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长歌》
第35节

作者: 我非扶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5-24 01:16:46
  【功过任人说】
  一统之后。嬴政除了忙着搞内部的基建工作,外部的扩建工程也在马不停蹄的进行着,搞扩建除了可以扩大地盘,还可以消除一些对帝国有威胁的敌人,这正是他的理想和目标:解决一切敌人,建立不朽功勋。
  统一后不久的公元前219年,嬴政派一位叫屠睢的将领率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主要是今天的岭南至越南北部地区,经过数年苦战,于公元前214年全部平定此地,然后建立郡县,在南征期间,始皇帝也不忘搞工程:开凿灵渠。虽然开凿的初衷只是运送粮草,但在后世看来,是嬴政一不小心又留下了一个伟大工程。不过这也符合他的风格: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挡我者诛之。
  南方搞定了,北方还在继续。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进军北方解决匈奴问题,此时的匈奴已经崛起,因为占据了一块危险的地方而对中原构成了威胁,所以得办掉他至少得将其赶走。这对蒙恬来讲不是什么大问题。
  蒙恬,出自和王翦一样的名将世家,祖孙数代为将,也都参与了灭六国的战争,战功显赫。而蒙恬也是秦朝最后的名将。
  蒙恬在公元前215年收复了河南地(黄河以南地区)之后,于次年再击匈奴将匈奴彻底赶出阴山,只要秦军在,匈奴再也不敢南下来放马放羊了,随后在此设立郡县:秦军所到之处,皆为郡县。
  对于此次战役,史书记载的并不多,但却是极为重要的一战。
  首先,蒙恬用两年的时间将匈奴轰出阴山,并不是匈奴太菜,而是蒙恬太强悍,因为匈奴骑兵在当时仍然是鲜有匹敌的军事力量,鲜有,说明还是有,蒙恬就是。
  在高手的眼里,再强的对手都是菜鸟;在庸人的眼里,连菜鸟都是强敌,蒙恬无疑是前者。
  其次就是此时的匈奴已经崛起,而中原也完成了统一,此战也标志着这两大文明正式拉开了之后两千多年碰撞的序幕。而蒙恬也用行动告诉了北方的朋友:我们中原也不是好惹的。
  嬴政很清楚,单就军事力量而言,游牧民族有着天然的优势,再者就算是打到草原上去了又有什么用呢!那就守在家门口吧!既然守着就又少不了工程建设了───修长城。
  蒙恬你就别回来了,就在那负责修修长城、经济开发和地方治安什么的。不打仗了,这样也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蒙恬当然乐意了,可怜的他并不知道,他再也回不来了…
  其实当时修长城主要是将之前秦、赵、燕在北部防御胡人的长城连接起来,有的地方再增加一些。而且也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砖砌的长城,而是就地取材,遇到土就夯土而成,遇到石头的地方就砌石而成,短短几年时间,就修成了西至甘肃临洮、东至辽东长达万里的军事防线。
  这就是传说中的万里长城。
  长城从此成为了中原防御游牧民族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正式成为了两大文明的分界线。
  至此,帝国已经达到了西至甘肃、北部的阴山至辽东、东达东海和南至越南北部的广阔疆域,而随着疆域不断扩大的,还有帝国的内部危机。

  日期:2019-05-26 00:17:14
  嬴政为了建立他所认为的功绩和权威,除了开疆扩土,还大搞工程建设,可不管是工程还是工作,最辛苦的还是老百姓。
  比如那巍峨的万里长城背后是万千民工的血汗甚至生命,除此之外,还有他生前要住的阿房宫和死后要住的皇陵,即使这宫和陵至今都是个谜。
  每当看到这里,我就经常会想到一个问题:常年征战,还搞这么多工程,需要那么多人,人都从哪里来的?人家又都愿意干吗?

  第一个问题,好解决,每家都有指标,能干活的男人就上;第二个问题,也不难,强制。
  虽然在出土的秦简中记载了哪些服徭役的待遇并没有史书上记载的那么苛刻。但也比较苛刻,毕竟是体力活,还带点强制性的,那问题就来了!
  我大概的算了一下,按当时全国两千多万的人口算,除去老少丨妇丨孺,再加上连年战争使青壮年大量减少,所以乐观估计包括那些勉强能干活的人在内,最多只有八百至一千万的劳动力。而修长城、宫城和陵墓加上包括南征百越几十万在内的所有军人和搞后勤的劳动力,可以占去整个劳动力的四层左右,实际上也可能更多。
  这么多人都去搞工程和打仗了,谁种地?
  地还是要种的,饭也是要吃的,税更是要交的。于是老少都去参加劳动,短时间这样问题倒不大,但如果长时间这样问题就不小了。
  总之,对百姓来讲,统一没有以前好,很让人怀念从前,秦就是暴秦。

  真的是这样吗?非也。
  秦始皇的能力、魄力和所建立的功业,再加上对老百姓所做的民生工程,老百姓的心里是清楚的。对普通民众而言,目前可能苦了点,生活压力大了点,但也是可以承受的,未来也是充满希望的,只是难免有点怨言和牢骚,仅此而已。至于仇恨朝廷和造反之类的,还不至于。而真正仇恨朝廷的是另外一群人───六国曾经的贵族们。
  准确的说是六国那些曾经有特权的一群人,很大的一群人,他们曾经世代享有的特权如今什么都没有了,能不恨秦朝和嬴政吗!在他们眼里,嬴政就是天下大恶,就是绝对的暴君。而真正给嬴政贴上“暴君”标签的是另外的又一群人───握着笔杆子的读书人。
  读书人在当时有另外一个称呼───儒生。
  公元前213年,皇帝大人举办酒宴招待包括儒生在内的群臣们,顺便讨论一下这几年的执政成效,这个时候肯定会有人说些好听的话热热场,一个叫周青臣的博士开始歌功颂德了一番,说一些天下太平和皇帝功高盖世之类的话。
  皇帝大人当然高兴了,虽然我也是这么做的,但我也知道这都是奉承话,活跃氛围嘛!大可不必太当真。
  可偏偏就有人当真了,一个叫淳于越的博士就很真,他在讽刺周青臣阿谀的同时,还说了一些嬴政不太喜欢听的话。其实也是旧话重提,大概意思是,周朝能长久,是因为分封,秦王朝想长久,就要…
  总之,意思就是分封好,分封妙,分封呱呱叫。
  总结,郡县制不行,你这几年干得不咋地!
  这…

  这次的讨论和多年前那场讨论截然不同,之前讨论的是,该不该推行郡县制,现在讨论的是,郡县制推行得怎么样,显然对嬴政来讲,淳于越的话是对他这些年的否认。
  嬴政当然不认可这种观点,但出于对儒生的尊重,面对淳于越的质疑,这位“暴君”还是很大度的将他的话交由群臣讨论,和多年前一样,他仍然需要支持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