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恩仇录——见证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第3节

作者: 折冲万里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朝攻取河西走廊,设立了河西四郡。由此,打通了内地通往西域的陆路交通,汉朝的势力开始向西域扩张。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发兵,击姑师、降楼兰,抚师千里,广树威德。太初三年(前102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远征大宛取胜,自此“西域震恐,都遣使来贡献”。汉朝为确保与西域诸国的陆路通畅,特在敦煌到盐泽之间,设立交通亭站。并于轮台和渠犁等处,派驻戍卒屯田。同时,汉朝还设置使者校尉,代表朝廷处理西域事务,兼司驻防及屯田事宜。由此,天山以南为汉朝控制。此后匈奴内乱,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统领西域各属国的日逐王先贤掸,率数万众向汉朝投降,汉宣帝封其为归德侯。至此,天山以北亦归属汉朝,匈奴在西域的统治全面结束。

  夺取整个西域后,神爵二年(前60年),汉朝正式建立西域都护府,并任命原护鄯善以西南道使者郑吉,为首任西域都护。自后,西汉时期,前后任西域都护者十八人。东汉时期,前后任西域都护者,又有四人。依照汉制,西域都护级别相当于郡守,俸禄两千石。其属官有副校尉、丞各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除以上属官外,汉朝还在西域派驻有伊循校尉、戊己校尉。伊循校尉负责伊循地区的驻军统领和屯田管理,而戊己校尉主管屯田事宜,协助都护安辑诸国,维护地方治安。为维护自身的统治,汉朝在西域派驻有军队,并积极屯垦。西汉时期,派驻西域的官吏、戍卒最多时,约有两万,开垦耕地五十多万亩。东汉时期,西域屯垦的规模要小很多,驻军及屯垦的人数也较少,但据学者估计,起码也有五千左右。

  作为汉朝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西域都护的职责广泛,包括:统辖西域诸国,管理驻军、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还要发兵征讨。至于,都护所统辖的西域诸国,其君主可以称国王,但须接受汉朝册封,其统治地位方可算为合法。除国王外,各国主要官员也要由汉朝任命,且国王、官员,皆须佩戴汉朝赐予的印绶。据《汉书》记载,西域诸国“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工、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共计有376人。西域诸国可以自理其政,但前提是听命于汉朝,汉朝的政令也通行西域,史称,“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诸国还允许保留军队,但要听命于汉朝的指挥、调遣。“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就是以朝廷的名义调用西域都护府各部族的军队,斩杀了北匈奴郅支单于。总之,西域都护府设立后,整个西域都被纳入到汉朝的统治中。

  随着,汉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派官、驻军、推行政令,行使国家主权。这也正式标志着,西域(新疆)从此投入中华民族的怀抱,并成为我们伟大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国土。

  为镇压羌人部落叛乱,隔绝西羌与匈奴的交通。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置护羌校尉,持节领护西羌,掌管西羌事务,秩比二千石。史载,护羌校尉的职责包括:绥扶诸羌,巡行理事;监管诸羌,保护交通;统兵备边,兼理屯田。由于羌人屡屡造反,尤其东汉时期。故而,各任护羌校尉往往统领重兵,并能指挥地方郡守、都尉。据学者考证,护羌校尉麾下,直属将屯兵近二千,湟中义从胡有二三千骑,总数达五千左右。遇有战事,还可征发属国中归附的羌胡,兵力可达万骑。以及,边郡太守所领驻军,各近万骑。另有,周边屯田的戍卒亦可调遣。一旦西羌生乱,护羌校尉即可第一时间,调集数万兵马,予以镇压。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袭破匈奴左地”,匈奴败退漠北。汉朝将原居乌桓山的乌桓人,迁徙五郡塞外。史载,为管制这些乌桓人,汉武帝始置护乌桓校尉,“拥节监领之(乌桓),使不得与匈奴交通”。此后,内附汉朝的鲜卑人,也被划归护乌桓校尉管辖。依照汉制,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其下设有长史一人,司马一人。护乌桓校尉统辖下的乌桓、鲜卑的渠帅、大人,也都为朝廷封授“侯、王、长、都尉”等称号,并颁以印绶。在具体职责上,护乌桓校尉主要负责三方面:其一、代表朝廷同乌桓、鲜卑联络,协调诸部之间关系,处理诸部所遇疾苦,即“持节领护,理其怨结,岁时循行,问所疾苦”。其二、掌管朝廷对乌桓和鲜卑的赏赐、质子、岁时互市等事宜,即“领鲜卑赏赐、质子,岁时互市焉”。其三、负责监领乌桓诸部为汉朝侦察匈奴动静,阻击匈奴侵扰汉朝边郡。东汉中后期,塞外鲜卑取代北匈奴,称雄漠北,并屡屡寇抄汉朝边郡。护乌桓校尉又率领内附的鲜卑、乌桓突骑,配合汉军,打击入寇的塞外敌虏,即“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

