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小吏》
第53节

作者: 路途无尽
收藏本书TXT下载
  虽然很多百姓身上也是穿着补丁衣服,但是精神面貌却是很为朝气蓬勃。
  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不断,张书堂仔细看了一下,就算是路边的乞丐,也时不时有人丢下一二铜钱。
  张书堂点了点头,他生长在富足的宛襄平原,南阳的百姓生活富足,就连兵丁,虽然不如百姓过的滋润,但是起码也是不愁温饱的。
  刚才京城士兵的模样吓到了他,张书堂还以为京师的百姓都是那个样子呢!
  “书堂可是觉得守门的军卒,太过寒酸?”
  陈奇瑜下了马,将马匹交给护卫,走到张书堂身边问道。
  自从进了城门,张书堂就将战马交给刘虎牵引着,正在观察京师的一切呢!

  闻言,张书堂不好意思的点点头,解释道:“却是末将想岔了,京师的百姓,并非过的很差啊!”
  “那是!”陈奇瑜笑道:“居于皇城根下,又是南北货物的终点,京城的男人们,只要肯出力,却是太多的养家糊口活计可做。
  所以啊,别看这北京城里一百二十多万人口,更是九成都不经营田地,但是你可知道?”
  陈奇瑜自豪的笑了笑:“遵化铁厂堪称北方冶铁的第一大厂,其巨型铁炉一次就可冶炼两千斤。
  此外,官营、民营冶炼业都红红火火,仅门头沟一地的民间煤窑,万历年间就有一百多处。”

  “这么多!”张书堂惊呼道。
  陈奇瑜点头,他颇有自得的道:“那是!
  自从嘉靖朝实行‘以银代逸’后,原先遭到严格监管的工匠们更彻底自由,大批手工业铺面火热涌现,简直到了“百工杂作”的地步。
  到了万历七年时,据统计,京城的手工业行当已有一百三十二行,是为世界之最。

  当时正力推改革的张首辅大手一挥,把昔日手工业者沉重的‘纳银’统统免除,这下更是彻底解绑了枷锁,而今京城里究竟有多少铺子,却是根本就统计不清了!”
  张书堂吃惊万分,他若有所感道:“有了作坊,就需要劳力,怪不得大人说住在京城里,只要肯出力,就不虞吃食了!”
  陈奇瑜笑道:“书堂啊,莫看北京城里很多人穿的普通,但是街道上一个卖油盐酱醋的小贩,好些都有上千成万银两的身家。
  走在街上撞到一个人,没准就是腰缠万贯的富豪!”

  张书堂连连拱手,他知道这是陈奇瑜在提醒自己,京城之内卧虎藏龙,万万不可大意了。
  陈奇瑜继续道:“走,我带你去河南会馆,先安顿下来在说。
  马上就是十五了,京城每逢初一、十五、二十五三天,正是大集时日,各种货物能一口气摆上三四里,就连刑部门口都给占满。简直是‘人烟凑集,合四山五岳之’啊!
  到时候,书堂可以好好逛逛!”
  张书堂奇道:“大人,为何不先在客栈落脚呢?”
  陈奇瑜笑道:“不,你不知道,这会馆却是每一个省都有修建,乃是集吃住、打探消息于一体的地方。
  为的就是为各省的官吏、举子、商贾提供一个便利,也接受捎待、托运回家的行礼、金银、书信等,书堂若是想要给家里报平安,又不愿动用驿传系统的话,也是可以交由会馆代劳的。”
  “最重要的是……”陈奇瑜低声道:“会馆内有省道安排的吏员驻守,他们虽然官职很低,但是因为久居京城,消息却是很为灵通的,是以,官场中人,多选择下榻会馆之内,以便打探各方消息。”
  “哦!”张书堂赶紧拜谢:“多谢老大人指点迷津。”
  “无妨,无妨!”
  河南道的会馆位于咸宜坊的伊先胡同。
  伊先胡同紧靠金水河,很是繁华,与金水河只隔了一个车儿胡同,也就是租大车的地方,咸宜坊朝东便是安富坊。
  第六十三章:河南道会馆
  安富坊就紧邻皇城根下了,与百官上朝的午门,也只是隔了四五个坊罢了。由此可见河南道的实力有多强!

  常言道,皇城根,居不易,离皇城越近,房子便更贵,河南道能够在咸宜坊安置产业,便足以证明河南道的财力了。
  陈奇瑜带着张书堂一行,来到了河南道会馆前面,张书堂抬头看去,临街的却是一个二层的门楼。
  一并八开的大门上,一方黑漆横匾订在上面,上书:“河南道会馆”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陈奇瑜到了门前,便有一个小厮迎了上来,见到跟随在陈奇瑜身后的是百十名精悍的壮年男子,一行人中,还有人受了伤,正缠着带有血污的绷带。
  小厮当即就明白了,这一行人必然是官场之人了。
  他赶紧笑着做个稽:“敢问大人是何职称,来河南会馆是要住宿呢,还是要打尖?”
  听到小厮说话,一个正坐在柜台后面,看似掌柜的男子,抬头看了一眼,脸色大变,急忙上前,他满面笑容弯腰道:“原来是陈大人进京了,小的王有才这厢有礼了!”

  陈奇瑜笑着点了点头。
  张书堂暗思,此子果然不愧是能被派驻京城的人物,单单这句话,不过是一个见礼,就将自己的名字带了进去了。
  这是一个人物啊!
  不过是多了三个字,就让他有了无限的可能!
  万一哪一天,有人想起了这厮,稍微提拔一下,就足够此子受用无穷了!

  陈奇瑜进京的消息,在官场之中并不是什么隐秘事。
  身负照顾本籍在京官员,打探有关本省官员消息的会馆,做的就是这个事。
  因此,王大财才会在几年之后,再次见到陈奇瑜,就一眼认出来了——只因这段时间进京的河南道大官,并不多啊!
  那王大财对着小厮道:“记着了,这是咱们河南道的分守道,陈德州陈大人,下次一定要记住了!”
  那小厮忙不迭连连称是。
  陈奇瑜指着张书堂几人,一一介绍了。
  身为驻守京城的外派吏员,这厮也不过是一个八品的小吏罢了,见到几人也不做姿态,当即笑脸相迎。
  王大财请陈奇瑜一行进了会馆。
  作为进了京的河南道最高官员,虽然陈奇瑜的调令,很有可能不再在河南任职,但是馆内的众人还是纷纷上来拜见。
  诸人笑着应和几句,众人知道陈奇瑜一行远行劳累,约好了晚上给众人接风,便各自散去。
  会馆很大,足有四进的大院子。
  一行人的住所在第三进,百余人住满了两栋三层的小楼。

  众人放下行李之后,纷纷跑去打水洗漱,而陈奇瑜招呼张书堂进了三楼的小茶室。
  陈奇瑜道:“书堂,你在会馆小住几日,我明日先去吏部报备,待确定改任职何处之后,会要前去面圣的。
  到了那一天,你方可去敲击登闻鼓,如此,我也能给你搭句话,你明白吗?”
  张书堂点点头,他知道,这是陈奇瑜没有将他当做外人,要趁着自己在皇帝面前的时候,好帮他说话。若不然,鬼才管你死活!
  陈奇瑜继续道:“登闻鼓设置于长安右门外,最初是由监察御史值守的,后来改为六科给事中轮值。”
  张书堂疑问道:“大人,如此重要的一个地方,想来应该有军卒守护吧!若是只安排一个文官看守,若是人人因为小事而来敲击,岂不是要乱套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