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脚步》
第5节

作者: 刘一鸣
收藏本书TXT下载
  黄毛的小鸭圈在屋后的水沟里饲养。
  长了羽毛就赶到海塘内的棉花地散养。
  等到成年会生蛋了就放养在落潮后的海塗上,那里有取之不尽的小鱼小虾和各种爬虫小东东,这是鸭子的最爱。
  放学后或者寒署假和周日,我会代替母亲去当鸭司令。
  “喔…喔…”
  涨潮时或临近傍晚,我尚未变声的沉长的呼鸭声回荡在空旷的海边。
  此时,散落在泥塗觅食的鸭子会自觉的集结起来,朝着我发出声音的方向移动,迅速上岸。

  冬春时节,南来北往的野鸭会在海塗上停留多日,甚至混在我家鸭群中抢食。
  野鸭胆小,当我家的鸭子发出“嘎嘎“的叫声,它们就会飞到远处继续逗留。
  慢慢的它们会变得和谐,甚至一起漂浮在泥塗尽头的潮水里,毅然分不出谁是野鸭谁是我家的鸭子。
  但是日落时分,它们都会精准的找到回家的路。

  我好想让它们和我家的鸭子一起回家,毕竟冬春的寒夜是如此的慢长。
  望着远飞的鸭群我时常这样的瑕想。。。
  我慢慢的喜欢上年复一年往来的野鸭,因为它们也是我家鸭子们的远方朋友,而且我能感觉到家里的这群鸭子性子越来越野,甚至有的学会短途的飞翔。
  每当有野鸭整队的从低空飞过,我都会抬头静静的遥望,目送它们远去。

  有时望着落霞尽头的鸭群,有一只落队时,会涌上一股无助的泪水。
  “加油啊,不要掉队,你要坚强!”
  我总会祈愿它跟上翱翔的团队。
  看到头条中说的集结在宁波象山道人山的野鸭,它们欢快的样子,以及当地有关部门精心的看护,我好开心!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心结,象山道人山所处的塗茨镇也是我的第二故乡,80年代初,17岁离乡的我在当地派出所度过了3年美好的时光。
  道人山是一个小岛,有一个渔业村,现在应该都搬到镇上来了。当时熟悉当地敌社情时,知道解放初有一股敌特就是把道人山作为一个跳板对我沿海进行袭扰活动,记忆特别深刻。
  好想去看看道人山的那群野鸭。
  小时候,每年的黄鱼发情季节,也就是端午前后的两叁个月,总能听到黄鱼的叫声。
  “咕噜噜…咕噜噜…”
  象是小孩子的哭声,又象是山中一种大鸟的叫声。

  在夜深人静的晚上,会发出更大的声响。
  老家在定海岛的西北,对面是长白岛,长白的后面是岱山。
  家门口狭长的海域一直向东向北延伸都是茫茫无际的大海。
  如果登上村子东边的山岗,天气晴好的话,极目远望,可以看到属于定海的峙中山和属于岱山的秀山岛,都在这一带海域。

  去小学的路上,看到好多次海市唇楼现象,眼前的海面展现出模糊的高楼大厦。
  听长辈说那片海域曾经是繁华的大城市,叫东京,和日本那个东京同音。后来慢慢被沉入海中。
  有句口头禅:“蹋东京,涨崇明。”
  就是说这边沉下去,上海那边的崇明岛涨了上来。
  还说是渔民在这里捕鱼时能经常捞上来一些碗盆。

