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恩仇录——见证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第21节

作者: 折冲万里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天赞四年(公元925年),辽太祖阿保机以“渤海世仇未雪”为借口,御驾亲征渤海,契丹大军倾师而出,志在必得。天赞五年(公元926年)正月,契丹一举攻下渤海国西部重镇扶余府(今吉林农安),杀渤海守将。而后,契丹军又以摧枯拉朽之势,再破渤海老相统帅的三万渤海军队。至二月,契丹军已兵围渤海王都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南)。渤海末王大諲撰“素服牵羊”,率臣僚三百多人出城投降。渤海国安边、南海、定理等府及诸边节度史,也相继归顺。至此,盛极一时的“海东盛国”灭亡了,历经十五王,享国229年。同年,灭渤海国后,辽太祖阿保机在返还皇都途中,病逝于扶余(今吉林四平西),终年55岁。

  为防渤海人叛乱,辽太祖阿保机在班师前,下令将渤海国的王室贵族千余户,随军迁往契丹本土。可即便如此,渤海国故地遗民的反抗情绪依旧浓重。于是,天显四年(公元929年),在大臣耶律羽之的建议下,辽太宗耶律德光命令,大规模南迁渤海国的故地遗民。凡渤海国十五府、六十二州,均在迁徙之列,渤海国旧州县或侨置到今辽东、辽西及内蒙地区,或南迁后改为新名,或干脆废弃。至于契丹强迁渤海遗民,所造成的影响,那是非常之大!

  首先,当时的交通工具相当落后,迁徙路途又达一、二千里远,真正的千里迢迢、路漫漫。大批迁徙的遗民,在无尽的悲愤与心伤之中,凄死于背井离乡的途中。其次,迁徙后的人丁稀疏,使得渤海国故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遭受到严重破坏。学者考证,得以留居原地的渤海人,非常有限,总计仅有两万余户。至于渤海国原盐、穆、贺各州的居民,更仅余二、三百户。受此影响,大片原本繁荣富庶的经济区,变成了渺无人烟的荒原,曾经灿烂辉煌的上京城(即忽汗城),也成为一片颓垣断壁。至于大量的典籍文献,更至荡然无存。最后,渤海遗民遭强制外迁后,生女真人很快从东、北两个方向进入渤海故地。这些生女真人,主要是渤海国时期,没有被征服的黑水靺鞨。经考证,辽代,生女真完颜部以下三十四部中,除居住在黑龙江下游及乌第河流域的生女真各部外,其余部族俱都分散在曾经的渤海故地。由于,生女真各部的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渤海国,渤海故地的社会文明,再次大幅倒退。无论怎样衡量,如此大跨度的社会文明后退,实在是一场令人悲悯的可怕浩劫。

  可有一点,强制迁徙渤海遗民,对巩固契丹在渤海国故地的统治,效果非常显著。正如契丹所料,渤海民族的主体,被迁徙至辽朝眼皮子底下后。各处渤海遗民不能再相互通联,霎时,便化成了一盘散沙,丧失了反抗契丹统治的条件和能力。那些遭到强制迁徙的渤海遗民,俱都沦为可供服役、纳税的国家编户,从此,只能屈从辽朝的统治,听任契丹的驱使。
  需要说明,除了被强制迁徙,以及侥幸留居故土的渤海人外。学者考证,另有大约三十万至四十万渤海人,不愿屈服于辽朝统治,转而,逃亡至王氏高丽、女真(原黑水靺鞨),甚至更远的中原(后周、北宋)。这部分外逃的渤海人,在与当地人民共同劳动和生活中,民族差异逐渐缩小,分别融入到高丽、女真族和汉族中。辽亡金兴后,原辽朝治下的渤海人,又纷纷加入到同族血脉建立的金朝,期间,很多渤海人融入到女真人中。再至金元交替时,原金朝治下的渤海人、女真人,除少部分外,绝大多数都已融入至汉人的汪洋大海中。

