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为人知的殖民者——汉人及其祖先的扩张史》
第21节

作者: 寒山憶雪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样一看,情况就明了了,夏这音就是来源昊,是古崇国各个部落学习古东夷人对联盟首领的称号而来的。在上古,他们的意思也是完全一样的,古东夷人口中的昊,就等于古东羌人口中的夏。
  说到这里,是不是又想起来“后”这个称号?后也是专指方国联盟的首领君主,含义和“夏”“昊”一样。不仅仅如此,上古时,后的读音也和夏、昊相似。
  情况就更加明了了,在4500年前到3500年前之间,也就是龙山文化到商王国之前,昊、夏、后是一个词、一个音、一个概念,就是专门指中原部落方国联盟的首领,俺们这里用HO暂时代替。
  随着时间的推进,到商王国时代,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最早表示HO的文字就是后。但是为了区别当世的君主后与传说中伟大的祖先太后、少后,商人又用金文昊来专指太昊、少昊。
  而到了商周之交,周人作为古崇国属国的后裔,追思祖先的荣耀,把古崇国君主最荣耀的称号衍生到整个古崇国系统下的各个部落方国,用来代指这些部落方国,并专门新造一个金文“夏”字来指代古崇国和他的藩属部落、方国。
  当然,文字的分化不仅仅只是因为含义的分化,还和读音的细微文化有些关系。这个词的读音最早来源于古东夷人,他们发这个词的音大约就是hao(hɔ)。而来自于河北的商国人直接引进了这个外来词,读音也方言化,舌位偏高,发音成hou,就像各个地方说英语的发音都有当地特色一样,就像南方各地说普通话的发音也有当地特色一样。所以东羌人以在他们的母语基础上学习古东夷人这个词的发音,也发生了方言化,舌位偏低,读成ha。

  说了这么多,简单来说就是,夏、后、昊本来是同一个字,在商周时期逐渐分化。古崇国之所以变成了夏,是因为崇国的国君成为了中原联盟的首领,称号为后(夏),臣属于崇国的藩属部落、藩属方国,自然也会把古崇国称为后(夏)氏,也就是后(夏)的部落,联盟首领的部落,久而久之,有崇氏就变成了有夏氏,古崇国也就可以叫做古夏国了。
  在夏字出现的商周之际,周人已经有意识把与自己语言相似、风俗相似、居住地相近的各个方国称作诸夏,同时也自认为是有夏氏的后裔,一个模糊的民族概念和民族实体的雏形正在形成。
  我们能不能从4100年前古崇国成为中原各部霸主开始,就把古崇国人的族属东羌族群,称作夏人呢?这就要联系后面的历史来看了。
  商人源自于东北夷人,他们取代古崇国成为中原霸主之后,把关中西部、晋西南的东羌人,连同晋中北、陕北的戎羌一同称作羌,而河洛地区和豫西的东羌人却没有被商人视作羌。

  而之后的西周,不仅仅把来自于关中西部的东羌各部称作诸夏,也把源自于东北夷人的商人后裔——宋国看作是诸夏之一。与此相反的是,东羌的一支后裔散落到洛河上游的伏牛山区,文化落后而被视作是西戎,成为河洛之戎。
  所以东羌并不对等于诸夏,古夷人中可以有部落方国属于诸夏,而东羌人中也有部落方国被看作是戎狄。
  在历史进入到西周之前,我们还得继续把生活在关中、河洛、晋西南的这支血统、语言相近的群体称作东羌人。
  待续
  日期:2016-11-10 10:52:51
  17.夏人拓殖九州,上古四姓组成中原联盟
  古崇国的君主禹在位的时间,大致在4100年到4050年前之间的某个时段,在他的时代中期,成为联盟的首领“夏”(即后),从此,他的称呼从伯禹,变成了夏禹(即后禹)。
  古崇国之所以能够协助东方各部落方国成功的抗洪治水,不仅仅是古崇国不断征调族人前往豫东南和豫北开沟挖渠,还有其他因素。而且,那些其他因素反而是更重要的。如果仅仅依靠这个时代的石器工具,人们是不可能治理好黄河这头洪荒猛兽的。
  事实上,从4300年前左右,东方的黄泛区就开始逐年遭受水灾了,一直到4100年前~4050年前左右,水灾才算有所缓解。即便是从4200年前崇伯鲧开始协助抗洪开始,各部的抗洪工程也持续了将近100多年。
  在这100多年里,气候逐渐暖化,降水量比古唐国称霸的时代更多,甚至已经超过了现代北方的平均降水量。充沛的雨水把黄土高原的泥沙冲刷到下游,虽然4000多年前的黄土高原平坦而且植被茂密,水土流失的情况比今天要轻的多,黄河水也远比后世清澈。但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黄河依然携带了不少泥沙到下游。

  就像从1950年代到今天,远比黄河清澈的长江在入海口硬生生淤积出来半个崇明岛大的沙洲(九段沙)一样,就像远比黄河清澈的赣江,硬生生把鄱阳湖淤积到面积缩小三分之二一样,4200多年前的黄河,也硬生生的用100多年时间,把豫东南、皖西北的沼泽逐渐淤塞起来,把地势逐渐抬高了。
  ┃河水漫流状态
  受到地砖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的物体运动方向会向右偏移。因而,向东漫流的黄河,逐渐地把泥沙往南岸淤积,先淤积起来的自然就是南黄泛区,而不是北黄泛区。
  也正因为如此,南黄泛区率先淤积,地势逐渐高于北黄泛区,使得黄河的河道渐渐地往北收缩。南黄泛区的漫流河道逐渐变窄乃至于消失,成为大片大片平坦而肥沃的沙洲。因为这个原因,黄河在之后的2000多年里,下游河道始终往北黄泛区漫流,注入渤海。

  ┃南北黄泛区大致范围
  所以古崇国能够协助各部抗洪治水成功,靠崇国族人的石镐石锛只是起了一小部分作用,更大的作用来自于大自然的帮助,俗称叫做,占了天时。恰好古崇国又位于黄泛区的边上,比古唐国、古虞国更有距离优势,这叫做,占了地利。最后才是团结各部,占了人和。
  在治水的过程中,古崇国人最大的作用不是帮助各部开沟挖渠,而是在夏季汛期到来,各部遭遇水患时,能够援助很少但却能救命的粮食,帮助这些方国部落读过生存危机。在这个过程中,崇国获得了一些铁杆型的盟友。
  比如,豫北地区的高阳氏部落后裔,到禹时代,发展成了昆吾、顾、苏、温、董等十来个己姓部落方国。再比如,豫东地区的高辛氏后裔,到禹时代,发展成了任、宿、须勾、彭等风姓部落方国。在比如,鲁西南泗水流域,则是庞大的嬴姓部落群。
  除了这些来自于夷人族群的盟友部落外,古崇国自身也在治水抗洪的过程中不断壮大。豫东南地区随着黄河泥沙淤积,大片平坦的沙洲出现,古崇国的一部分族人不断地迁徙到这里,建立村社据点,开沟挖渠,将这些平坦的大沙洲开垦成农田。
  他们把这些大片的沙洲称作州,最早的汉字中并没有洲字,全部写作州,州字正是水中沙洲的象形。后世用州来专指行政区域,才在州前面加上水,用来表示原本的州。
  崇国族人开垦拓殖了相当多的沙洲,设立据点开辟农田,他们将这些众多的沙洲称作九州。九不是之指数量是九,而是指数量众多,因为九为数字之长,就如同九夷、九黎中的九一样。至于九州的九个名字,当然是后人附会的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