  有人还说这个模糊的城市是沉入海底的城市被海水折射到了海面。
  我没有考证过,大自然的演变历史,无限的往前推,什么都有可能。
  这片充满神奇色彩的海面叫做岱巨洋,当年盛产大黄鱼。
  在现在岱山高亭港对港山大桥桥边还立着一块刻有“黄鱼港”的大石头。
  那里曾经出过很多有名的“黄鱼”老大(船长)。
  80年代末我在古渔镇东沙当派出所副所长,当地人说起5一60年代黄鱼交易的情景:
  “沿着横街两边堆满半身高的黄鱼鯗,晚上都堆在那里,没有人管的。”
  家家户户都有这东西,比咸菜还便宜的东西谁会去拿?
  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应该都没见过大黄鱼。因为各种原因,几乎绝种了。
  后来繁植出一种养殖的,那完全不是同一类东西。
  渔民生产中偶尔捕到一条几斤重的黄鱼,那都会成为新闻。

  也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
  那种曾经最常见的鱼,已变成稀有贵重的物种。
  只要有人捕获,就会有人高价收购。
  都说大黄鱼浑身都是宝,鱼胆有助于清热解毒,鱼鳔补气止血、健脾润肺。
  更有人传食用这种鱼能延缓衰老,并对各种癌症有防治功效。
  我们小时候大黄鱼的头,三分钱一斤,呈亮呈亮的。
  鱼的鳞片会发出一道光芒。

  整条鱼应该要卖一角左右一斤。
  那鱼肉吃起来的味道…
  我真有点忘了,因为8岁以后我不吃大海里的鱼,只吃泥塗里的小鱼小虾。
  其实那时虽然便宜,也不太会去买的。
  我记得买过鱼头,当时有专门卖鱼的行贩组,是母亲叫我放学带的。
  三分钱一斤记得特别牢。
  看着一家人把母亲烧好的一大锅红烧鱼头连刺带汤光盘的情景,虽然我没去动一筷,嘴里也充满了“油麦麦”的味道。
  初中时一个女的英语老师叫我带过二条很鲜亮的大黄鱼给我们的邻居,是她亲戚,好象是端午节。
  有一次放学路上,正是涨潮,有一条与我小腿齐长的黄鱼,翻着肚子冲到海塘边,我爬到塘沿把鱼拖上来。

  鱼嘴巴吐着鱼鳔,瞪着若大的眼球,尾巴还会摆动。
  整条鱼金黄呈亮!
  打小就喜欢钓鱼。
  钓一种叫做“杜鳗”的鱼。

  小时候的海塘不用水泥,靠近泥塗的底脚有很多石洞。
  退潮后海水留在石洞里,那个终年有水的洞穴是杜鳗的窝。
  杜鳗不是鳗,是一种鱼。
  形状象泥鳅,但比泥鰍头大肥壮,又有点象土布鱼,但比土布光滑雄健。
  这杜鳗是我们打小就知道的最名贵的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肥而不腻、鲜而不腥。
  喝一碗杜鳗煮的汤“骨头也会轻三两”,“睏米床宁也会爬起奔”。
  退潮后,沿着塘脚寻去,只要是有水的稍微大一点的洞口,都会有很细小的小杜鳗在游动,也常有小石蟹爬动。
  据说杜鳗吃蟹。
  但大的杜鳗深藏在洞内,你是看不到的,只能用钓鱼钩去钓。
  我很小就学会用母亲缝衣服的针制作钓钩。
  取一枚中号的针,用煤油灯烤,烤得很炀很炀,针会变得很软。
  然后把前端针尖用剪刀折过来,就变成了鱼钩。
  钓杜鳗要等涨潮水时,它才会出来觅食。
  我会算好涨潮的时间,早早的来到海塘上。
  有时候把鱼杆带上先放在自己看得到的位置,抓一会蟹捡一会螺,远远的看着潮水来了再准备钓杜鳗。
  先要找准洞口,再抓一把海泥贴在洞口上方1米多高的位置,等着潮水涨。
  一般我们会找2一3个洞,顺便抓几只小石蟹,作为饵料。
  有时也会弄些蚯蚓或烧熟的虾作为饵料。
  等到潮水快接近洞口,我们早早的把鱼钩放到洞口。
  这个时候最会上钩,杜鳗其实是听到潮水来的声音就等在洞口了。

  潮水涨上来是很快的,有时候跑都来不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