  汉代,护乌桓校尉在乌桓、鲜卑诸部中,享有极高的权威。这一点,在当代学者对内蒙古和林格尔的东汉古墓墓壁画考古中,得到了有力应证。该古墓墓主正是东汉王朝所委任,负责管辖内附鲜卑、乌桓的高级官员——护乌桓校尉。墓壁画《官邸宴饮图》中,护乌桓校尉在官府宴饮看戏,周边簇拥着众多髨发的鲜卑人、乌桓人。这些鲜卑人、乌桓人结队鱼贯出入,并极逞趋炎臣附之形色。在墓壁画《幕府图》中,护乌桓校尉威严端坐于校尉府正堂中央,门前侍卫林立,正堂阶下谦恭跪拜着鲜卑、乌桓各部的大人、渠帅。而另一组墓壁画《出巡图》,则生动再现了护乌桓校尉巡视鲜卑、乌桓诸部时的宏大场景。护乌桓校尉乘于车上,在众多随从及鲜卑、乌桓首领的护拥下,奔驰在山岭草地之间。通过以上几组墓壁画,我们足以探知,东汉时期,护乌桓校尉对内附的鲜卑、乌桓各部,有着绝对的统领权。

  东汉时期,南匈奴归附汉朝。为此,汉朝又特设护匈奴中郎将一职,秩比二千石,拥节。其主要职责为监护南匈奴及其单于,并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其地位当在度辽将军、乌桓校尉之上,行督率之责。其下置从事二人,有事随事增之,掾随事为员。
  进入三国时代后,雄踞中原的曹魏政权,继续以强硬手腕,镇抚北方各少数民族。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军于白狼山大破三郡乌桓,阵斩乌桓单于蹋顿,收胡汉降众二十余万,所获降众悉迁关内。此战,曹操基本控制了乌桓各部。同时,又择选乌桓精壮编入己方骑兵。从此,乌桓骑兵成为曹魏政权的重要军事力量。《三国志》记载,“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黄巾之乱后,东汉一度失去了对南匈奴的控制。后来,曹操派遣司隶校尉钟繇,困南匈奴单于呼厨泉于平阳。呼厨泉单于降服后,南匈奴男丁被编为义勇,服役打仗。南匈奴的老幼妇孺,则被迁至邺城,作为人质。很多南匈奴部众不肯就范,横遭曹魏的残酷镇压。据《三国志》记载,“(南匈奴)其不从命者,兴兵致讨,斩首千数,降附者万计”。鉴于南匈奴曾屡屡叛乱,曹操以荐举至幕府任职为由,将南匈奴贵族监视起来。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拘留南匈奴末代单于呼厨泉,并分南匈奴为五部。各部“立其中贵者为帅”,并“选汉人司马以监督之”。南匈奴各部中,汉人司马掌握有实权。太和五年(公元231年),魏明帝又复置护匈奴中郎将,一般由并州刺史兼任,管辖南匈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