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恩仇录——见证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第6节

作者: 折冲万里
收藏本书TXT下载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励精图治。对外攻灭东突厥、薛延陀,降服西域,设立安西四镇,为北方各族共尊为“天可汗”。对内,劝课农桑、休养生息,使得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一番作为,为此后唐朝的百年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即便缔造了如此丰功伟绩,唐太宗心中仍就念念不忘着,尚为高句丽窃据的辽东地区。待扫平其它方向的威胁后,唐太宗决意再征辽东。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七月,唐太宗特命幽州、营州二都督发州兵,以及契丹、奚、靺鞨部众出击辽东,以为试探。又经充分准备,唐太宗正式以高句丽占据的“辽东”为“旧中国之有”,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为由,下诏征讨高句丽。

  此次出征,唐太宗以“天可汗”之尊,号令新罗、百济、奚、契丹,分道进击高句丽,又命兰、河二州的归降胡人,随军出征。在唐朝征调的众多少数民族仆从武装中,笔者认为,奉唐太宗之命,出击辽东的靺鞨兵马,数量不会很多。起码,没有唐军中的突厥、契丹、奚族兵马多。而且,在唐朝的少数民族仆从武装中,靺鞨兵马也算不得主力。但对高句丽而言,情况却不是这样。精于射骑的靺鞨士卒,可是高句丽军事力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统十万唐军精锐,分从水陆,两向杀来。高句丽即驱使治下的泊咄、安车骨、白山等部靺鞨,前来驰援,抵抗唐军。其中,最为积极的当属白山靺鞨。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有其深层原因得。相比于其他靺鞨诸部,白山靺鞨居于长白山地区,在地理上,距离高句丽最近。地理的靠近,即加深了高句丽同白山靺鞨的交往,同时,也密切了双方的政治联系。史载,白山靺鞨“素附于高丽”。六月,高句丽北部傉萨(相当于唐朝的都督)高延寿和南部傉萨高惠真,统率十五万(一说二十五万)高句丽、靺鞨联军,驰援正被唐军围困的安市。而高句丽、靺鞨联军当面的唐军,却只有六万众。但在唐太宗君臣的杰出指挥下,唐军表现极为神勇,硬把占据兵力优势的高句丽、靺鞨联军,杀得死伤过半。仅二十二日的交战,高句丽军就被斩首两万余级,另有四万余部被唐军围困。二十三日,见突围无望,高句丽援军主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士卒三万六千八百人投降。

  唐太宗对投降的高句丽俘虏,非常的宽宏大度。俘虏中,“简耨萨已下酋长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而后,虏往中原。其余人等悉数释放,“使还平壤”。但对于俘获的靺鞨士兵,素以豁达著称的唐太宗,却变得异常残酷决绝。太宗皇帝竟下令,将白山、泊咄、安车骨三部靺鞨兵“三千三百人”,尽数坑杀。要知道,当时,各部靺鞨没多少人。据《北史》记载,白山靺鞨“胜兵并不过三千”。再考虑到,除了被残忍活埋的三千三百靺鞨俘虏,还有很多靺鞨士兵,已经阵亡于两军厮杀。高句丽治下的靺鞨各部,尤其是白山靺鞨,为了这场本与靺鞨毫无干系的战争,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而这也正是,不幸沦为炮灰的最可悲之处。

