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为人知的殖民者——汉人及其祖先的扩张史》
第34节

作者: 寒山憶雪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1-21 07:42:58
  当然,还有一部分崇族人留在了洛阳盆地,臣服于商王,成为商国的农奴和匠奴。这其中有一支族人被商王迁徙到豫东地区,现在的杞县一带,建立杞国。有商一代,杞国君主时而被废,时而被重新册封,可见商国对崇国后裔的戒备提防程度还是很高的。
  周灭商后,周王册封杞国君主为侯爵,以继承夏的宗嗣。这个杞国,还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杞人忧天的成语典故。
  商国攻入洛阳盆地,占领了古崇国的都城,也就是传说中的夏都之后,商军焚毁了古崇国的宫殿和周边的一些房屋,在夏都东北6公里的地方重新建造了一个城邑,作为商国的西都,史书传说中称作西亳,考古上发现这座古城遗址,称作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一西一东遥相呼应。
  现在流行一种观点,认为,没有文字可以证明二里头文化就是传说中的夏文化,而且二里头文化的后半段属于商文化,而不是夏文化。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大约是混淆了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只是二里头文化的其中一个遗址,二里头文化大体上从4000年前左右开始,到3600年前结束,但是二里头遗址,却是从龙山文籆hong王湾类型时期就存在,到了早商的二里岗文化时期依然存在。
  二里头遗址中,处于4000年前到3600年前之间的这个阶段的,才能叫二里头文化。
  拿二里头遗址的三期和四期来说明,三期和四期的过渡时间恰好是3600年前左右。三期的遗存中,宫殿遗址清晰可辨,而四期遗存中,原本的宫殿台基上,出现了很多灰坑。
  所谓灰坑,是考古术语,其实指的就是古时的垃圾坑,原本的简陋宫殿(当时已经是最宏伟的建筑)的台基,到了3600年前之后,变成了垃圾坑,这背后,很明显是本土的王权体系完全崩溃,都城被外敌攻占,神圣的宫殿位置的地面,才能变成当地居民的垃圾坑。
  这个考古发现,和传说中的商攻占夏都,恰好吻合。
  日期:2016-11-21 08:37:04

  回到刚刚的问题上。二里头遗址的四期,很明显已经是二里岗文化,而二里头遗址的前三期,属于二里头文化。很多人容易把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头遗址混淆。
  就像大汶口遗址一样,大汶口遗址起始时间比大汶口文化早的多,结束时间也比大汶口文化晚的多。在北辛文化时期,大汶口就已经产生遗存,在龙山时代,大汶口遗址依然有族群居住,并留下遗存。
  话归正题,留在洛阳盆地的崇族人,尤其是留在夏都的崇族人,被商国迁徙到东北方6公里处的商国新都中,就近监视,同时参与西亳(偃师商城)的营建工作。
  除了崇族人留下来一部分臣服商人以外,豫东地区也有一些古崇国的盟邦转变阵营,加入到商联盟中来。比如在少康复国中出力最大的大彭氏国君伯靡,他的族人中有一支就是被商国驱逐的韦国族人。

  韦虽然被商国打残驱逐,但是同族的大彭氏却和商国打成一片,在早商阶段,东方的夷人不断挑衅商国,彭氏随同商国出征,战功最大。
  那么东方的夷人挑衅商国,又是怎样一段历史呢?
  待续
  日期:2016-11-24 23:36:36
  31.商国入主中原初期的“国际环境”
  夏联盟的势力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就是崇国本部的同姓方国,诸如有崇氏、褒氏、斟灌氏、斟鄩氏、杞氏、缯氏、莘氏、戈氏、有扈氏等等。他们分布在今天的河南中西部,以及在关中有一块飞地。
  第二个就是与崇族人血统相近、语言相近的其他东羌方国,诸如有虞氏、陶唐氏、皮氏等等。他们基本上分布在关中东部、晋西南和豫西地区。
  第三个就是与崇族人政治关系最为密切的夷人方国,诸如己姓的昆吾氏各部、风姓的有莘氏各部,以及嬴姓的葛国。他们基本上分布在今天的河南东部和北部。
  第四个就是与崇族人关系忽远忽近的东夷、淮夷方国,诸如畎夷、白夷、玄夷、风夷、赤夷、黄夷等九夷。他们基本上分布在今天的山东中西部和淮河流域。
  在这四个部分的势力中,古崇国作为夏联盟的核心自不用说,中原夷人方国在政治关系上与崇国密切,是古崇国的左膀,其余东羌方国在血统、语言上与古崇国亲近,是古崇国的右臂,这三大势力才是夏联盟的稳定成员。
  日期:2016-11-25 08:31:04
  而东夷、淮夷各方国部落,与古崇国的关系时近时远,勉强可以算作夏联盟的一部分,稍微严格一些,就要被划分到夏联盟之外了。