  日期:2019-08-06 22:37:31
  第四章、金朝崛起
  一、
  南北朝末期,东北地区的靺鞨族群主要分作为七个部落。分别为:粟末部、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白山部、黑水部。当时,高句丽国力鼎盛,称雄于东北地区南部。锋芒所迫,靺鞨诸部或为高句丽所治,或为高句丽所逐。只有生活在黑龙江地区的黑水靺鞨,因位置偏僻,“最处北方”,得以免遭南方强国的霸凌。同时,地处的偏远苦寒,也磨练出黑水靺鞨坚忍不拔、骁勇剽悍的民族习性。《新唐书》曾记载,黑水靺鞨“性忍悍,善涉猎”。《旧唐书》亦记载,黑水靺鞨为靺鞨诸部中最劲健者,“每恃其勇,恒为邻境之患”。

  然而,别看黑水靺鞨可以逞雄于靺鞨诸部。但跟周遭林立的各个强权相比,发展落后的黑水靺鞨,其整体实力还是太弱小了。为了在强权的夹缝中生存下去,黑水靺鞨只能选择隐忍、蛰伏。起初,黑水靺鞨曾长期臣服于东突厥汗国。唐灭东突厥汗国后,黑水靺鞨又归附唐朝,称臣纳贡。在唐朝与高句丽的战争中,黑水靺鞨坚定站在唐朝一方,全力配合唐军,合击双方共同的宿敌高句丽。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六月,唐太宗派遣校尉宇文法“诣乌罗护、(黑水)靺鞨”,调遣两部兵马随唐军出击。唐朝使团返还至东部边境时,突遭薛延陀部阿波设的堵截。史载,宇文法“帅(黑水)靺鞨”大败阿波设。以至,薛延陀汗国误以为唐军主力已抵达漠北,诸部惶恐大乱。这便为唐朝后续灭亡薛延陀汗国,创造了佳机。此战,黑水靺鞨助唐有功,表现突出,深得太宗皇帝的嘉许,黑水靺鞨与唐朝的关系也越发融洽。当时,在唐军猛烈攻击下,黑水以南,依附高句丽的靺鞨各部俱遭沉重打击。其中,“白山部,素附于高丽,因(唐)收平壤之后,部众多入中国。泊咄、安居骨、号室等部,亦因高丽破后奔散微弱,后无闻焉”。与那些站错队的靺鞨诸部,形成鲜明对比,在唐朝的鼎力扶持下,黑水靺鞨一时间,风生水起。尤其在高句丽灭亡后,靺鞨诸部“唯黑水部全盛”。

  然而,黑水靺鞨同唐朝的融洽关系并没有保持多久。随着高句丽的灭亡,黑水靺鞨同唐朝的关系迅速交恶。交恶的根结在于,黑水靺鞨试图染指已并入唐朝的高句丽故土。小小的黑水靺鞨何以如此大胆?敢于和泱泱大唐叫板!原来,唐灭高句丽后,高句丽的原住民不肯屈服,激烈反抗唐朝的统治。同时,唐朝又与新罗爆发战争。两者都削弱了唐朝对原高句丽故土的统治,受此影响,唐朝设于平壤的安东都护府,也向内地一撤再撤。为平息局势,唐朝大量迁徙高句丽故地的遗民,就连依附高句丽的靺鞨人也被迁徙,赶散。曾经人口稠密的高句丽原核心区域,竟落得人迹罕至、为之一空。此情此景,着实让黑水靺鞨喜出望外。

  因为,对任何民族而言,大片物饶、人稀的沃土,即意味着宝贵的生存资源和发展空间。而今,高句丽故地空虚、混乱,如何不让黑水靺鞨为之心动。为了扩张势力,已是利令智昏的黑水靺鞨,不惜与唐朝翻脸,刀兵相见。很快,黑水靺鞨便从拉林河流域南下,越过张广才岭,向原高句丽北境的粟末水(又称速末水,今吉林第二松花江)流域扩张。在与戍守粟末水的唐军遭遇后,双方展开了一系列的冲突和对抗。别看,黑水靺鞨号称“劲健善步战”、“性忍悍,善涉猎”。但面对依然雄劲、威猛的唐军,黑水靺鞨并没占到半点便宜。依托原高句丽为防御北面的黑水靺鞨,而修筑的边境长城。兵力有限的唐军有效抵御了黑水靺鞨的进攻和袭扰。在唐灭高句丽后的二十多年间,黑水靺鞨始终被唐军压制在边境长城之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