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本义》
第3节

作者: 天行健1927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七二回孔明命殒五丈原魏延魂飞褒谷口

  第七三回蜀相盖棺声名显魏臣动本忧患多
  第七四回魏明帝拆迁国宝司马懿平定辽东
  第七五回更遗命刘放欺君弄权术曹爽专政
  第七六回曹爽沽名败汉中陆逊含冤殁荆州
  第七七回访元老李胜中计谒皇陵曹爽丧权
  第七八回司马懿诛除异党夏侯霸遁走外邦
  第七九回魏太傅计擒王凌吴大帝怒贬孙和

  第八0回孙仲谋下葬钟山诸葛恪立功巢湖
  第八一回诸葛恪丧身庙堂夏侯玄陈尸市井
  第八二回易新君东都惊变讨权臣南疆起兵
  第八三回司马昭抗旨夺权姜伯约兴兵败阵
  第八四回诸葛诞喋血寿春司马昭树恩淮南
  第八五回吴景帝腊日锄奸司马昭雨夜弑主
  第八六回司马昭迎立曹奂钟士季突入汉中

  第八七回战绵竹葛生殉国困成都后主出降
  第八八回魏将功成丧西土蜀主国破羁东都
  第八九回夺神器新朝勃兴立昏主故国沉沦
  第九0回青盖入洛成笑柄铁锁拦江有忧思
  第九一回陆抗临终思御晋羊祜至死念平吴
  第九二回小将请缨征河西元戎献策取江南
  第九三回杜武库再次请战司马炎六路兴兵
  第九四回一片降幡出石城三分天下归晋国
  古地名注释
  大事年表
  日期:2019-02-26 19:52:41
  第一回袁绍侠胆救“党人”
  许劭妙语论英雄

  话说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是光武帝刘秀(公元25-57年在位),出身于南阳豪强地主家庭。在王莽统治的后期,参加了绿林起义军。王莽政权覆灭之后,他篡夺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重建汉朝,定都雒阳,历史上把这个王朝称为东汉,也称为后汉。光武帝之后,下传明、章二帝,这三个皇帝的统治时间一共60多年,是东汉国力由恢复到强盛的时期。自和帝(公元88—105年在位)以后,东汉王朝便走向腐朽和衰落:经济衰退、政治黑暗,特别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并先后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我们讲三国的历史,溯本追源,必须从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的斗争讲起,因为这些事件与政治黑暗、军阀混战的发生以及三国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

  什么是外戚?外戚就是皇亲国戚,是后妃的家族成员,也就是皇帝的外祖父、舅父、表兄弟、岳父、内兄、内弟等等。在有作为的、开明的君主的统治之下,这些人往往在朝政中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而在昏庸君主的统治时期,他们却是对朝政影响比较大的一批人。什么是宦官?宦官又称寺人、中官、内侍、中涓、太监等等,是在宫廷中任管理职务和服役的一些人。他们在入宫时要把生*器阉割掉,所以人们又称之为 “阉人”、“阉宦”或“刑余之人”。在东汉以前,宦官并不是全用 “刑余之人”,有一些没有被阉割的士人,也可以在宫中作内官;但自东汉以后,为了防止发生 淫乱后宫的情况,便专用“"刑余之人”了。他们是宫廷中的奴才,本来身份非常低贱,但因为他们经常接近皇帝,往往成为皇帝的心腹之人,所以常常有很大的权势。

  东汉中期以后,每当皇帝死去,外戚或宦官为了控制朝政,总是要立一个小皇帝,这就形成了外戚或宦官专权的局面。在外戚专权时,当小皇帝长大之后,为了把权力夺回来,往往要依靠宦官的力量除掉外戚,又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皇帝主要是依靠宦官,太后则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娘家人——外戚,有时也依靠宦官,所以有时是外戚专权,有时又是宦官专权,如此循环不已,便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特点。无论是外戚专权或宦官专权,他们都飞扬跋扈、结党营私、上欺天子、下压群僚、贪污腐化、贿赂风行,致使政治非常黑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非常尖锐,是东汉政权走向崩溃的一个重要因素。

  到了东汉末年桓、灵二帝统治时期,此时距东汉开国已有一百多年,除了外戚和宦官之外,又有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异军突起,便是官僚士大失集团。其中包括在职或下野的官僚士大夫、海内名士、以及他们的子弟太学生。他们议论朝政、品评人物,往往可以左右社会舆论。他们是头脑比较清醒的一些人,眼看外戚、宦官专权把国家搞得一团糟,眼看东汉政权的大厦将倾,不禁忧心忡忡。他们在外戚和宦官两种政治势力的斗争中,更倾向于站在外戚一边反对宦官,而成为外戚的同盟者。这是因为:官僚士大夫多是世家豪族出身,在经济上和社会关系上和外戚集团有着更多的联系,而且在他们的眼中,宦官不过是一些卑贱的“刑余之人”。而恰恰是这些人,竟然挡住了他们的仕进之路;所以便很自然地把斗争的主要矛头对准宦官了。而宦官呢,也把这些官僚士大夫视为眼中之钉,便称他们为“党人”。古人认为“君子不党”,“党人”的涵义是“结党营私之人”,是宦官集团送给士大夫集团的一个恶号。那时的所谓“党人”,和近现代的政党,根本就不是同一的概念。

  东汉的第十任皇帝桓帝刘志 (公元146一167在位)是外戚梁冀扶立登位的,登位时年仅15岁,由外戚梁氏在朝中专权。延熹二年 (公元159),桓帝28岁,与宦官单超等人合谋,消灭了梁氏的势力,从此又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延熹九年(公元166),宦官的党羽牢脩(xiū)诬告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太掾(院,yuàn)①范滂等“与太学生勾结,结党营私,诽谤朝廷”,桓帝在宦官的示意下,下诏在全国拘捕“"党人”,李膺等200余人被扑下狱,与“党人”有联系的太傅陈蕃被罢了官。第二年,由于外戚大将军窦武上表营救,桓帝才下诏将“党人”赦归故里,“禁锢终身”。这里所说的“禁锢”,并不是囚禁的意思,而是指禁锢他们的仕进之路,终生不许做官,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开除公职,永不录用”的处分,这就是东汉晚期历史上的第一次“党锢之祸”。

  且说这大将军窦武,乃是桓帝的岳父,他的长女窦妙是桓帝的皇后。窦武学识渊博,洁身自爱,嫉恶如仇,是外戚中少有的正派人物,好结交海内名士,和太学诸生往来频繁。就在发生“党锢之祸”这年的12月,桓帝死去了,没有儿子,窦武便和女儿窦皇后商定,派人到河间把解渎亭侯刘宏迎来,给桓帝和窦皇后过继为嗣子,扶立他即了皇位,就是灵帝。灵帝即位时只有12岁,窦皇后被册立为皇太后,临朝称制,窦武以大将军的身份辅政,起用被禁锢的“党人”李膺、陈蕃等共参政事,一时颇有一番正气上升,邪气下降的势头,朝野上下人心为之振奋。不料窦武和陈蕃等人密谋铲除宦官,事机不密,宦官曹节、王甫、朱瑀等人反而先下了手,利用南军进攻窦武,窦武失败自杀,陈蕃也被杀害,二人的门生故吏以及公卿以下曾经为他二人所举荐之人,都被免官禁锢。宦官的权势又大大地膨胀起来,又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