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恩怨两千年》
第39节

作者: 春晓夏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1-28 19:06:18

  其四、未形成食肉的习惯。大陆民族多有喜食肉类的习惯,除了游牧民族外,以汉民族为代表的农耕民族也爱吃肉食,特别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有肉类的菜肴,所以在古代汉民族观念里,猪就代表家业兴旺,古人在造汉字家字的时候,最初的意思便是房顶下有头猪,可见汉人对猪的喜爱程度,也喜食猪肉。但在日本则没有这个传统,一方面,佛教的传入和盛行,促使日本人养成了素食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日本人的饮食习惯。日本是四面临海,长期从事渔猎,畜牧业很不发达,最初日本人曾经饲养过猪之类的动物,但可能还是掌握不了技术,最终没得以成功沿袭下来,所以在日本人餐桌上,除了稻米果蔬之外,更多的是就地取材食用大量的海藻和水产海鲜鱼类,还包括少量的禽类。在古代日本饲养家畜的目的并不是食用,而多用于农耕、交通运输和骑载等,中国的食肉习惯始终未引进入日本列岛。

  由此看来,日本对唐文化的引进看似盲目,实际是精心筛选的,即吸收外来文化又不失日本本质,这就是所谓的“和魂汉才”,日本文化引入唐文化后,很快由“汉风化”走向“和风化”,也就是开始了本土化,到平安时代,“和风”思想, 也就是日本本土文化在经过唐文化的洗礼之后,迅速繁盛起来,并进入到创新阶段。
  本土的和歌与汉诗一样在全国风行,大陆佛教与本土神道教接触,神佛融合,佛教民族化,日本特色的物语文学大行其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平安时代的宫廷女官紫式部创作的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就是用日文假名文字创作,她引用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典故,充满了唐风汉韵,但这部作品也极具日本本土特色,特别是大量和歌的出现,将日本文学提升到了更高的水平。然而紫式部的贡献不至于此,在美学方面,她把“物哀”这种审美理念充分发挥,对后世日本文化艺术的格调和审美情趣有着深刻影响。

  在绘画上,由于收到唐绘的影响,日本绘画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初日本的绘画内容仅限于佛教领域,后扩展到世俗生活,并逐渐摆脱对大陆绘画技法的模仿,进入到独创阶段,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和绘。
  公元10——11世纪左右的平安时代,日本的民族音乐,服饰,建筑,舞蹈等艺术形势和政治体制在吸收唐代文明的基础上,已摆脱了浓重的大陆文化色彩,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日期:2019-01-31 12:14:25
  (三十五)日本废止遣唐使
  唐玄宗统治后期,内外危机重重,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境内原先各地的节度使拥兵自重,与中央政府对抗,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各地军阀互相攻伐,极大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和权威。朝廷内部又出现宦官干政,政治昏暗腐败,帝国在西域的领土和控制权被阿拉伯人和吐蕃人夺走,北部和西南的边疆领土也不断为周边少数民族蚕食,面对内忧外患,唐朝国势日趋衰减。

  此时的日本统治者对唐朝国内混乱政局和日益削弱的国力是很清楚的,公元838年,日本派出了历史上第19次遣唐使,在此后日本的华外交开始发生转向,87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席卷了整个大唐,这就是历史上的黄巢起义。混乱的局面很快蔓延至全国,880年前后,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都成为了战场,大唐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很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朝廷是不会再派遣遣唐使的。

  日期:2019-01-31 12:14:52
  公元894年(唐昭宗乾宁元年,日本宽平六年)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日本朝廷任命菅原道真为大使,准备出使大唐,然而使团还未出发,就被终止了。
  日本朝廷为什么突然改变主意,停止向大唐派遣使团?直接原因出自一纸奏状。

  写奏状的不是别人,正是新任遣唐使菅原道真本人,他根据入唐的学问僧中瓘的报告写了这份奏状——《请令诸公卿议定遣唐使进止状》,并呈送给宇多天皇。奏状的具体内容如下:
  右臣某,谨案在唐僧中瓘,去年三月附客商王讷等所到之录记,“大唐凋敝”载之具矣,更告“不朝之问,终停入唐之人”。中瓘虽区区之旅僧,为圣朝尽其诚。代马越鸟,岂非习性?臣等伏捡旧记,度度使等,或有渡海不堪命者,或有遭贼遂亡身者,唯未见至唐有难阻、饥寒之悲。如中瓘所申报,未然之事,推而可知。臣等伏愿,以中瓘录记之状,遍下公卿博士,详被定其可否。国之大事,不独为身。且陈欵诚,伏请处分。

  谨言。
  宽平六年九月十四日  大使参议勘解由次官从四位下兼守左大辨行式部权大辅春宫亮菅原朝臣某

  这纸奏状一出,便引起了天皇的重视,朝廷便召集公卿大臣等人商讨是否出使大唐一事。此时的菅原道真在日本朝廷的声望极高,他的主张必然会被众人接受,于是宇多天皇下诏停止派遣第20次遣唐使,至此中日两国政府间的交往遂告中断,这一年距离唐朝灭亡也只有13年的时间。
  宇多天皇下令废止遣唐使之后,中日之间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都没有正式的国交关系,是什么原因让遣唐使这样一场持续2个多世纪,影响深远的活动戛然而止的呢?
  日期:2019-02-01 16:44:03
  首先,正如菅原道真在奏状里所说的“大唐凋敝”,唐朝的衰落是其重要原因。白村江一战后,面对强邻大唐帝国,日本人是既崇拜又害怕,所以无论是典章制度还是文化艺术,凡是大唐有什么,日本就学什么。
  不过经过二百多年的不断学习,日本的政治制度日趋完善,本土文化蓬勃兴起,而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的大唐政局混乱,地方上陷入藩镇割据的状态,加上黄巢起义的打击,唐朝的政治军事力量极速衰落。
  日本朝野人士已经深刻感受到此时的唐朝已经不是昔日那个强盛统一的大唐,在政治和军事上已经不能对日本构成威胁,日本也就不必委曲求全地通过朝贡的方式与唐朝维持友好关系。

  第二,政府经费紧张,换句话说就是缺钱。
  遣唐使是项耗资巨大的活动,随着遣唐使次数的增加,遣唐使的总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此带来的各种开销也在不断增长,然而面对这样一笔庞大的开支,日本中央财政越来越难以支撑。
  日本中央的财政收入是建立在班田制的基础之上的,何为班田?实际上就是朝廷控制的公田,然而到了平安时代的中后期,班田制逐渐崩溃,大量私田出现,而大部分私田都流入到地方豪强之手,庄园制经济迅速成长起来,而这些庄园就如同独立的小王国,从来都不向朝廷缴纳任何赋税,相比之下,中央政府控制的班田越来越少,导致朝廷的财政收入日趋减少,可遣唐使耗资尤为巨大,对于财政经费紧张的日本政府来说是个沉重的经济负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