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都护府之辉煌录》
第2节

作者: 天生只爱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了西魏国支持的突厥人免除了后顾之忧,又得到了西魏财力物力上的支持,部落实力空前强大。草原上强者为王,头狼只能有一只,信奉狼图腾的突厥人向他们曾经的主人柔然人露出了尖锐的狼牙,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正月,突厥的伊利可汗土门率领大军与柔然可汗阿那瓌大战于怀荒北。柔然可汗阿那瓌万万没有料到以前那支卑贱的奴隶现在的力量会如此强大,在拼尽全力地战斗中,柔然人最终不支落败。战败之后阿那瓌带着悔恨与绝望自杀殉国。柔然主力被突厥战败之后作为同盟国的西魏自然不会放过如此大好的机会,立刻发兵出塞痛打落水狗。当时西魏的凉州刺史史宁发兵主动进攻败逃至魏国西北边境的柔然部族,每战必胜,打得柔然人抱头鼠窜,前后斩获数万人,拿获柔然可汗阿那瓌的子孙二人,还有各大柔然部落的酋长。作为争霸的另外一方当时已经取代东魏的北齐也毫不示弱,起初还短时间支持了一下柔然余部,后来发现柔然人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不但打不过突厥人,甚至还频频入侵北齐的国境,于是便在公元554年四月,齐主亲征柔然,杀得柔然伏尸二十馀里,俘虏柔然三万馀口。在中原诸国和北方突厥的共同围剿之下,最后一支柔然部落在西魏境内被突厥人屠戮,柔然人从此衰绝,他们的族名从此消失,他们的血脉最终溶入了这已经遭受了三百年战乱的中原大地上。 

  在赌上双方国运的胜负中,突厥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可是这最终的胜利却并不是那么唾手可得,当时柔然帝国正当兴旺发达,实力很强,作为新兴势力的突厥人并没有什么绝对优势。怀荒大战中柔然人固然惨败,可是恶战之下突厥人的损失同样极大,就在怀荒之战胜利的同年,伊利可汗土门随之去世,可谓是惨胜。可是既然是赌国运,那么胜利以后的利益必然是巨大的,突厥人的大规模扩张已经不可避免。 

  土耳其故总统奥扎尔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土耳其的利益区是从亚得利亚海直到中国长城。”大多数人看到这种说法都会嗤之以鼻,那么这个说法有没有依据呢?土耳其人自己当然没有,但是他们的老祖宗突厥人的确有过这种辉煌的历史。在经过了第二代突厥之主阿逸可汗科罗短短一年的统治之后,第三代突厥之主木杆可汗俟斗终于将大突厥汗国推向了极盛。此时长城以北突厥人再无敌手,突厥人以新一代统治者的身份君临草原,开始了他们波澜壮阔地征服史。

  第三节 突厥人的征服 
  在确立了草原的霸权之后突厥人的势力仿佛如浪潮向四面扩张,首先遭殃的就是属于东胡的契丹。在通常的印象中,一提起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士兵,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骑射的轻骑兵形象。其实这种认知有着不小的误区,的确后世的契丹人以骑兵雄强于中国北方,甚至占有中原,控骑数十万。可是与突厥人对阵的契丹人用来征战的主力却并不是骑兵,而是早在战国时代就被我国淘汰出主力战争兵器的战车。落后的契丹人面对强横的草原霸主进行了一场毫无希望的战争,战争的结果便是契丹人被尽数驱逐出了家园。丧失了居住地的契丹人不得不作苦难地迁徙。他们携带了部落中十余万口男女老幼,几十万头牲畜倾族南下,意欲寻找一块可以生活下去的土地。如此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常常能造成一系列的民族连锁迁徙。在我国历史上类似的迁徙发生过多起,匈奴强横的时期将大月氏驱赶到中亚,结果大月氏便鹊巢鸠占,将中亚的塞人赶走,建立了贵霜大帝国,而被迫迁居的塞人又扑向帕提亚帝国,差点将之摧毁。而汉帝国将匈奴人赶往西方所引起的大规模民族连锁迁移甚至将西罗马帝国完全摧毁,从此欧洲留下了“上帝之鞭”的传说。这种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一个处理不好,带来的将是毁灭性的后果。契丹人当时的迁徙目标是南方中原大国之一的北齐,北齐当时的君主是文宣帝高洋,他继承了他父亲高欢的军事能力,亲自出征与契丹决战,契丹人本就是新败之师,又拖家带口,结果被文宣帝一战击破主力,契丹部族十余万人尽成俘虏,剩余的万余户契丹残部走投无路,只能投奔高丽国。为了巩固东方的领地,木杆大汗任命阿史那库头为突厥东面可汗,疆域直抵鸭绿江。 

  将契丹打得全族逃亡之后,突厥随之降伏了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的结骨族。这个结骨族是什么来历呢?他们的前身是汉代的坚昆,后来又演化成黠戛斯,也是我国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吉尔吉斯人的老祖宗。在唐代最终击败回纥,迫使回纥迁居的也是这个民族。突厥大破其国,然后驱使他们为突厥卖命,结骨被击破后突厥北方的各大少数民族极为震恐,纷纷向突厥请降输诚,突厥北疆由此固定。 

