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之皇——多尔衮》
第37节

作者: 皇甫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朱由检,万历三十八年出生,跟兄长一样,由于父亲不受祖父待见,年幼的他同样过得很不太平,生母早死,不久养母又死。好不容易熬到父亲继位,没多久又死了,等到兄长继位,客魏又掌权,自然对这位潜在的皇位继承人严加防范,他韬光养晦、装疯卖傻,经常称病不朝,好让魏忠贤放松警惕。但是魏忠贤何许人也?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放过一个。朱由检之所以躲过了魏忠贤的明枪暗箭,主要是因为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天底下没有比这个人的帮助更有用的了,他就是天启。

  一次,天启来到张皇后的寝宫,看见她正在读书,便问她在看什么书,张皇后回答说是《赵高传》,天启默不作声。魏忠贤听说此事以后,知道张皇后是以秦朝有名的大宦官赵高在影射他,委婉地向皇帝劝诫。魏忠贤非常愤怒,随后安排全副武装的士兵埋伏于宫殿之中,当然,他并不敢向皇帝动手,只是让皇帝发现这些士兵,然后好以此大做文章。果然按照魏忠贤的设想,天启果然发现,果然交给了他处理,他原本想以张皇后的父亲张国纪企图谋立信王为由,把张皇后和朱由检一锅端,原本唯唯诺诺的王体乾却一反常态,向魏忠贤劝说:“皇上虽然浑浑噩噩,但是唯独看重夫妻、兄弟之间的情分,如果事情没有办好,我们就都没命了。”魏忠贤听后大惊失色,这件事情也草草收场。此事非常明确地表明魏忠贤谁都敢动,就是不敢动张皇后和朱由检,为日后皇位的顺利交接埋下了伏笔。

  八月十一日这天,张皇后趁着魏忠贤不在的空档,问天启皇位应该由谁继承,天启非常肯定地说:“当然是信王。”张皇后又问,是否想见见信王,天启点了点头。当天,信王入宫跟天启于寝宫见面,两人见面后天启开门见山地说:“你要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君王。”朱由检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此时当然不会答应,以防魏忠贤知道此事,招来他的忌恨,直到张皇后出面说大事已定,即将宣布朝野内外,朱由检才敢同意。同时,天启还提了两个建议:第一,善待张皇后,这当然没有问题,朱由检没有必要为难她,而且她温和善良,心有正义;第二,仍然重用魏忠贤,这个当然没有可能,只能表面敷衍一下天启了。

  八月十二日,天启更加衰弱,再次召集内阁大臣们,安排后事,向群臣们透露了传位于信王和继续重用魏忠贤的想法。
  其实早在天启五年,小皇帝曾在湖中泛舟,但是却碰到了大风,他和两名小太监落水,两位太监淹死,他虽然被救起,但是原本就不佳的身体状况更是每况愈下。魏忠贤十分着急,为了保住小皇帝的性命,他无所不用其极,甚至用了一些可笑的药方,因为他知道,他之所以能有今天,仅仅是得益于小皇帝的信赖,但是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八月二十日,天启帝已经病危。二十二日下午,病逝,年仅二十三岁,死后庙号熹宗。
  纵观朱由校的一生,年幼时跟着父亲遭罪,登基后吃喝玩乐,喜欢做木匠活,不事国政,导致大权旁落,客魏二人掌权,把本来就不可能有起色的国势变得更加衰微。故而也有明亡实亡于天启之说,孟森先生发出感慨:熹宗,亡国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泽犹未尽也。对后来登基的新皇帝朱由检的评论则是: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我补充一句,万历以前,只要是个人当皇帝,都亡不了,天启以后,必定亡。

