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午 ——关于中日国力、军力、政略、战术的比较研究》
第39节

作者: 龙的航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3-30 21:24:45
  时隔二十年,在亡国灭族的新威胁面前,大清帝国中央政府终于对外问题上有了新认识、新政策、新方针。
  1861年1月13日,恭亲王奕�6�0联合军机大臣、大学士桂良,军机大臣、户部左侍郎文祥向咸丰皇帝呈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标志着国家战略和对外政策开始全面转向。
  日期:2018-03-30 21:25:22
  这份奏折,鲜明提出“以今日之势论之,发捻(太平军和捻军)交乘,心腹之患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国志在通商…肢体之患也”。基于此,对敌优先级排序应以“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根据调整后的国家战略,大清帝国开始联合包括“洋人”在内的一切力量围剿太平天国。随后,“洋枪队”获得了官方身份认证,正式纳入大清帝国武装力量编制序列,改名为“常胜军”并扩编至4500余人;浙江等地也仿照“常胜军”模板,先后成立“常捷军”、“常安军”等武装组织。这几支部队战功赫赫,“常胜军”会同淮军牵制和击溃了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主力部队,光复了江苏全境和浙江部分地区;“常捷军”、“常安军”也在收复宁波、绍兴、杭州等地的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

  日期:2018-03-30 21:25:44
  这份奏折,呼吁中央成立专门的外事管理和决策机构。1861年3月31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挂牌成立,统管全国外交、通商和外国人旅游、传教等各项涉外事务。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总理衙门的职责范围迅速扩大,又兼管了近代军事工业、新式教育、交通、通讯、矿产和海军,逐步成为整个洋务自强运动的主要协调部门。由于总理衙门领导班子成员大都又在中央最高决策咨询机关—军机处任职,总理衙门能够深度影响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军机处的功能。据统计,从1861年至1868年,5名军机大臣有3人在总理衙门任职;1869年至1875年,5名军机大臣有4人兼领总署大臣;1869年至1875年,全部兼领;1882年至1884年,仍有4人兼领总署大臣。

  日期:2018-03-30 21:27:01
  这封奏折,建议在南北通商口岸分设管理外事工作的大臣,消除过去各口岸互不统属、政令不一、各行其是的弊病。经咸丰皇帝批准,在北方设“三口通商大臣”,负责管理牛庄、天津、登州三个通商口岸的外事工作;在南方设“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及潮州、琼州、淡水各口岸通商事务。从1870年开始,“三口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改称“北洋大臣”,负责管理直隶、山东、奉天三省的外交、通商、海防、关税、洋务等事宜;在此之前,“五口通商大臣”已改称“南洋大臣”,负责管理长江及江苏以南沿海各省通商口岸。南、北洋大臣重权在握,实际影响力居于其他督抚之上。第一任北洋大臣李鸿章执掌北洋达25年之久,先后兴建北洋海陆军,筹办军工、电报、煤矿、铁路、轮船、纺织等新式企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日期:2018-03-30 21:27:30
  这份奏折,建议加强各通商口岸的关税管理。当时,大清帝国公务员队伍贪腐横行、屡禁不止,唯有洋人主导的海关能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为了提高财政收入,以英国人赫德为代表的大批外籍人士被充实到大清海关公务员队伍,并产生了一个专有名词“洋员”。在赫德的有力领导下,海关成为晚清最廉洁、最高效的政府机关,关税从1861年的490万两白银,骤增至1875年的1200万两,极大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为筹建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和组建神机营、购置海军军舰、支持幼童赴美留学等提供了有力经济支撑。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所需军费,也是由关税担保向外国银行贷款1470万两白银,并且最后由关税逐年偿还。

  日期:2018-03-30 21:28:10
  这份奏折,提出要大力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在北京谈判期间,偌大北京城居然找不出政治合格、品行端正、外语过硬的翻译,很多时候必须依靠外国传教士或中国买办应急,其中难免词不达意或内外勾结,使恭亲王奕䜣深感亟需大清自己的外事人才。1862年8月,大清外国语学院—京师同文馆正式开张,初始办学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够参与对外交涉、与闻军国大计的翻译。随后,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一批外语和翻译学校也如雨后春笋涌现,成为中国新式教育的起点。

  这份奏折,提出重点加强收集外国情报,切实做到“睁眼看世界”。恭亲王主政中央后,要求各通商口岸官员梳理汇总西方新闻报刊和有价值的信息,每月咨报总理衙门,以便于中枢及时了解西方列强政治、军事、经济动态,进而掌握世界大势。平时,恭亲王本人也十分留意学习西方知识,提高与列强打交道的本领,力图尽快使大清帝国融入国际社会。
  日期:2018-03-31 07:54:31
  当时,与中国关系较为密切的西方列强是英、法、俄、美四大国。在这四国中,中俄毗连陆地数万里,俄国对侵占中国土地兴致勃勃,先后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鲸吞外兴安岭和库页岛等60余万平方公里土地,是仅次于太平军和捻军的大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算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只可虚与委蛇。法国身负罗马教廷授予的“保教权”,有保护天主教在大清帝国传播的权力和义务,许多传教士籍其庇荫横行乡里、干涉地方事务,与地方官员和民众发生了多起武装冲突,甚至几次酿成国际级别外交事件[著名的有西林教案、贵州教案、天津教案等,仅19世纪70-80年代就发生教案200余起],严重牵扯了总理衙门精力,是清廷眼中的“麻烦制造者”,只可偶尔用来“以夷制夷”。

  日期:2018-03-31 07:56:24
  美国与俄国、法国截然不同。在总理衙门看来,如果世界上还有一个西方国家能够做到以真心待我,那一定是“米夷”(美利坚合众国)。从“洋枪队”第一任统领华尔、到传教士丁韪良,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到驻华公使蒲安臣,以他们为代表的美国人洋溢着理想主义精神,举手投足带有西部牛仔式的急公好义和淳朴友善,深深打动了大清帝国和恭亲王。华尔娶大清富商杨坊之女为妻,加入大清国籍,最后为了大清江山战死沙场;丁韪良致力于推进中国近代教育工作,先后任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一度担任清政府国际法顾问;西华德是第一个访问大清帝国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他在轰动世界的“天津教案”发生后、中法之间剑拔弩张之际高调访华,给了清政府雪中送炭般的有力支持;蒲安臣对怯怯站在国际舞台入口处的清政府,表现了惊人的友好和耐心,不仅赠予恭亲王《万国公法》用于指导外交实践,而且积极维护清帝国的自尊和颜面,多次在国际外交场合上为大清发声,使清政府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在蒲安臣即将结束在中国的任期回国之际,恭亲王出于对他的信赖和感激,正式邀请他作为“充办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领大清代表团出使欧美各国。蒲安臣也不负众望,代表中国政府与美国签订了近代第一个平等条约《天津条约续增条约》,与英国外交大臣共同发表了“克拉兰顿宣言”,并在出使俄国时病逝,捐躯于异国。往后,凡有重大国际外交风波,大清帝国经常第一时间想到了公平纯良、好排忧解难的美国,美国也往往会伸出援手拉大清一把,两国政府和人民就此结下了同志加兄弟般的深厚情谊,并维系了数十年。在甲午战争爆发后,美国是中日两国都能接受的调停者,美国领事馆是中日两国侨民在敌国的庇护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