  按照稍微严格的划分,夏联盟的范围仅仅局限于中原、关中和晋西南,面积只有不到20万平方公里,恰好是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与此相对应的,东夷、淮夷分布的山东、皖苏北地区,恰好是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围。
  在夏时代后期,东夷淮夷各部臣服古崇国,但是在商国攻打古崇国的战争中,这些夷人部落始终处在观望状态,可见他们与古崇国关系实质上是很疏远的。再加上考古上发现双方的文化差异很大,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可以确定夷夏分属不同的族群集团,夷夏的关系仅仅是在夏时代末期一度友好而已。
  日期:2016-11-25 11:22:21
  商国在攻打古崇国的过程中,联姻了有莘氏,攻灭了葛国,驱逐了昆吾、顾国和韦国,风姓的其他各国处在观望状态,晋西南和关中的东羌方国是远水不解近火,东夷淮夷方国更是不搀和夏商之间的战争。到商国攻占夏都时,商国等于只击败了夏联盟最核心的势力,而夏联盟的外围势力,还围在商国的周边。

  在东方,有莘氏已经成了商国的盟友,韦国、顾国虽然被商国打败驱逐,迁徙到豫东北一带,但是实力还在,彭国、有仍氏在豫东南,虽然没有帮助古崇国抵抗商国,但也并没有臣服商国,处在观望状态。
  在西方,古崇国各部、昆吾氏逃往关中、商洛地区,与有扈氏会合,豫西、晋西南还有老牌强国古虞国和古唐国,以及其他方国部落,实力依旧强大,时刻可能打回中原来。
  在这种情况下,商国的君主大乙(也就是成汤)没有给西迁的古崇国留下喘息之机,一鼓作气向西追击。
  日期:2016-11-25 20:23:31

  商军越过崤山,进入崤函谷地,由这里北上,进入汾河盆地(或者是渡过黄河,从中条山王屋山山口向西进入汾河盆地),打败了虞、唐两国,并且摧毁了两国的都城和城邑。
  虞唐两国在4000年前以前的器物文化是三里桥文化和陶寺文化,古崇国兴起后,二里头文化自然也变成强势文化,向西渗透到豫西和晋西南地区,与三里桥、陶寺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陶寺古城一直延续到3600年前左右,与二里头古城几乎同时被摧毁,形成废墟。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晋西南地区也是古崇国的核心地区,崇族人的重要一支就生活在晋西南,甚至而言,晋西南地区就是古崇国真正的王畿地区。传说中的鸣条之战,更有可能发生在晋西南汾河谷地,东下冯遗址所在的地区,也就被周人称作夏墟。
  所以后桀是在洛阳盆地抵御商国失败后,又在晋西南重新组织军队,与商军作最后的决战。最终后桀战败,古崇国部分族人逃往关中。
  日期:2016-11-25 20:24:17

  无论鸣条之战是发生在洛阳盆地,还是汾河盆地,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共同点都是,商国征服了晋西南地区,摧毁了那里的大型城邑,扫除了西进关中的障碍。最终,或许是商军进入关中,进一步打败在关中立足未稳的新崇国,使其臣服于商,也或许是新崇国迫于商国的军威,不战而降,主动臣服于商,并且在将近600年的商时代中,成为商国最亲密的藩国之一。
  总而言之,流亡关中的崇国,臣服了商,夏联盟的核心和右臂已经彻底被商征服,剩下的自然就是残缺的左膀了。
  左膀(中原夷人方国)中,有莘氏已经与商国联姻,顾国、韦国被驱逐到了豫东北地区,剩下的就是豫东南、鲁西南地区的彭国、有仍氏、宿国等方国了。
  是否继续发生了战争,无从考证,但是在200年后左右,也就是3400年前,商国东方的蓝夷、班方、邳方、姺方挑衅商国,彭国、韦国随同商国出征,打败了这些挑衅的方国。这至少可以说明,商国成功的拿下了夏联盟残缺的左膀,彻底取代了古崇国在夏联盟中的地位。
  日期:2016-11-25 20:27:01

  在这种情况下,商国以河北南部、河南中北部为本部领地,四周都是藩属方国和部落,东夷和淮夷各部距离遥远,对商国也没有威胁。可以说此时的商国,此时的大乙,几乎可以用高枕无忧来形容了。
  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类比为满清入主中原。大乙(即成汤)就相当于多活了十几年的皇太极,商国就相当于满清政权,古崇国就相当于明帝国。大乙先是结盟有莘氏(满清结盟科尔沁),再打败古崇国的盟友葛、温、顾、韦、昆吾(满清征服李氏朝鲜、攻灭明朝的盟友林丹汗、南明的屏障李自成),最后一鼓作气攻占夏都(满清兵分两路攻占南京),最后是追击夏联盟的残余势力,臣服唐、虞、崇等国(满清消灭南明残余势力、三藩和郑氏台湾)。

  所不同的是,满洲在扫清南明的残余势力之后(即占领郑氏台湾之后),十年不到,又遭遇准噶尔大军的威胁,并且从此开启与准噶尔的百年战争。而商国在扫清夏联盟的残余势力之后,没有商国版的三藩之乱,也没有很快遭遇到东夷版的准噶尔汗国,而是维持了长达170多年的和平状态,如同清朝占领台湾之后,准噶尔入侵之前的那段高枕无忧的和平时光一样。
  但是到170多年后(3430年前之后),商国周边的方国逐渐崛起,商国将高频率的迎接这些方国的威胁,陷入不断的战争之中,除此以外,他们还陷入了另一场危机。
  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