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三国(下):三国解谜》
第6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其中,重要的是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於外这几句话怎么理解。
  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荆州覆败,是事件,大臣失节是原因,百无一还是结果。很多人把大臣失节解释为糜芳和士仁的叛变,这个当然可以是荆州失败的原因。不过,综合前因后果,楼主更愿意把大臣失节解释为关羽的失节,从道理上讲,没有关羽的擅自行动,也就没有荆州的失败。
  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这句话大概是说,我自己没事找事,当时给关羽提了个两面夹击襄阳的建议,关羽派我北上打东三郡,我也做到了。
  而复乞身,自放於外:(而由于刘封的钳制,我无法前去支援关羽,两面夹击襄阳樊城,这个也是关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我没法办法,只好投降魏国了。
  日期:2018-06-22 08:32:38
  而孟达给刘封的信:古人有言:`疏不间亲,新不加旧。`此谓上明下直,谗慝不行也。若乃权君谲主,贤父慈亲,犹有忠臣蹈功以罹祸,孝子抱仁以陷难,种、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类也。其所以然,非骨肉好离,亲亲乐患也。或有恩移爱易,亦有谗间其间,虽忠臣不能移之於君,孝子不能变之於父者也。势利所加,改亲为雠,况非亲亲乎!故申生、卫伋、御寇、楚建禀受形之气,当嗣立之正,而犹如此。今足下与汉中王,道路之人耳,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闻也。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如使申生从子舆之言,必为太伯;卫伋听其弟之谋,无彰父之讥也。且小白出奔,入而为霸;重耳逾垣,卒以克复。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夫智贵免祸,明尚夙达,仆揆汉中王虑定於内,疑生於外矣;虑定则心固,疑生则心惧,乱祸之兴作,未曾不由废立之间也。私怨人情,不能不见,恐左右必有以间於汉中王矣。然则疑成怨闻,其发若践机耳。今足下在远,尚可假息一时;若大军遂进,足下失据而还,窃相为危之。昔微子去殷,智果别族,违难背祸,犹皆如斯。 今足下弃父母而为人后,非礼也;知祸将至而留之,非智也;见正不从而疑之,非义也。自号为丈夫,为此三者,何所贵乎?以足下之才,弃身来东,继嗣罗侯,不为背亲也;北面事君,以正纲纪,不为弃旧也;怒不致乱,以免危亡,不为徒行也。加陛下新受禅命,虚心侧席,以德怀远,若足下翻然内向,非但与仆为伦,受三百户封,继统罗国而已,当更剖符大邦,为始封之君。陛下大军,金鼓以震,当转都宛、邓;若二敌不平,军无还期。足下宜因此时早定良计。易有`利见大人`,诗有`自求多福`,行矣。今足下勉之,无使狐突闭门不出。

  给刘封的信中,孟达说了三点。第一点刘封可能犹有忠臣蹈功以罹祸,孝子抱仁以陷难,这个指的是什么?虽然刘封立过一些战功,但似乎不能和白起之类的相提并论。这个是不是指的是刘封遵循刘备的命令不发兵助关羽,但最后的罪过要有刘封来承担呢?从这点来说,确实是有点冤枉的。
  孟达二是说刘封是刘备义子等等,没有血缘之亲,容易被人构陷,其实这个事吧,本没有这么多的讲究。曹真秦朗还是曹操的养子呢,曹真最后还做了大将军,秦朗做了骁骑将军,没有看到曹丕,曹睿对他们有什么提防的。
  孟达说的第三点倒是有点道理的,今足下在远,尚可假息一时;若大军遂进,足下失据而还,窃相为危之。如果刘封守不住上庸房陵一线,倒是有可能几个原因一起发作,要了刘封的性命。
  日期:2018-06-22 08:35:35
  果然,刘封守不住上庸房陵。在荆州大败之后,申氏兄弟看刘备集团实力大损,于是又一次不战而降,投了前来征讨的魏军。再说了,这次领衔而来的夏侯尚,徐晃,刘封也不是对手,刘封没办法,只好撤往成都去了。
  按三国志刘封传: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刘封该不该死?刘备说的两个理由其实是很难成立的。孟达出走,根本的原因应该不说刘封欺人,而是害怕成为替罪羊。否则,刘封好歹是刘备的义子,虽然做不了太子,那也是刘备身边的人,孟达怎么会和他计较呢?估计拍马逢迎还来不及呢。
  至于不救关羽,这个本来就不在刘备的预想和计划在内,我们前面说了,即使刘备在上庸,也是很难选择的。更何况刘封对这种事,怎么敢擅自做主?当然,我们说了,刘封缺乏随机应变,有点责任,可是这个也算是苛责了。
  从刘封死后,刘备流泪,可见刘备也是知道这个对刘封是过分了。
  那么,问题是诸葛亮为什么认为刘封日后难制而劝刘备杀刘封呢?这个事情上,诸葛亮有点自私了。很容易想到,刘备现在年纪大了,大概也过六十了,如果刘备过世之后,刘禅即位,刘禅的年纪还小,那么可能依靠自己的大哥刘封,那么很可能形成对诸葛亮的制约,就如日后曹明帝时代曹真和司马懿的关系一样。而刘封的性格刚猛,恐怕会对诸葛亮的施政造成影响。诸葛亮更多是从自己日后集权的角度出发而劝刘备杀刘封的。那么,刘备为什么要听诸葛亮而剪除自己儿子的羽翼呢?

  刘备大概还是得为关羽之败找个替罪羊。关羽之败,是赤壁之战之后刘备集团少有的大败,说是刘备集团从汉中之战的辉煌到最后的败亡的转折点也不为过。从辉煌到大失败,就是一步之遥。
  这么大的失败,在政治上必须要有人对此来负责。很不幸,孟达跑了,只好刘封来顶罪了。刘备对此也是非常的无奈,刘备心里大概也是不想杀刘封的,所以杀了刘封之后刘备愧疚流泪也就不难理解了。至于诸葛亮的理由,在刘备心中应该只是枝叶末节罢了。
  日期:2018-06-22 08:41:01
  关羽之死,让刘备集团丢失了东三郡和荆州三郡,极大的重创了刘备集团的实力。更引发了日后的夷陵之战,可谓影响深远。

  在汉室存亡的最后时刻,关羽毅然北伐,这个是关羽坚持自己当初从楼桑村起兵的初心。同样,这个扶助汉室也是刘备的政治旗帜,只是刘备一贯用这个旗帜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在这个旗帜下,关羽和刘备发生了分裂。
  只是从道理上讲,汉献帝又怎么能和刘备相比呢?东汉命已至此,是关羽所能支撑的起来的吗?关羽大概是想倾全力一击,如果拿下襄樊,打开进军中原的通道,或许刘备将不得不反过来支持关羽的行动,那么关羽的计划或许能成功。从这点上看,关羽太骄傲自大了,视孙权和曹操于无物,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关羽是抱着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想法,不成功,便成仁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