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51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10-19 20:18:44

  第九章 两千年的重复
  第一节抚局之败
  对于明王朝来说,最可怕的梦魇其实还没有开始,明王朝之前所面对的那些状况已经是他剩下的日子中最好的了,因为明末的农民战争终于爆发了。
  这一轮的农民起义通常是以天启七年陕西澄城县王二率领的农民暴动为标志,民众冲入县衙,宰了县官,然后聚啸山林。不过地点是否在澄城县、领袖是否为王二,史籍的记载出入颇大,其实不管是在澄城县还是在白水县,也不管是张三还是李四领导的,这都不重要,因为当时在陕西、山西、四川等地暴动是相当频繁的,只是一般以王二暴动为标志,以后的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一股势力。

  初期势力最大的是王嘉胤和王左挂,日后明末农民军中最重要的领袖此时多在这两个人手下。安塞人高迎祥首先率众投入王嘉胤门下,号闯王;延安人张献忠也乘机拉起一支队伍跟王嘉胤会合,自号八大王。十几年后焚毁朱明王朝的李自成也在此时参加了起义。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祖上到父亲这一辈都世代养马,大约也是驿卒,早年在私塾里读过书,留下了一些相当不靠谱的传闻。父亲死后,家道中落,这以后才过了一段时间的苦日子,为地主放过羊,日后应招为银川的驿卒,算不上“铁饭碗”,大概属于“合同工”,但好歹也混个温饱,也算子承父业了,此时大约在天启末年。
  驿站,遍布于王朝的各个角落,是王朝为了快速传送公文的设施,里面有大量的驿卒,如果是官员有公务在身路过,也可以使用,所以也有政府招待所的职能。不过对于这种机构我们非常清楚,里面的公家马匹当然会私用,所住的官员也未必真正有公务在身,开销自然是公款供着。明朝时主要是朝廷养着,地方衙门所占的比例不大,崇祯就不乐意了,于崇祯二年下令裁减了驿站的经费,李自成成了“下岗工人”,顿时失去了生活经费的来源。见到处都在乱,于是召集了一批人投奔了王左挂,当时王左挂手下共有八队,第八队属李自成管辖,号闯将,“八队闯将”也就成为了李自成的第一名头,并活跃于明末农民战争的舞台上。

  对于裁减驿站一事,多数人认为崇祯的做法是错误,尤其是导致了李自成参加起义。前半句是正确的,一个机构能够长时间存在必定有它的必要,驿站成为官员私用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尤其当这种私用成为了一种习惯,再要触动就会非常麻烦。朱氏家族统治国家毕竟还是要靠官僚体系,驿站就是这个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整个官僚体系的问题,而不是简单裁减驿站经费就能真正做到节约经费的。实际上整件事情所谓节约的经费也仅仅是在账面上,原来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只是由原来的朝廷出钱,变为直接由老百姓供养,事情其实是适得其反。

  但是又有大量朝廷养着的闲人下岗了,这些人就成为了一个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所以我们也不必对王朝的有些政策感到太过奇怪,明明一个人就能办完事情,非要分成三个岗位来招聘,结果招了五个人,总共有七个人在干活,最后有九个人拿工资,这其实是上头允许的。因为有越多的人领取工资,就减少了越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只是要找到一个适合的点,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其实历代的君王都知道冗官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可就是不吭气,或者仅仅是象征性地裁减一下,因为如果真把不需要的人都一刀切出去,估计能挤出去几十万人,算上家属得有几百万,这几百万人哪怕什么也不干,就光在中国的马路上晃悠,统治者也别想睡个安稳觉,所以这些经费其实是崇祯的祖先们故意发出去的,就是为了买个稳定。你得让人有口饭吃,有个奔头。

  崇祯的性格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特点:生性多疑、性如烈火。要说得好听点也可以:考虑周全、雷厉风行。要说难听点就是很少相信别人、做事不计后果。这件事情很能说明崇祯的第二个性格。
  不过此事并不像有些人说得那么邪乎,好像是明朝灭亡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尽管崇祯是做错了,但也不至于说错得那么离谱。此时的明王朝是大厦将倾,这么件事情做得对、做得错也不过就是在这幢将要倾斜的大楼上扔上一块砖、或者减少一块砖的事情,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我还是那句话,如果此事发生在明朝中前期的话,会不会有这么恶劣的影响?只是因为在王朝末年,碰巧李自成又是推翻明王朝的人,容易引起人们更多的联想罢了。

日期:2012-10-19 20:19:38

  西北的民变成燎原之势,陕西三边总督武之望服毒自尽,崇祯君臣十分震惊,积极商讨对策。摆在明廷眼前的有两条策略,剿杀或者招抚,其实当时朝中的大臣也确实分为“剿派”和“抚派”,两派基本是争执不下,后来皇太极发动“己巳之变”,明廷全力抵抗后金,无暇西顾,“抚派”立刻占了上风。
  杨鹤,字修龄,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时任左副都御使。他认为之所以有反民是因为老百姓的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只要好好调理,非但可以把起义镇压下去,而且这些反民还可以成为明王朝的生产者,正是“当务之急在于培养元气”。崇祯非常欣赏这种想法,老实说,杨鹤的观点是正确的,只可惜他弄错了时间,此时正是在百弊丛生的明末,不是王朝鼎盛时的太平年间。
  乱世,当用重典。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