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为人知的殖民者——汉人及其祖先的扩张史》
第20节

作者: 寒山憶雪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虞国不是这样做,而是一门心思要硬碰硬打垮崇国的话,那么从一开始,崇国的国君就会取得整个古国各个氏族和附属部落的支持,以一个统一的战线来抵抗虞国入侵。那样的话,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虎相争,便宜了南面的三苗和东面的嬴姓各个方国。
  而这也就意味着,崇国的实力基本还在,所以当东方的部落方国继续请求崇国支援抗洪时,虞国似乎很难阻止。一方面,崇国占据了地缘优势,洛阳盆地和东面的两个黄泛带相邻,而虞国则被崇国隔开,远在豫西地区,远水救不了近火。另一方面,与其继续打压崇国,阻止崇国参与到抗洪治水中去,得罪了东方各个部落,让他们与虞国渐行渐远,倒不如笼络崇国,让崇国帮助东方各部抗洪。

  ┃虞崇两国及黄泛区各部地缘形势图
  无论是打压崇国,还是放任崇国,都面临各自的隐患。打压崇国的结果,虽然是能够让东面少一个强大的邻居,但有可能让自身不断损耗实力,同时损耗本国的声望,给了其他方国崛起称霸的机会。放任崇国的结果,虽然是能够让虞国的实力不用损耗,也能维持虞国不“暴虐诸侯”的声望,但是结果很明显,就是崇国会在与东方各部的厮混中继续壮大,最终取虞国而代之。
  但选择后一种,至少还能维持虞国的霸权一段时间。所以最终虞国的选择是,不阻止崇国协助东方各部抗洪。
  于是一百多年下来,到崇伯禹的时代,崇国的国力与声望,已经完全超过虞国了,甚至超过了唐虞两国相加的实力了。
  在协助东方各部抗洪的过程中,崇国的族人不断的分批次离开洛阳盆地来到东方,在协调其他各部开凿最原始的人工排水渠的漫长岁月里,他们疏导洪水,也获得了不少新的土地。久而久之,崇国的族人已经定居到豫中和豫东地区,崇国的地盘从原来不到1万平方公里的洛阳盆地,扩大到河南中东部将近4到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是唐虞两国面积相加将近两倍。而唐虞两国东有太行南有秦岭,西北两面,西面是有扈氏的地盘,北面是黄土高原戎羌部落的地盘,一百多年下来,唐虞两个的地盘没有多少扩大。

  而且,豫中豫东南地区的气候和土地都比豫西、晋西南要更好,所以生产的粮食、可供捕获的猎物、鱼类,承载的人口,都比唐虞两国要多。
  除了地盘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古崇国还和东方的一些强大的部落方国,通过联姻的方式拉近了关系。崇伯禹的母亲来自于豫东地区高辛氏(有莘氏)的贵族家庭,他的妻子是皖北地区涂山氏的酋长之女,他为自己的儿子启聘娶了古嬴国的王室之女,并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古嬴国的储君嬴益。
  这个古嬴国,就是古老的嬴姓部落发展而来的方国,400多年前,他的前身就是古东夷人首霸中原的少昊部落。最初,这个部落居住在汶河沿岸,以汶河的支流嬴汶河为姓,大汶口文化就是他们留下来的文化。从4500年前到4100年前左右,嬴姓部落逐渐发展成一个大型方国,在后世,这个方国的姓还被讹传成偃,国名也被讹传成奄,那是后话了。
  总之,古嬴国是鲁西地区最具实力的大方国,加上高辛氏、涂山氏,古崇国与这些重量级的方国联姻,无论是自身实力还是盟友的实力,都远远不是古虞国所能相比的了。

  在这种情况下,崇伯禹在自己老丈人部落——涂山氏的地盘上召集各个方国会盟,中原地区大部分部落方国基本上到齐。不管参与会盟的方国中有没有古虞国,这个会盟都意味着,崇国已经成为中原联盟的新盟主了。
  ┃中原霸权转移顺序及主要方国(部落)分布图
  同样是在这个时代,崇国在登封地区修建了属于他们的都城——阳城,面积只有100万平方米,相当于古唐国都城——陶邑面积的二分之一,故宫面积的2.5倍,相当于明清时期一个中型县城两倍的面积。这座古城就是现代所发现的位于郑州新密县境内,嵩山南坡、颍河北岸台地上的新砦古城。
  ┃新砦古城址平面图
  传说中的夏,就在眼前了。
  待续
  日期:2016-11-10 10:36:46
  16.崇国变夏,东羌族群是否等于诸夏
  传说中的崇伯,到禹这里,就慢慢变成夏后了。
  上古部落时代,不同的氏族不同的部落,他们的族长和酋长都有专门的称呼,比如英武的男子形象——昊,比如捧陶祭祀的形象——尧。比较普通的,比如帝、王、侯、伯。
  帝的含义源自于焚烧木材祭祀的形象,说这个称呼起源于4600多年前的东羌苗羌联盟,似乎也不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它最晚不会晚于商王国时代,因为商王国的中后期,商王就以帝作为称号,而且甲骨文上也已经出现了。

  王源自于代表酋长权威的礼器——钺的形象,这种玉制的斧头,配上权柄,就形成了王这个字的形象。
  ┃王字与斧钺形象
  那么伯又是什么含义呢?为啥伯会成为酋长的专称,而且风靡最广呢?
  伯的本意就是指伯父,比父亲年长的同辈族人。在部落酋长的传承中,长子继承的情况是比较多的,而在部落内部,基本上都是亲戚,同姓之间不是叔侄就是伯侄、爷孙关系,异性之间不是舅甥就是姑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妨推理一下,酋长的长子继位了,同辈中大多是他的弟弟,小辈自然大部分都称呼酋长为伯了。久而久之,亲戚称谓就转化成了酋长的专称。
  所以,才会有崇伯禹、费伯益等称呼。
  那么夏后的后,又怎么理解呢?
  后的甲骨文是一个人形的形象站在一个方形的物体旁边,十一个人向供品器皿行礼的形象,和尧、帝的性质一样,表示自身兼祭司身份的部落酋长,进而延伸到方国君主的称号。
  不仅仅是夏的君主使用后的称呼,商王国的君主也曾使用后这一称号,比如司母戊鼎。“司”就是“后”的反转,甲骨文中俩字一个是人在口的左边,一个是人在口的右边,最初指的是同一个字,写法不同而已。“司母戊鼎”实际上就是“后母戊鼎”,意思就是国君的母亲戊的鼎。
  ┃后与司字的反转
  为何禹这里,崇伯的称号,变成了夏后了呢?
  禹的部落至少在4500年前左右就居住在了洛阳盆地一带,他们以山为名,用崇山的崇来命名自己的部落。所谓崇山,就是今天所说的嵩山,这两个字在商周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到后世才分化开来。而他们的读音,在上古清浊不分的古汉语中,也是一样的。
  夏字在现代的解释有两种,一个是与华组合形成华夏,代指汉人族群,另一个就是表示夏季这个季节。但在最初,夏并不表示季节,春秋之间的时段被称作暑。
  在金文中,夏是一个人的形象,上部是一个页的繁体,表示人的脸部,中间的臼,表示人的双臂,下部的夊,表示人的躯体和双腿。这个字的形象与“昊”字非常相似。
  不仅仅是字形,它们的读音也是非常接近的。夏字的现代普通话读音是xia,但在很多方言中读作ha、ho,在上古汉语中也读作ha和类似的音,这就和昊的读音hao几乎一样了。两者的发音部位发源口型唇形完全一样,细微差别在于夏的音位最低,昊的音位其次而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