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回到了17岁》
第20节

作者: 发面大包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后来把包括张俊在内的几个孩子,送往了乡下。
  以前听张俊的转述,除了偶尔的信件联系,他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父母了,没想到,难得的场面被姜斌碰上。

  听完张俊的介绍,姜斌赶忙上前,毕恭毕敬的叫声,“婶子好。”
  高红梅原本正与儿子抱头痛哭,一来十年未见,思念深重;二来想起儿子的自杀,心疼难受,一时悲痛难忍,但在了解到眼前就是儿子的救命恩人,硬是提起精神,热情的招待。
  姜斌本不想打搅人家母子之间的相聚,留下东西,匆匆就要告辞,架不住两人的极力挽留。
  晚饭,就是在这有些微妙的气氛中进行的。姜斌一边默默的低头刨饭,一边听着张俊母子的叙旧,好一会儿,才知道原委。

  回到了城里,七弯八绕的了解到儿子出了事儿,才匆匆赶来。
  高红梅也是不停的安慰儿子,不要多想,一定会有机会回城的,实在不行,到时自己提前办理个退休,也能让儿子顶了工作回去。
  七十年代,老子退休,子女顶替工作,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制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促进就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可他的母亲刚刚五十啊,眼瞧着刚刚有盼头的,张俊怎么忍心,为了自己断了母亲的未来,没有多想,就断然拒绝了母亲的提议。
  饭桌上,一时陷入沉默。如果没有出路,张俊再次做出想不开的事情怎么办?他已经快三十,难道一辈子都在乡下度过。
  “婶子、俊哥,你们最近看报纸了吗?”姜斌的一句话打破了短暂的沉默。
  两人有些愕然,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不知姜斌想要说些什么。
  还没等两人接话,姜斌又递出了一句,“你们说有没有可能要恢复高考啊?”
  “高考”。此刻的这样一个提问,似乎在两人耳间响起了一道炸雷。
  愣了会儿神……张俊还是苦笑着摇了摇头,表示不可能。
  “小斌说的还真有可能,最近京城正在召开全国科教工作会议,保不齐就在讨论这个呢。”高红梅慢慢的道出一句,不知是为了安慰儿子,点燃儿子的希望,还是真的已经发现了蛛丝马迹。
  “还有什么不能发生,”似乎为了证实可信度,高红梅又抛出了一份佐证。
  本来只认为是姜斌的异想天开,但有了母亲的话,张俊的心似乎也有了丝躁动。
  在姜斌和高红梅诧异的眼神中,张俊跑出了房门,只留下一句,“等我会儿。”
  没几分钟,抱着一摞报纸,又匆匆的跑了回来。
  8月21日,全国科教工作在京召开;
  。
  张俊一张一张的翻阅报纸,眼中也似乎渐渐燃起了亮光。
  “这只是猜测,也许不会”,姜斌适时的泼了盆冷水,他可不会把自己放于风口之上,国家还没定的消息,你就知道了。
  刚刚的聊天中,姜斌只是小小的问了一句,并没有给肯定的结论,这点脑子他还是有的。
  “我知道,这事儿太大了,可不能乱说。”张俊的话,意想不到的沉着,倒让姜斌白白担心了。
  说完这话,三人似乎有了默契,再没有提高考的事情,可张俊母子二人心中好似放下了什么,一顿饭吃的愈加热烈。
  淮阳地区的九月底,天气已经变的有些冷了,渔季也快要接近尾声,姜斌匆匆结束了红火的虾皮生意。
  毛桃和姜斌两人估摸着生意快要结束,因此时不时的提升点量,倒比前两个月挣的还多。姜斌老娘的柜子里已经存了厚厚的一沓粮票,快有两千斤,看的王芳有点心慌,这辈子家里就没攒过这么多积蓄,突然富起来,还真的不适应。
  幸亏姜斌还没有把钱的大部分收入拿出来,不然,老娘更得睡不着觉。
  忙着副业的同时,姜斌也没放松学习,每天雷打不动的按照计划复习。恢复高考的时间虽然有些模糊,但估摸着日子不是很远了,狠狠的给自己上紧了发条,每天坚持到深夜,等到疲倦不堪,才沉沉睡去。
  也不知何时,关于高考的小道消息开始在正中公社流传,突然间,各种中学课本,中学教科书突然紧俏起来。不少人也都开始到处收罗数理化的书籍,姜斌也被很多人借书,可这种情况谁敢开口子,他可记得上辈子,好多人为了一本书有多疯狂,那是通往大学的门票啊,借的出,却很少能拿回来!

  可借到书的人也不一定是幸运的,教科书一本比一本薄,不仅内容少,而且几乎没有习题。为了向工农兵学习,取消物理、化学和生物课,以所谓“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替代,内容可想而知,有用的少之又少。
  村里消息灵通的知青们,早就找书本资料开始复习了,有的人已放弃出工,干脆找地方去补习。
  部分后知后觉的人想要找书本和资料,却为时已晚,不死心的坚持去到新华书店,寻摸完后,彻底凉了心!书架上摆放最多的是《***选集》,其次是各种政治学习材料,涉及高考的复习资料一无所有。
  月底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事情,搞笑又心酸,平时都没人靠近的镇图书馆被盗,窃贼现场就被抓了,是邻村的知青,眼看着就要恢复高考,手边又没有可复习的资料,心急如焚之下,铤而走险。
  事情闹得挺大,可人心都是肉长得,十年才等到的机会,任谁都要疯狂,在支书的据理力争之下,总算没有追究。
  与这些人不同,占有时间优势的姜斌,早已做了万全的准备,不仅资料齐全,而且早已开始了复习,可以说是赢在了起跑线。

  除此之外,他也额外攒了两套复习资料,分别送给了张俊和齐大勇,在这洛阳纸贵的当下,着实令两人感激。
  大勇对自己的成分还很顾虑,但按不住内心的渴望,珍而重之的收下了复习材料,这样的情况下,一套完整的复习资料,可谓是雪中送碳。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各级领导干部要支持青年人报考大学,在政治审查中,要重在本人表现,为建设四个现代化,选拔优秀人才,这是关系到我国千秋万代的大事。
  “关于高考,中央文件指出,招生主要看两条:一是重在本人表现;二是择优录取。不管家庭出身如何,只要爱党爱国,本人遵纪守法就行。”
  家庭出身曾是多少人的枷锁啊,而在一刻,却轰然打开。
  捧着报纸的姜斌,看着这篇社论愣愣的发神,虽然早已经知道,但是当真的见证这一刻,还是感觉莫大的震撼,感觉人生都被点亮。
  这可是高考,十多年运动后的第一次高考,十二届的毕业生将汇在一起挤独木桥。
  “姜老师,姜老师,考大学了,考大学了,”一桌之隔的女同事,把办公桌拍的砰砰响,旁边的同事们也一起起哄。她们当然是在开玩笑,嘻嘻哈哈的,可那份喜悦是共通的。
  姜斌读书,镇上第一,县里也是第一,前几年还有人说,可惜了,要不是家庭成分的缘故,菜园这嘎达定会出个状元。
  而现在,按照人民日报的说法,择优录取,不再看家庭出身,那他考大学岂不是手拿把拽的,自是受到一众同事的调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