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三国(下):三国解谜》
第20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中,算是成果比较大的。只不过诸葛亮由于失去了闪击关中的机会,诸葛亮再次选择了出祁山,不过还是由于后勤的问题,尽管诸葛亮抢收了上邽的麦子,不过还是于事无补,被迫撤军。
  诸葛亮两次正面击败魏军,表明了诸葛亮治军大有成效。这个大概也为诸葛亮第四次选择出斜谷增添了信心。诸葛亮更是在撤军设伏中射死了张合,即为蜀汉除了一个大敌,也算间接帮了司马懿的忙。
  日期:2018-06-22 21:53:04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又选择了关中地区。这次诸葛亮有了第三次北伐的正面对抗魏军的信心,又和孙权合纵攻魏,算是四次北伐中声势最大的一次。这次的对手是司马懿,郭淮,秦朗(秦宜禄的儿子,曹操的义子,前面说过这个人)。
  不过,这次诸葛亮的策略也是奇怪,出了斜谷,按理常规套路说最好攻下郿城,解除后顾之忧。然后守郿城,集合主力向东去争夺长安,寻机消灭魏军主力。

  可是诸葛亮率十万之众出斜谷,不攻郿城,却西向五丈原,企图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联系,这个就很奇怪了,不知道诸葛亮要达到什么目的。按资治通鉴,司马懿对此就非常高兴:诸葛亮至郿,军于渭水之南。司马懿引军渡渭,背水为垒拒之,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亮果屯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言于懿曰:“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懿乃使淮屯北原。堑垒未成,汉兵大至,淮逆击却之。

  诸葛亮不走进攻性战略,正好给了司马懿表现的机会,司马懿又是老方一贴,主力监视诸葛亮大军,相持不战,这次还得到了魏明帝曹睿的大力支持:乃使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助司马懿御诸葛亮,敕懿:“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也。”
  对于这次诸葛亮的方略,楼主猜测一下:由于魏国这次被吴蜀三面夹击,关中,襄阳,合肥三线是全面告急,魏明帝定下了西守东攻的策略,亲征合肥:五月,吴主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众号十万;又遣陆逊、诸葛瑾将万馀人入江夏、沔口,向襄阳;将军孙韶、张承入淮,向广陵、淮阴。时东方吏士皆分休,宠表请召中军兵,并召所休将士,须集击之。散骑常侍广平刘邵议以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必不能制。宠请待兵,未有所失也,以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先军前发,扬声进道,震曜形势。骑到合肥,疏其行队,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要其粮道。贼闻大军来,骑断其后,必震怖遁走,不战自破矣。”帝从之。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帝不听,曰:“昔汉光武遣兵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

  秋,七月,壬寅,帝御龙舟东征。满宠募壮士焚吴攻具,射杀吴主之弟子泰;又吴吏士多疾病。帝未至数百里,疑兵先至。吴主始谓帝不能出,闻大军至,遂遁,孙韶亦退。
  诸葛亮采取保守的策略,不排除是为了让魏吴先拼个你死我活,如果魏国的中部,东部防线吃不住的话,估计会被迫从关中抽调部队,那个时候再乘机追击,可大获全胜,这个估计就是诸葛亮在五丈原军屯,准备长期作战的原因了。

  谁知道孙权实在不争气,合肥方向一点便宜没有捞到,又率先败下来,搞得陆逊,诸葛瑾的中路也只好撤退。诸葛亮的计划又一次落空了。结果又是无奈司马懿,病死五丈原了。
  纵观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和诸葛亮就性格而言,其实是一类人。诸葛亮治军理政,是很扣细节的人,这点司马懿也是自叹不如,称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司马懿在三国中秉持无为无不为的道家思想,家族取得整个三国最后的胜利,大概算是三国中仅此于曹操的成功人士,因此,司马懿对法家诸葛亮的评价,大致我们也可以作为参考。
  诸葛亮的四次北伐中,其实是可以看到诸葛亮很明显的成长轨迹。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小觑天下英雄,急于提拔马谡,意图让马谡建功,结果由于自己的统筹失败,计划周期有问题,导致马谡急于赶路到街亭,没有充分的时间布置防线,这个街亭之败,70%的责任是在诸葛亮这个统帅身上,30%才是马谡的临战处置的问题。
  第二次北伐,间隔不过半年,诸葛亮急于讨回面子的想法可以想的到,可是又一次被曹真看破,受挫于陈仓坚城之下,虽然随后的第二战收复了武都阴平两郡,可是这个可以算的上是魏国的战略性放弃,诸葛亮以一国之力欺负魏国的雍州刺史郭淮,胜的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这两次北伐的失败,才让诸葛亮真正摒弃浮躁,沉下心来,真正的潜心军争战法。第三次北伐,诸葛亮大胆运用运动战,先是从祁山奔袭上邽,抢收了上邽小麦,击败了上邽的守将郭淮费耀,借着又回师祁山,在卤城一役大败司马懿,取得了四次北伐中最耀眼的胜利。也是诸葛亮灵活多变的战法,让司马懿和张合的矛盾暴露无疑,借着两人的矛盾,诸葛亮又设伏射杀了张合,可谓是大获全胜。

  可是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和吴国是四路夹击魏国,魏国的策略是西守东攻,很明显的是,魏国更忌惮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在这样的形势下,保守主义再次占据主导地位,除了诸葛亮那个陇右战略作祟之外,更多的还是想借吴国的胜利的东风吧。可是孙权实在不争气,结果是诸葛亮也是坐失战机。这个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可谓你我算计,这样的联盟,能把魏国击倒吗?诸葛亮最后病逝五丈原,难说不是事烦食少加上无望的心情的双重打击造成的。

  诸葛亮这种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精神,真的就是很好的宰相之才,如果能配合一个类似曹操这样的主公,估计就能相宜得彰,大获成功的。可惜刘备早死,诸葛亮一个人当家,注定了诸葛亮的结局。也很多人说诸葛亮穷兵黩武,这个其实很奇怪,诸葛亮是有着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的,那么北伐不是很正常的吗?特别是魏国的人口疆域远超蜀国,如果大家一起和平发展,就算有诸葛亮的励精图治,蜀国跑的赢魏国吗?隆中对的策略乃至后来的副本,都是要跨有两州的实力才行的。无论是跨有益州,荆州,或者跨有益州,凉州,估计诸葛亮就有可能修养生息,以培国力了。

  三国之所以精彩纷呈,主要都是英雄人物众多,大家都是一时之俊杰,不过这样的问题是国家的统一被大幅的延迟,汉族的实力被严重的内耗,战火连天,朝不保夕,这个大概也是所谓魏晋风度的由来吧,大家都追求自由,今朝有酒今朝醉,那管他明天后天。晋朝统一不久就陷入八王之乱,北方中原第一次落入外族之手,这个大概也是三国的后遗症吧。  (解析五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