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历史:战国七雄那点事儿》
第33节

作者: 秦时明月2008
收藏本书TXT下载
  苏代然后侧面推出属意人选:“莫如太子之自相。那三人皆以太子为非固相也,皆将务以其国事魏,而欲丞相之玺。以魏之强,而持三大万乘之国辅之,魏必安矣。故曰,不如太子之自相也。”
  可见,苏门三杰都挺能卖弄嘴皮子。苏秦循循善诱,硬是哄得六国相印;苏代则是迂回曲折旁敲侧击,善于把自己观点巧妙地强加于人,还让对方觉得很体面很乐意,让人不得不听从他的主张。
  明君魏王,又一次从善如流,当场拍板:“以太子自相。”

  广告时间15秒钟:你有口吃吗?请买“苏氏牌”电蚊香!你想发财吗?请买“苏氏牌”电蚊香!“苏氏牌”电蚊香,熏得人天昏地暗、神智尽失,自动交出金银财宝和银行卡——灵灵灵,发发发!!!
  记得歌德早年说过,多少国王依靠大臣治理,多少大臣依靠手下的秘书办事员在工作(诸如此类)。君临天下的统治者,貌似掌控一切,归根结底还是历史的傀儡而已。肯定的是,魏国朝堂谍影迷踪,乃是一个超市式的名利场。
  许多决策的形成和出台,连当事者也莫名其妙。

日期:2009-12-29 10:14:54

  张仪到任后,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根据他的分析,魏国这些年来走了一些弯路、受了一些挫折和损失,主要原因(不是不听毛主席的话)是说没有老老实实跟着秦老大的革命路线走。
  道理嘛,挺简单。如果魏与强大的秦搞好关系,非但能确保边境无虞,保不齐还可以从对齐战争中,分一杯羹汁……从而使自己不断壮大起来。
  对此,惠施作了针锋相对的发言。
  这个惠施,同志们也许还不太熟悉;要说他有个铁哥们叫庄子,您准知道,就是宋国那个蒙漆园吏庄周呗、喜欢搞逍遥游那个!知道就对啦,这个惠施出道以前经常跟庄同志斗嘴抬杠,也是能言善辩的好佬。
  惠施的政策方针是“和楚”,认为跟楚国搞好关系,才是摆脱困局的唯一正确路线,因为东方和西方都是不很牢靠的嘛。据大人物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这个惠子之所以成为坚定的“哈楚”族,又是什么缘故?

  还真是有些来由的。几年之前,魏国在“和齐”与“和楚”问题上,举棋不定;魏王出了个招,命令“惠施之楚,犀首之齐”:两个外交使团车马规格完全相同,想观察一下对方反应的热情程度,再作定夺。
  惠施却先行派人进入郢都,向楚方透了底。
  结果,“楚王闻之,因郊迎惠施”。
  从那时开始,惠施与楚算是结下了深厚友谊。
  朝堂上,张仪、惠施、公孙衍等人,各自都有一条不同路线,这还远远不止,所以斗争起来确实十分壮观;当然也是很有趣的,跟所有困境中的人们所能遇到的情形都差不多。

  简单扼要说,公孙衍主张联合中小国家成立丐帮组织,形成以魏国为主导的国际第四势力,不能依靠秦、齐、楚——它们都靠不住;张仪主张联秦,只有与秦国好才能确保魏国不受侵害;前面说过,惠施则坚信不疑,惟有南方楚国最靠谱。
  公孙衍经“五国相王”一役,暂时无话可说了。
  目前形成两条路线斗争:张仪欲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惠施欲以魏合于齐、楚,以案兵。不知怎么搞,绝大多数人都到魏王那里替张仪说话。
  PK结果,全体中央委员都投票赞成张仪的唯一正确路线——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哈秦主义才能救魏国”。突然间,出现难得的惊人的舆论一边倒。
  惠施傻了眼,以他的知识和阅历,根本就不能理解此等怪事。

