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宝鉴解红楼:红楼梦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第41节

作者: 正气歌声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宝玉最终连农民也没能做成,又不愿意做乞丐,又再次去和尚庙做了和尚,这其实也即是对应前文黛玉所说的,做了两个和尚。
  林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作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作和尚的遭数儿。”宝玉听得,知道是他点前儿的话,自己一笑也就罢了。(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许多人根据黛玉所说的这句话判定宝玉最终做了和尚。而据前文宝玉的表现来看,宝玉对和尚道士是持否定态度的,直接在梦中脱口而出“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第三十六回),所以他绝无可能选择以和尚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
  这次的和尚窝还和第一次一样,依旧是个贼窝。宝玉再次逃了出来,这次他终于成了乞丐。
  沦为乞丐后,在四处流浪之时,宝玉又遇到了金荣。金荣,从这名字来看,即是“金(清)”荣,投靠异族享有了荣华富贵,之前茗烟痛骂他“姓金的,你是个什么东西”,可被宝玉好好地教训了一顿。现在飞黄腾达了,而宝玉却落到了谷底,这样的可以大肆报复宝玉的机会,他自然是不会放过。他把宝玉痛揍了一顿后扬长而去。

  宝玉沦为乞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是必然的归宿。这从前面的伏笔和批语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在第一回的“好了歌解”的最后一句即是“展眼乞丐人皆谤”。甲戌本的侧批是甄玉、贾玉一干人。也即是说,不管是甄宝玉还是贾宝玉,他们的最终归宿也即是乞丐!
  在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的两首《西江月》是这样写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  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特别是第二首,指出宝玉“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正因为平时宝玉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富贵生活,没有一技之长,吃不得苦,又不愿意放下身段在底层就业生活,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就只能以乞讨为生了!
  (宝玉的最终归宿是乞丐。)
  宝玉宁愿沦为乞丐,到处流浪,也不愿听从宝钗的劝告,读书考取功名。这其实也即是作者的思想,作者们是宁愿沦为乞丐也是绝不愿意为清廷服务的。可惜事与愿违,在清廷的威逼利诱之下,他们也只能出来做了官。其实他们是多么希望像宝玉一样,宁为乞丐,也要保存着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啊!
  日期:2017-04-06 18:29:28
  薛宝钗的最后归宿是什么——“金钗雪里埋”作何解
  关于宝钗的命运,其实作者早就告诉了读者,只是许多人从来不敢往那方面去想罢了。
  在第一回中,就出现了一副有关宝钗命运的对联:
  玉在櫝中求善價
  釵于奩內待時飛
  《红楼梦》中无闲笔,这样的一副对联在以后必然会应验得到!关于黛玉和宝钗的句子总是成对出现,这副对联显然就是讲黛玉和宝钗的!
  第一句其实很好理解,有一语双关的意思,除了表面的意思之外,其背后隐藏的意思的解读,要用到“拆字法”,即是将“價”(价的繁体字),拆成“人贾”二字,这样一来即是说黛玉在被围困的时候想到的是一个姓贾的善人。(许多读者不能对《红楼梦》很好地进行理解,也有许多字被简化、古汉语功底不扎实的因素在里面。)而《癸酉本石头记》的确是有这样的情节的,黛玉临死之前都在思念宝玉,只可惜迫于各种原因,二人无法相见。而“善價”还有另一层意思,即是贾代善的后人,而宝玉也的确是贾代善这一支的。

  如果说黛玉在危急时刻想到的是“善人贾”,那宝钗等待的自然就是“恶人贾”了,因为善和恶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个“恶人贾”是谁呢?很明显,这个人即是贾雨村,因为他的字是“时飞”!
  这也即是说,宝钗会在走投无路之下嫁给贾雨村!

  早在十多年前,笔者读高中的时候,笔者就曾经将这一想法和同学有过探讨,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个太荒谬了!但书上就是这样写的,“时飞”就是雨村的字!如果后面的故事不是这样的,作者不可能会这样写!因为作者比我们所有人更清楚,贾雨村字时飞!这样说来,宝钗嫁给雨村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而且脂批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在第三回中说贾政为雨村谋补了金陵应天府之缺,雨村“拜辞了贾政,择日到任去了。”在此句旁甲戌本的侧批说:“因宝钗故及之”。此时 全书刚到第三回时,尚未说到薛家任何人,怎么挨得上宝钗?很显然,后半部的故事中,雨村要和宝钗有着密切的关系。红学家吴世昌也持此论点。
  吴世昌先生还说:“(后面)雨村彼时已经飞黄腾达,而宝钗自己却已到了‘好知运败金无彩’的可怜地步,不再那么富贵,也不发生什么‘身份’问题了。而且宝钗是个重实际而不尚理想,精通世故而又‘随分从时’的人,嫁给雨村又有什么不好呢?她被宝玉遗弃时还那么年轻,只要不是道学先生,也不必认为再嫁又有什么不对。关于这一点,棠村在小序中就已指出:雪芹‘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迂女夫子。’我们又何必倒替素性豁达大度的宝姑娘‘迂’起来呢?至于嫁什么人,更不成问题。她和贾雨村虽然处境不同,但他们在思想上、在感情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二人都是老谋深算,奸诈成性,一旦成为眷属,定能如鱼得水。所以若就思想性格而论,宝钗配雨村远远比配宝玉更为合适。譬如说,‘宝姑娘’如果在雨村面前谈起仕途经济的学问,他决不会象宝玉似的‘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所以仔细想来,宝钗如果配了雨村,实在是天造地设的‘佳偶’,真所谓‘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定有夫唱妇随之乐。可知第一回中‘钗于奁内待时飞’一语,并不是泛泛的点缀,而正是脂砚所谓千里外的伏笔。”(《红楼梦》原稿后半部若干情节的推测——试论书中人物命名的意义和故事的关系(吴世昌著))

  在第三十二回里雨村和宝钗二人出现关联的时候也是暗写,这回宝玉被贾政叫去会他,宝钗遇到袭人问宝玉为何匆匆而去,袭人笑道:“想是有客要会。”宝钗笑道:“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从没和贾雨村见过面,宝钗倒开始关心起雨村来了!这也应该也是一个伏笔。
  在第二十八回里,各人作的酒令都暗示自己妻子未来的命运,宝玉的酒令是这样的: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这四句的前两句相当好理解,甚至不读后面的文本也能猜到,“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是讲宝玉走后,宝玉独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是讲宝钗强迫宝玉读书迫使宝玉“悬崖撒手”,一走了之。而后两句如果不读《癸酉本石头记》根本就无法猜到!原来这两句都是写宝钗为了吸引雨村的注意而做出的举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