国家军队,而毛部军队是私人武装,崇祯甚至压根就没见过毛文龙,可还是更相信他,正是因为上述的这些原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