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为人知的殖民者——汉人及其祖先的扩张史》
第27节

作者: 寒山憶雪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中原联盟(夏联盟)本身就是东羌和中原夷人的联盟,与东方夷人有一定的文化、血缘上的渊源。另外,夷人中除了比较强大的部落方国,会因为争夺联盟霸主的地位而大动干戈,其余的部落都比较温和,没有与古崇国争夺土地的矛盾(除了启时代的江、黄两个部落以外),仅仅只是在某个夷人部落与古崇国争霸时,容易变成骑墙派,甚至支持那个强大的夷人部落。
  因为这个原因,夏联盟不需要对夷人过于凶悍,只需要使用武力打到他们重新认古崇国为老大哥时,就可以了。过于残忍的征讨、屠戮和驱逐,反而会让夷人联合起来进行最坚决的抵抗。
  经过杼时代的远征,到杼的下一任君主,芬在位时,东夷、淮夷的大部分部落、方国都尊奉古崇国的老大哥地位了。这些方国部落的区域,至少包括山东的中西部、淮河以北的皖北、苏北一带,所以就形成了“九夷来御”的盛况。(这里的御是侍从的意思,意思就是九夷迁来臣服崇国)
  芬之后的君主是芒,据传说,芒曾经在东海之滨举行会猎,并且机缘巧合的捕获了鲸鱼。这一情况就和清朝时期,清帝与蒙古王公会盟,在木兰围场举行狩猎盛典一样。古崇国的君主就相当于清帝,夷人各部就相当于内外蒙古的王公贵族,在东海之滨狩猎,就和在草原围场狩猎一样,都是宣示权威、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
  ┃木兰围场景色
  所不同的是,清国是一个体系完备成熟的官僚帝国,而古崇国只是一个刚刚由部落转化为城邦的酋邦方国而已,不仅官僚制度还没露出影子,就连贵族采邑体制,都还处在萌芽状态。
  芬之后的君主是泄,就像康熙朝蒙古各部臣服清廷,乾隆朝蒙古各部依然臣服清廷一样,泄即位后,夷人各部依然处于臣服状态,而且范围有所扩大。据传说,泄和东方的畎、白、玄、风、赤、黄几个夷人部落又一次会盟,进一步加强盟友关系,“命畎夷、白夷、玄夷、风夷、赤夷、黄夷”,这里的命是结盟的意思。
  而到了泄之后的君主不降,传说记载中又一次出现征战的字眼。被征伐的对象叫做“九苑”,九苑是什么部族,已经不可考了。不过可以说明古崇国依然拥有征伐其他部落、方国的实力。

  不过,古崇国征伐各部的实力,也差不多就到这里就结束了。就在不降时代,北方的一个方国正在强大的路上,而且开始了征伐其他部落的历程。在不降之后的几代君主时代,这个北方的方国逐渐地掌握了征伐的权威,最终,他拱翻了古崇国,迎来属于他的时代。
  待续
  日期:2016-11-10 11:23:33
  23. 古崇国强盛的原因
  据传说,不降任古崇国君主的时代,大约在3700年前左右。此后的100来年,是古崇国衰落的时代。
  这100来年,古崇国经历了6位君主,分别是扃(18)、廑(8)、孔甲(9)、皋(3?)、发(7?)、癸(31)。癸,就是传说中的夏桀,夏与后同字异形,夏桀也就是后桀。
  前200年,古崇国之所以稳定而长期的维持霸权,得益于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方面是古崇国有着传统的威望,这个威望来自于大禹时代援助黄泛区抗洪积累的德行,以及联合各部征讨三苗、征讨嬴姓部落、对抗有穷氏、伯明氏而积累的威行。

  深厚的德与威,慢慢的就形成了道统。围绕在道统周围的,是古崇国用血缘关系加固的铁杆盟友,比如禹的舅族有莘氏、启的舅族涂山氏、少康的舅族有仍氏、杼的舅族有虞氏,以及复国的不二功臣,伯靡的部落彭氏。这些铁杆盟友与古崇组成了夏联盟的核心。
  第二方面是古崇国征服夷人的战略,就像后金征服蒙古的战略一样,古崇国只是重点打击东夷中最强大的部落,而对其他部落更多的采取拉拢、结盟的方法,只要这些夷人部落臣服和加盟就可以了。古崇国不会像对待三苗那样,使用残酷的屠戮、驱逐和奴役手段。这样的战略不会威胁到夷人各部落、方国的生存和利益,所以尊奉古崇国的难度就小得多。
  第三方面是古崇国掌握了一项核心技术。
  4000多年前,青铜技术伴随着古雅利安人的东迁,来到了新疆,并且通过河西走廊传到陇西和关中。5000年前~4000年前之间的陇西马家窑文化就出现了青铜小刀,4100年前左右的晋西南陶寺遗址中也出现了青铜圆环。这些还比较零星,不排除是贸易和战争导致的物件流转。
  但进入4000年前以内,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陇西地区的齐家文化,大批量的出现青铜物件和冶炼遗址,何以确定青铜技术出现了。
  青铜技术是当时的高新科技,自然也就是各个部落方国重点保护的核心技术。但就像英国人想保住第一次工业变革的成果不外传,但最终还是从缝隙中漏给了美国人一样,高科技的青铜技术,也会因为贸易、战争、收买、工匠叛逃等各种因素外泄。不过这个过程会比家羊、小麦的传播速度慢一拍,和家马的传播速度大体一致。
  陇西地区的青铜技术向三个方向传播,向东南进入四川盆地,催生了古蜀人的三星堆青铜文化。向东北进入陕北、河套,催生了戎狄各部的朱开沟文化。向东自然就是进入关中与河洛,将夏人的二里头文化带进青铜时代。
  二里头文化进入到3900年前~3800年前之间,也就是学界所说的二里头文化二期阶段,古崇国掌握了青铜技术。这一时期,青铜器物集中在洛阳盆地的偃师一带出土,而且这里还有大型的宫殿(虽然只是简陋的土台基上较大的茅草土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确实就是中土最豪华气派的建筑了)。
  青铜器物主要是小型的礼器和兵器。礼器主要是饮酒用的铜爵,用于诸侯——也就是各部落方国均组的会盟大典上,只有尊贵的各国酋长、君主才可以使用。所以后世最终把君主的称号等级,与这个重量级的喝酒礼器联系起来了,地位越高,饮酒用的爵就越精美,最终催生了“爵位”一词的产生。
  兵器有铜镞(箭头)、铜戈、铜矛。金属材质的武器,面对其他部落方国的石器武器时,就如同1840年代,英国的坚船利炮和来福枪,面对大清国的火绳枪一样,占尽了优势。传说记载中<世本、墨子>,古崇国的君主杼制作了铠甲和矛,这一说法与二里头文化中青铜矛的出现,恰好在时间上吻合。可见,传说虽然会因为年代久远而讹传,但或多或少能保存一些真实的内核,这就需要各种证据去对比还原了。

  古崇国因为青铜技术而保持强盛,但终究会因为其他的方国掌握这一技术,而导致古崇国丧失科技上的优势。而在古崇国的北方,伊洛盆地以北的豫北、冀南地区,就存在着一个同样掌握了青铜技术的方国。这个方国不仅仅拥有青铜技术,还拥有了迎来一项更高科技的核心技术,从而在战争中比古崇国更占优势,最终取代古崇国成为中原的新霸主,这个方国,就是商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