  从汉代开始,西域就是东西方交汇的要道,也是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一个地区,历史上在中国的蒙古大草原上确立了霸权的民族几乎全都会把手伸向西域,强大的能够号令西域领袖群伦,差一点的也能对西域施加自己的政治影响。西域这块富饶的地方实在是强大游牧民族的命根子,他们从西域能得到大量的铁器,丝绸,金银以及工匠,甚至还能垄断东西方贸易,控制了西域之后给游牧民族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突厥人自然也不会放过这块肥肉,将东方和北方稳固之后,立刻转回身着力经营西域。首当其冲得便是西域名国高昌。高昌在西域是一个汉化极深的国家,从立国起国人便是汉晋中原戍卒的后裔所建立的国家,其国有八城,城中均有华人。此后几代君主不是汉人也是汉化极深,国家之内通行汉文,典章文物均守晋朝旧制,风俗习惯一如中原。这么一个国家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处,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自然会被突厥人盯上。高昌国起初还反抗过一阵子,号称是“鹰扬闾外,虎步敌境”,可是当突厥人大举进兵之后马上开始吃不住劲,战争连连失败,变成了“兵锋暂交,应机退散”。无法之下只能屈辱地求和,完全成为了突厥人的附庸。 

  打开了西域的咽喉要道之后,突厥人继续西进,兵锋直指于阗,龟兹,焉耆一线。这三国都是西域上的重要国家,要进一步发展突厥势必要取得这些国家的控制权。不过这几个国家不像高昌那样孤立无援,他们身后都有大国撑腰,雄踞流沙东西的吐谷浑国便是其中之一。突厥为了控制西域,与吐谷浑起冲突就在所难免。可是吐谷浑实力强劲,也并不是那么好对付,此时突厥人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和西魏联兵,一同进攻吐谷浑,对于这个提议西魏也是求之不得。原来西魏和吐谷浑的矛盾由来已久,上面提到过西魏为了和柔然人联姻,居然废掉自己的皇后,让她出家当尼姑。出嫁的女儿受了气,谁来出头呢?当然是娘家人。这位被迫出家的乙弗后的娘家正是吐谷浑,她原本是吐谷浑与西魏和亲的公主,可是西魏为了与更为强大的柔然结亲,居然让她与青灯古佛陪伴一生。远方女儿的泪水让娘家人怒不可遏,吐谷浑和西魏的关系于是完全破裂,吐谷浑转而和北齐通好,时时进攻西魏后方,成为了西魏的大患。两家人一拍即合,突厥木杆大汗率兵借道西魏的凉州,魏军大将史宁率兵跟随,两军目标直指黄河源头吐谷浑的老巢。这次联军起先是想要奇袭,利用吐谷浑在西北防备突厥人的时候从东南方向打吐谷浑一个措手不及。可是事机不密,发兵没多久吐谷浑便得知了消息,于是吐谷浑南下,吐谷浑国主亲自守北道的贺真,吐谷浑的征南王防守南面的旧都树敦(今甘肃西宁西,曼头山北)。史宁于是与突厥木杆大汗商议,建议兵分两路,分别攻打这两个重要的据点。木杆大汗觉得这个策略非常好,于是突厥军沿北道进军贺真,而魏军则攻打南方的树敦城。娑周王在史宁进军的路上与之野战,被史宁击杀,魏军乘胜进逼树敦城。可是树墩城毕竟是吐谷浑国的前首都,城防坚固,硬攻难以奏效。于是史宁在攻城的时候率兵伪败,吐谷浑征南王果然中计,率兵从城内杀出。此时魏军回军奋战,吐谷浑军败退,魏军趁吐谷浑人败退时来不及关上城门的时候一举杀入城内,生擒吐谷浑征南王。这时候吐谷浑贺罗拔王在险要地段上依山为栅,意图死守。史宁率兵猛攻, 不多时便攻破其栅。“俘斩万计,获杂畜数万头。”此时突厥大汗木杆亦攻破贺真城,生擒吐谷浑国王及其妻子,与史宁会师于青海。游牧民族一向尊敬强者,突厥人见史宁一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大汗木杆对其极为欣赏,将自己的好马让给史宁骑乘,自己步行在大帐前相送,又赠给宁奴婢一百人、马五百匹、羊一万头,甚至把史宁称之为“中国神智人”,可见史宁的战绩给突厥人多大的震撼。当时的中国人正处在民族大融合的后期,史宁和魏军的悍勇正显示了当时新兴中国人那强悍的实力,这也让强大的突厥人望而生畏,有效地吓阻了突厥人对正处在分裂时期中国的企图。如果那个时候史宁和魏军的表现一塌糊涂,那么恐怕金灭北宋的故事就会在这公元6世纪先期上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