  天启死后,魏忠贤秘不发丧,很明显,他不想这么轻松就让无法控制的朱由检顺利登基,打算举行兵变,但是阉党们没有一个搭腔的,难得崔呈秀说了句话,还是反对的,魏忠贤一点办法也没有。反而是张皇后一呼百应,天启病逝的当天,她就召王公大臣入宫,当众宣布了天启的遗命,立信王朱由检为新皇帝,魏忠贤拦不住,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检举行登基大典,改次年年号崇祯元年。在清朝实际上的第一位皇帝死后一年,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登基了。
  崇祯新入宫,自带干粮,不食宫中之物,但凡差人办事也总是许下重赏的承诺,拉拢别人,以免遭魏忠贤暗算。崇祯也绝不会甘心当一位傀儡皇帝,听任魏忠贤的摆布,但是,现在还不是扳倒魏忠贤的最好时机,毕竟魏忠贤在宫中党羽众多,如果非要闹一个鱼死网破的话,尽管在我看来胜利的概率也很高,但毕竟不够稳妥。所以崇祯在新登基以后,并没有立刻向阉党下手,而是温言抚慰,向魏忠贤表示会继续重用他,以迷惑魏忠贤。

  不久,逐客氏出宫,客氏本来就没有理由留在宫中,只是天启一再挽留,现在天启都死了,她非常识相地离开了皇宫,崇祯把他们分开,分别对付。以后又有官员上奏弹劾阉党们,崇祯没有动当中的大多数人,只把崔呈秀办了,一者,崇祯也确实需要斩断魏忠贤的一部分羽翼,二者,此招也可以麻痹一下魏忠贤。因为弹劾崔呈秀的正是阉党们,他们把崔呈秀推了出来,好像所有的坏事都是他做的,让他把事情都扛下来,以此保住他们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崇祯顺水推舟,把他给办了,等于告诉了阉党,他接受了这种说法。

  然而,在官场混饭吃的老油子们,还是很快就闻出了时局的微妙变化,纷纷上奏弹劾魏忠贤,崇祯逐渐掌握了主动。魏忠贤终于待不下去,十月二十七日,向登基刚满两个月的崇祯提出了辞呈,崇祯很快就批准了,并令他去凤阳看守皇陵。魏忠贤只能无可奈何地上路,但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会再有生路,遂于十一月六日夜深人静之时,天启朝不可一世的“九千岁”在距离老家河间仅几十里的阜城县自缢身亡。

  首逆伏法,阉党余众分崩离析,主要成员很快遭到清算,不久,阉党的成份也定了下来,为魏忠贤建立生祠等事当然也不会继续进行,崇祯又为死去的东林党人翻案,杨涟、左光斗等人先后平反,冤案终于得以昭雪。
  关于阉党和东林党我还想多说几句,就政治斗争的本质来说,这两者并无差别,跟历史上的很多被称为奸臣和良臣的人一样,都是想打击对方,保证并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当然,我并没有说过他们之间没有区别,区别大致有三点:
  第一,东林党、良臣们,即使跟政敌斗得再怎么热闹,也不会丝毫不留后路,一般也就是迫使对方下台了事。但是阉党、奸臣们的手段就更为凶狠,对政敌们所动用的刑罚也更为残酷,甚至变态,为人所不齿。本来嘛!太监们没有儿子,要什么后路。
  第二,东林党、良臣们在斗争的时候,至少还会顾全一下大局,顾及一下国事,即使是普通的官员多少也总会顾及一点,同时,也要脸皮,至少不会通过勾引皇帝乳母之类的手段去获得权利。但是阉党、奸臣们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了,将国事置之于脑后,只顾自身的利益,所用的手段也更卑鄙,多下三滥的手段都敢用,得势以后也更不要脸,有人为魏忠贤提请建立祠堂,他居然也好意思接受,当真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第三,东林党、良臣们至少还是有精神支撑的,当东林党在跟阉党的斗争中处于下风,且明知死路一条的时候,仍然会义无反顾地去弹劾魏忠贤,不为了生存,也不全然为了获得权力,被捕以后,受到了普通人无法想象的残酷刑罚,仍然不向阉党低头,支撑他们这样做的正是一种信念。阉党、奸臣们当然不会这样做,促使他们团结在一起的仅仅是利益,而当这种利益消失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分道扬镳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东林党、阉党分别被打击以后,这两派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中就能够明白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