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为人知的殖民者——汉人及其祖先的扩张史》
第11节

作者: 寒山憶雪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除了生活质量上的追求,古苗人还在艺术上有了最初的尝试。他们利用动物的长骨制作出了骨笛,有六孔、七孔、八孔几种,七孔居多,而且可以演奏,有后世七音阶的影子。他们还在龟甲上、骨头上、石块上雕刻了一些特别的符号,其中的目、日与4000多年后的甲骨文略有相似。但它只是一种符号,而不是文字,因为一是数量少,而是没有一例多个符号组成一句话的例子。不过,咱们可以把这些古苗人的契刻符号看作是文字的远祖,如果甲骨文是汉字新生儿的话,那么古苗人的贾湖契刻符号,就可以看作是汉字的受精卵,因为毕竟,甲骨文不是一天形成的。

  ┃贾湖文化的骨笛与契刻符号
  古苗人还掌握了纺织技术,在他们的生活用具中,就有陶制的纺轮和纺锤。他们已经开始利用野生的麻来纺线,缝制兽皮衣服和纺织最原始的麻布。
  这个时代的中原,无论是古羌人的部落还是古苗人的部落,他们的氏族规模都比较小,往往一个氏族村落在三五百人左右,而且氏族之间分布的非常稀疏,因为最原始的农业还支撑不了密集的村落和人口。
  相比而言,古苗人的人口对比洛阳盆地的古羌人来说,占有绝对优势。但是把他们称作古苗人,并不意味着他们是一个多么有联系的群体,他们只不过是基因上相同,而且语言上差别不大,他们的社会组织,一般只认同到部落就截至了,一个又一个部落,才是他们社会组织的最大单元。
  所以古羌人看似面对的是人数众多的古苗人,但是实际上面对的是一个有一个分散而孤立的部落。尤其是,众多古苗人部落分布在豫中南腹地,古羌人接触到的,永远都是与他们相邻的一两个古苗人的部落。

  面对着文化如此丰富的古苗人,古羌人部落一手递出了粟子,一手掷出了石矛。通过战争和交流,古羌人的文化迅速往豫中南渗透,粟子、陶器的器型、正方正圆的半地穴房屋,都在往豫中南的古苗人部落传递。与此同时,古苗人牛的饲养、陶器丰富的器型和泥质的质地、稻的种植,也在迅速的改变古羌人的文化。甚至而言,两种不同的语言也在相互混杂,他们的基因,也在相互交流。
  经过小几百年的时间,来到中原的这支古羌人最终淹没在古苗人的海洋中,两者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紧随于贾湖文化之后的全新新石器文化——裴李岗文化。而两个族群也相互之间逐渐融合,形成三苗的先民,在安定的生活上千年后,各个部落又将迎来西方强大异族的入侵,在那时,他们部落与部落之间形成部落联盟,共同抵抗强敌,而他们的联盟首领,则是传说中一位非常著名的华夏始祖。

  待续
  日期:2016-11-09 00:20:11

  9.辉煌的仰韶文化
  7000多年前,关中的古羌人部落渗透到中原,与那里古苗人接触,最终融入古苗人的族群之中,发展出了裴李岗文化。
  但是苗-羌人的族群中,有一些部落口口相传,他们的祖先来自于中原的西方,也就是关中地区,他们的祖先部落,生活在一条河的旁边。在那个时代,没有钻井的技术,人们大多选择在河边的台地上居住,方便取水。这些河流,在古苗-羌人的代代传承的故事中,逐渐讹传,一直到4000多年后,在周人的典籍中,这些河有了同一个名字,姜水。
  就像后世的移民传说一样,山东的喜鹊窝、山西的大槐树,以讹传讹,成了移民者后裔口口相传中的祖籍之地。姜水也是这样,这条河成了古苗-羌人很多部落代代相传的祖先发源之地,两千多年后,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也认为自己的祖先来源于姜水之畔。
  带着这样的记忆,中原地区的苗羌人部落和关中地区的古羌人依然保持着联系。独特的苗羌文化(即裴李岗文化)逐渐往关中地区渗透,古羌人的大地湾文化接触到新的因素,开始迅猛发展,短短数百年,一个崭新的仰韶文化诞生了。
  他们掌握了陶土过滤的技术,陶器的质地从原先的夹砂红陶,变成了泥质的红陶,而且逐渐加大火候,烧纸出了灰陶。他们掌握了矿物粉末在烧制后的颜色变化,把陶器表面的原始绳纹变成了美丽的彩色几何图案,纹陶晋升彩陶。受到古苗人契刻符号的启发,古羌人也在他们的彩陶上刻上各种符号。
  他们的农业继续发展,粟黍的种植外,他们还培育出了芥菜和白菜,中土最早的蔬菜出现了。除了继续饲养猪和狗,古羌人还驯化了野生原鸡,家鸡在这个时代出现。
  他们的石器基本摆脱了打制,大部分都改为磨制,并且在将近2000年的时间内(7000年前~5000年前),越来越精制。精致的石器导致刀耕火种变得更加容易,制作其他工具也更加方便,无论纺纱织布还是制作渔网、鱼叉和箭头来捕鱼狩猎,都变得更加容易。
  他们的人口还在增加,村社面积变得更大,一个中等的氏族村社往往有50到100多户,而同姓不同氏族,聚集在一片地区居住,形成了胞族。他们的村社距离很近,在关中地区分布的密度很高,这个时代的人口可能是8000多年前的好几倍,又接近了关中地区人口承载的上限。

  高度的文化及充实的人口,带来的古羌人又一次移民潮。古羌人的各个部落四面扩散,西南两面有高原、秦岭阻隔,北面又是沙漠与草原,这三个方向分散的人口并不多,古羌人并没没有把他们的文化带到高原和秦岭大巴山以南。在北方,黄河河套地区(现在的内蒙古包头一带),古羌人发展出了几个部落,并给后世留下了几个文化遗址,石虎山遗址、王墓山类型、海生不浪类型,他们与蒙古草原地区的土著接触,羌狄融合,成为后世鬼方、林胡、娄烦的祖先。

  在这段移民潮中,最先崛起的是关中东部(现在的渭南、三门峡一带)的一些古羌人部落,他们距离中原的苗羌人最近,近水楼台先得月,文化最先发展,也就率先往其他地区渗透。虽然有着共同的祖源,也有着共同的基因,但是古羌人毕竟分散在关陇地区将近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彼此之间分化六七千年下来,语言、习俗早已不同。在关中东部的古羌人部落看来,关中西部的部落并不意味着亲近和友好,中原地区的苗羌人部落也并不意味着敌对。

  就像北美印第安人各个部落之间,虽然有着共同的祖先,有着相似的基因,而与欧洲来的殖民者血缘基因上相差甚远,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各个部落之间相互仇杀,反而却分别与英国人和法国人交好。
  还是前面说过的那句话,在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最大单位是一个又一个部落,部落内部才讲亲善团结,部落以外,任何势力都将因为利益而成为敌人或朋友,至于共同的生活区域、相似的风俗、相似的语言、相似的基因,对部落来说,这些都是什么鬼?民族、种族更加是什么鬼?
  说得有些远了,回到古羌人来。总之,关中东部的古羌人部落率先发展出了先进的文化——仰韶文化零口-半坡类型,零口类型是前期四五百年,半坡类型是中期五六百年。他们的彩陶、他们的农业、他们精致的工具,伴随着他们过剩的人口和精致的武器往外扩散,包括关中西部和陇西地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