  他跟魏王悄悄反映说:“就算鸡毛蒜皮小事情,都有说行说不行的,一半一半;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此乃国家大事也,而王之群臣皆以为可。这可真是天下奇谈哪,难道人们的聪明才智和认识,当真这么高度一致么?”
  聪明的惠子,其实是少见多怪。萨达姆在临倒台前,都还是百分之百高票当选总统,根本就没有反对的任何声音;如果存在不同声音,岂非不和谐了么?呵呵!
  惠子认为,所谓劫主者失其半者也。
  他直言不讳告诉魏王,这个怪现象只能说明,有个严重问题存在,那就是张仪事先都做了手脚——通过贿赂收买选票(某些农村选村长,一壶 “金尤鱼”一包烟收购一张票),背后由某大国提供贿选资金。
  古稀的魏王苦笑着摇头说:“莫管许多啦,目前谁能让魏国免于挨打,谁就是魏国的大救星。其他的是非曲直多说了无益,说了也白搭。寡人活许多年,总算认准一个道理,不管白猫猫黑猫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猫。”
  惠施无奈,只好垂头丧气卷铺盖走人。先到楚国,最后又回到宋国故乡,从此退出政治舞台专心写搏客做学问,还与穷哥们庄子一起泛舟游戏于江渚上,去讨论鱼儿是否快乐的哲学问题。
  再次斗败的公孙衍,不得不夹起尾巴,又面临着收拾行囊整装逃亡的惨淡前景。遇上张仪,这恐怕是犀首公孙衍一生的厄运和困惑。不过,公孙衍并没有屈服嘛,事情还没完哩。

  实话实说,也不是张仪的舌头真的就那么所向披靡;实在是他运气好,有幸充当走在老虎前边的那头老狐狸,背后依仗着强大的秦国作靠山呗。

日期:2009-12-31 10:39:27

  在张仪连横方针光辉指引下,魏国的小日子又如何了涅?
  首先,齐、楚两家都非常生气,高调扬言要兴师问罪教训魏国。
  张仪也很紧张哩,同样一个拉姆斯菲尔德,在山姆大叔那儿当国防部长可以大谈“滚动出场”之类玩艺,把他调到伊拉克给末日中的萨达姆当防长,想必照样束手无策,只好坐以待毙。
  魏国有位高干名叫雍沮,当面就质疑张仪说:“魏国之所以任命阁下当第一副总理大臣(括弧:主持工作),是因为相信您能让魏国免于战祸侵害。但今天我们看到的情形却相反,恰恰因为任您为相的举动,招徕无妄的战争威胁。”
  雍沮引用事实,得出结论是:魏国的决策是失误的结果。

  张仪无言以对,只得说:“依您看,那又该怎么办好呐?”
  雍沮指出:“请令齐、楚解攻。否则,公必危矣。”
  张仪决定亲自出马前往齐国临淄访问,希望缓和一下魏、齐两国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大梁组织访问团往东方,路过卫国首府濮阳,张仪却在卫君那儿意外遇到政治死敌公孙衍。
  “政敌相见,分外眼红。”其实并非如此的。
  在卫君精心安排下,张仪和公孙衍都很愉快的坐下来喝酒拉呱。

  尤其令张仪开心感动的是,公孙衍似乎完全不计前嫌,两人还谈的挺投机。张仪重新上路时,犀首公孙衍居然一跪二送,坚持把张仪一行送到齐国边境这才告分手。
  张仪像吃醉豆腐渣似的,肩膀上扛着一张酡红的脸,坐在马车里傻傻地想:我与公孙衍政见不合,但我们私交还是可以嘛;犀首此人,看来也还真的够意思。等张仪入齐受了空前冷遇之后,这才大梦方醒,发觉被算计。
  “哥们,你够损的!”张仪终于回过神来。
  原来这个公孙衍,自从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后,成了享受齐国第一号“不受欢迎”待遇的人物;当临淄方面获悉张仪出使齐国前,跟公孙衍相谈甚欢,于是恨屋及乌顺便也不愿意理睬魏相张仪——都是一路货色嘛,专门坑蒙拐骗的外交骗子。
  张仪吃了哑巴亏,未能让齐、楚解除对魏国的战争威胁。
  工作不顺利,心情挺郁闷的。

  这时候,雍沮又逞能来也;其实,人们大多有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聪明的领导,本该提供舞台让手下人尽情展示自己才华,坐享成就和利益;无奈武大郎开店,惟恐部下得着露脸的任何机会。
  雍沮说:“雍某不才,愿意前往郢都和临淄,令齐、楚解攻。”
  张仪这时候一心急于解套,立马批准雍沮出国,死马权当活马医呗。
  果然,大嘴巴有大智慧。雍沮真的说服齐王和楚王,放弃了攻打魏国的计划。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