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为人知的殖民者——汉人及其祖先的扩张史》
第12节

作者: 寒山憶雪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由于关中西部和陇西,原本就和关中东部一样,是文化相似的古羌人部落,同为大地湾文化的底子,所以关中东部的古羌人文化迅速西扩,不到百年,整个大地湾文化就被更新成了仰韶文化(零口-半坡类型)。
  而在东方,中原地区是古苗人各个部落的地盘,语言风俗完全不同,所以关中东部的古羌人文化东扩后,在中原地区被本土化,形成了苗羌混合的仰韶文化——石固类型。
  这一波移民潮导致了更大范围的部落战争,古羌人与中原腹地,也就是郑州洛阳一带的苗羌混合部落进行长期的战争,古苗羌人的一部分部落向黄河以北迁徙,在豫北地区定居下来,他们带来的文化含有仰韶文化的因素,称作后岗类型。
  黄河北黄泛带以北是古夷人的地盘,后岗文化下的古苗人部落,与河北安阳地区的古夷人部落产生接触,仰韶文化得以传播到河北地区。河北地区的古夷人部落,在9000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新石器农业时代,他们的文化称作磁山文化,与古羌人的大地湾文化、古苗人的贾湖文化几乎同时。

  磁山文化下的古夷人部落吸收了仰韶文化的因素,形成了新的仰韶文化类型——大司空村类型。而河北中部,保定以北地区的古夷人,则因为距离更远,吸收的仰韶文化因素更少,形成另一种类型——北福地-钓鱼台类型。
  再回到中原地区的古苗人,他们在与古羌人长期的部落战争中,一些部落被迫往南迁徙到南阳盆地,与当地的土著古苗人混居。南阳盆地的古苗人更多的受到两湖大溪文化的影响,中原古苗人带来的仰韶文化与大溪文化融合,形成仰韶文化大张庄类型,在仰韶时代晚期(6000年前到5000年前),南阳盆地的古苗人分化成两个大的部落群,大张庄类型文化分化成盆地西部的下王岗类型和盆地东部的八里岗类型。

  除此以外,南阳地区的古苗人还把仰韶文化的陶器器型传递到了两湖地区,大溪文化中就出现了仰韶文化的陶器器型。
  关中东部的古羌人,与中原腹地的古苗羌人之间的部落战争,断断续续的持续了五六百年,古羌人终究无法夺取古苗羌人的土地,他们相互之间逐渐达成妥协,战争逐渐退下舞台,登上舞台的是相互的交流和通婚。到了6000年前左右,关中东部和中原腹地(洛阳郑州一带)的各个部落,无论古羌人还是古苗人,还是古苗羌人,他们在器物文化上的风格都趋于统一,形成了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不同的新文化,庙底沟类型。

  庙底沟类型下的古羌部落无法在东方突破,但在西面却打开了局面。他们与关中中西部的部落开启部落战争,最初的几百年里,他们不断袭击西面邻近的部落,部落战争伴随这器物文化的传播,这些邻近部落在半坡文化的底子上吸收庙底沟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延续三四百年的史家文化。长期的部落战争造就了部落成员大规模集中的死亡情况,他们的遗骸也集中掩埋,在史家文化的遗址中都有发现。

  关中东部的古羌人部落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争夺关中中西部的土地上,经过几百年的努力,他们最终得以把史家文化彻底同化为庙底沟文化,并且迅速向西席卷,把陇西的半坡类型也彻底更新为庙底沟类型。

  但是庙底沟古羌人向西扩张的代价是,东方后院失火。
  晋西南汾河盆地的几个部落(对比使用铁器的女真部落和使用石器的北美印第安人的部落领地面积,汾河盆地的部落数量大约在5个以内)与庙底沟文化长期隔绝(三四百年),发生一些器物和习俗等方面的变化,形成新的文化——西王村类型。
  同样的,中原腹地的古苗羌人的部落,也发生了变化,形成新的文化——大河村类型。其中典型的区别就是,大河村类型的房屋不再是庙底沟那样的半地穴房屋,而是土筑的地面房屋,外形与30多年前华北农村常见的土屋非常相似。
  大河村类型的分布范围北到黄河,西到洛阳,东到豫东黄泛带,南到南阳盆地边缘和大别山区,面积将近6万平方公里,大小部落一二十个左右。
  庙底沟类型的分布范围,从三门峡到关中到陇西,面积不到15万平方公里,考虑到西北的人口承载力比中原地区稍低,庙底沟类型下的大小部落,数量不会超过三十个。
  折腾了好几千年,古羌人在中原西大门杀进杀出,最终地盘始终还是维持在关陇地区。不过,随着时间慢慢过渡到5000年前左右,古羌人还将遭遇更大的危机。
  日期:2016-11-09 07:54:25

  10.戎羌崛起
  在气候史上,8000年前到5000年前这段时间,是一个气候普遍温暖的时代,两级冰盖萎缩,很多今天人们熟知的高山冰川,在当时都不一定存在。海平面比现在要高几米,大量的海水在高温下蒸发形成水汽,使得全球很多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比今天都要湿润。
  这段温暖期被称作“北大西洋期”,又因为他的大部分时间处在仰韶文化的时段,所以又被称作“仰韶温暖期”。在这个时段的仰韶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喜温的动植物遗存,比如竹鼠,一种今天中国南方才有的动物,在当时的北方普遍存在。
  这段时期内,北方的年均气温比现在要高2~3摄氏度,也就是说,郑州的气候像武汉,西安的气候像成都,北京的气候像济南。仰韶文化下的古羌人、古苗人、古夷人,他们的生活环境是相当滋润的。
  但是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仰韶温暖期突然结束,气温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就降到了比今天的气候还要凉爽。北方的气候开始变得寒冷而干燥,降水量有所减少,很多小河流的水量也趋于减少,无霜期缩短,喜温喜湿的动植物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面对这样的气候变化,古羌人、中原地区的古苗人,乃至于我们尚且陌生的东方古夷人,他们的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仅种植业减产,渔猎采集的收获也大大减少。更主要的是,经过3000多年仰韶温暖期的繁衍,人口已经十分充足,面对气候的恶化,资源开始短缺,部落之间的战争变得十分频繁。
  各个部落的生存压力开始变大,他们要把主要的精力用来,更加辛勤的劳作以获得充足的食物储存,更加认真的防范其他部落,以及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来争夺其他部落的财物和土地。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制作彩陶,要知道,在当时的条件下,制作彩陶要筛选陶土、塑造成型、阴干、搜集矿物颜料并上色,再到烧制成型,十几道复杂工艺,又没有后世便捷的技术,制作成本、花费的人力和时间都很多。

  更主要的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彩陶是最珍贵的陶器,是部落中、氏族中最有权势、最有威望的首领才可以拥有的。在部落战争频繁之后,氏族部落中的首领们忙于应付战争,有限的人力物力也都投入到生产和争夺资源上去了,对彩陶的需求度不再那么大,也没有条件来支持彩陶的发展。所以从5000年前左右开始,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便衰落了。从这个时段开始,关中、晋南、中原,乃至于山东地区的彩陶都逐渐减少,人们的陶器回归简单实用,更追求陶器的质地而不是纹饰,所以泥质的灰陶、黑陶逐渐繁盛了起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