  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堂堂天可汗为何不肯放过,可怜的靺鞨俘虏那!究其原因有二:
  其一、靺鞨士兵在高句丽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太宗皇帝不愿放虎归山。正如前文所提,靺鞨士卒精于弓马骑射,且逞勇好斗。凭借娴熟的骑射和高昂的士气,靺鞨士卒每战,必为高句丽军先锋。北魏皇兴二年(公元468年),高句丽曾征调靺鞨兵一万,攻取了新罗悉直州城。可见,靺鞨士兵确是高句丽战争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朝对高句丽的战争中,高句丽军的靺鞨骑兵,常使唐军腹背受敌,屡遭袭扰。据《资治通鉴》记载,当高延寿、高惠真统大军驰援安市时,唐太宗曾与群臣分析,“今为延寿策有三:引兵直前,连安市城为垒,据高山之险,食城中之粟,纵靺鞨掠吾牛马,攻之不可猝下,欲归则泥潦为阻,坐困吾军,上策也;拔城中之众,与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能,来与吾战,下策也。卿曹观之,彼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由此可知,唐太宗最为忌惮得,就是靺鞨骑兵对唐军的不断袭扰,尤其,对唐军后勤补给的威胁。平时,想要消灭这些靺鞨骑兵,非常不容易。现在,俘获如此多的靺鞨骑兵,唐太宗又怎么会放虎归山。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二、太宗皇帝要借靺鞨俘虏,杀鸡儆猴、敲山震虎。靺鞨士兵就是再骁勇善战,仍不过是唐朝、高句丽双方手中的一个棋子。他们的生与死,只在双方君主的喜怒哀乐之间。说实话,唐太宗跟这些靺鞨战俘,并无深仇大恨,完全可以不杀他们。如果不想释放他们,完全可以把他们掳至内地,或者,编入到唐军的靺鞨部队中。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太宗皇帝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当时,唐军顿兵于安市城下,攻城毫无进展。为解困局,唐太宗既想用铁血手腕,震撼高句丽上下的抵抗意志。又想以怀柔手法,收服高句丽的人心,令其感恩怀德。同时,他还不想激起高句丽同仇敌太的情绪,以及誓死不降的决心。故此,太宗皇帝才会在安市城下,宽宏大度地赦免高延寿、高惠真等降将,并释放高句丽俘虏。只为感化民心,让高句丽民众知晓,若降必受优待,可保性命无虞。同时,唐太宗又无情地活埋了全部靺鞨战俘,就是要瓦解高句丽的抵抗意志,让敌众明白,抵抗唐军,断无生路。白山靺鞨等部只是高句丽的附属、仆从,并非高句丽本族百姓。即便杀光了靺鞨战俘,高句丽人也不至有丧亲之痛,太宗也不用担心,会激起敌众的反抗情绪。只是,太宗此举,确有欺软怕硬之嫌,让人多有不耻!可谁叫,在唐朝、高句丽两雄相争的格局中,寄人篱下的靺鞨人,毫无地位可言那!可怜的靺鞨战俘,就成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一只供唐朝杀掉儆猴的倒霉鸡。

  可惜,太宗皇帝敲山震虎、杀鸡儆猴的伎俩,只成功了一半。唐军于安市城下,覆灭高句丽援军,尽屠靺鞨俘虏后,“高丽举国大骇,后黄城、银城皆自拔遁去,数百里无复人烟”。但坚守安市的城主(后世朝鲜小说中,定名为杨万春),并没有被唐太宗的恩威并施吓倒,依旧殊死抵抗,唐军也久攻而不下。此后,深秋将至,辽东一带早寒,草枯水冻,军粮将尽。九月十八日,太宗皇帝被迫下令,班师还朝。虽未能攻克安市,唐太宗却由衷敬佩着安市城主。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军班师时,“乃耀兵于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迹不出。城主登城拜辞,上嘉其固守,赐缣百匹,以励事君”。这大概就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吧!四年后,太宗皇帝病逝,一代千古帝王,含憾而去。可唐朝与高句丽的战争,却没有就此停止。

  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冬十月,高句丽再次驱使靺鞨兵,进犯辽西地区的契丹人。此时的契丹人,已经归附唐朝,隶属松漠都督府管辖。高句丽胆敢侵犯唐朝治下的契丹人,说白了,就是在公然地挑衅唐朝。但不成想,凶悍的契丹人,一点都不好惹!在松漠都督李窟哥的统领下,契丹人憋足了劲,在新城大败靺鞨兵。据《新唐书》记载,“(高句丽王高藏)藏以靺鞨兵攻契丹,战新城,大风,矢皆还激,为契丹所乘,大败。契丹火野复战,人死相藉,积尸而冢之”。战后,契丹遣使向朝廷告捷,唐高宗大为兴奋,“露布于朝”。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