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如梦---梦记》
第12节

作者: 此天非彼涯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1-06 09:00:56
  照了个登记照,蓦地觉得…。赶紧把两年前同一个角度同一个姿势同一个位置同一个发型同一个光线拍的登记照拿出来确认了一下:哎哟喂,的确有变化嘛。变好看了?
  同样的五官,同一个人,可就是不一样了。奇怪得很。
  找其他人鉴定了一下。由此可以排除眼瞎,误判,心理误导等选项。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得瑟。

  就是不上照片…。
  日期:2019-01-06 10:30:27
  谁说放假期间容易长胖?
  放假时的作息如下:八九点起床分几步吃早餐,吃完就十一点了。去健身房搞几个小时,回来再稍稍休息一下,下午三四点做饭吃。然后到晚上睡觉前都不用吃了。当然睡前有点点饿的感觉。但其实很好。早一点点睡,睡着就一点都不饿了。早上醒来刚刚好觉得饿。
  一天两顿加上两三个小时的运动量加上睡前有点饥饿感。

  如何胖得起来呢?
  日期:2019-01-06 21:04:40
  看到一篇心有戚戚的文章。转过来。
  我用十年的经验告诉你,多数的自律低效且没有意义
  有趣的心理学菌
  01
  我应该算身边的人里面,比较自律的一个人。
  从两年前开始每天6点起床,说戒烟就戒烟,想保持身材就可以非常注重饮食并辛苦锻炼。
  那种长期坚持很久的事我也有一些,比如写诗写了17年,弹琴至少弹了15年,每天看书的习惯也保持了10多年以上。
  自律的好处自然是有的,确实学会了一些技能,也阅读了大量书籍,养成了很多习惯。
  但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却是想告诉你,自律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用。
  不仅是我个人的经验,在后来许多心理学著作里,我也找到相关理论。
  这对于正在尝试自律生活的朋友可能会有些失望,有可能会颠覆我们对自律的认知。
  02
  我先大致分享一下,在自律这个问题上,我的一些具体方法。
  大致从八九年前,我建立了一套自我管理体系。我把自己的人生分为效率、认知、表达、艺趣、健康、家庭、商业、社交这八个部分。像管理一个工厂一样,一直力求完善每一个部分。
  本人的自我管理体系
  这和我早年的工作经历有很大关系,最早我在一家五百强外企里,做六西格玛品质管理的工作。加上对松尼·柏赞等脑科学家的热衷,一直对数据分析和思维体系十分着迷。
  我简单介绍一下其中第一个,效率体系。它主要包括时间管理和任务管理。
  时间管理包含时间记录、日程管理及番茄钟原则三个部分。而任务管理分为习惯建立、任务清单及成就管理。
  03
  从最早自己开始做EXCEL数据库,期间不断调整思路,再到后来尝试各种App用以保证自我系统的运行,弄这一套玩意儿花了太多心血。(BTW,我也曾用JAVA编写过一个App,但因自己技术拙劣,UI难看、Bug太多而弃用)
  很多时候,我的生活精确到分钟,甚至自我感觉太过变态都很少与人分享。
  但这正是我想说的第一个方面,如果把自律工具化,短期效果有用但并不能维持多久。
  这如何解释呢?
  比如三年前我开始有每天早上6点早起的想法,因为想拥抱一种更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刚开始使用打卡软件。后来又加入了一个早起俱乐部,成员之间相互监督。
  再后来下载了一个早起的的App,里面有一个功能,随意下注金额,如果连续7天早起就可以赢得虚拟币,如果有一天未早起就输掉。
  在每次使用不同工具后,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都不能维持许久。
  我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的体验,许多励志的习惯,如果每天坚持,能超过持续超过7天以上都算不错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只简单用工具或数据来做刺激,我们往往会忽略事情本身,而天天盯着工具和数据。
  想想那些记单词软件就是这样,它让你在乎的只是打卡多少天,记了多少单词。却让我们忽略了词汇在英语学习中具体的使用。
  一般来说,用工具去约束自己的确可以让我们快速行动,但一旦失去这种刺激感,很难长期维持。
  04
  为什么我们很难用自律这种约束机制长期坚持呢?

  这是我想说的第二个方面,只有热爱这件事情本身,才能做到长期的自律。
  我认识一些中国比较知名的乐手,能坚持这么多年的热爱,他们从来不是依靠自律这种东西。
  我在大学时候也经常练琴整个通宵,旁边是一箱冰冻的啤酒和满地的烟头。这本身一件很爽的事情。
  真正热爱的,哪里需要自律呢?
  不过一开始所有人都会认为自己很热爱当下。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区分是更热爱那种改变所带来的刺激,还是事情本身。

  这区别于,你是否赋予了事情真正的意义。
  比如刚说到的早起,如果不能真正感受清晨的美好,又如何能坚持早起呢?
  有一天清晨我一个人坐在阳台的沙发上,真正思考了一下什么是清晨。
  清晨不是闹铃向来以后的睡眼惺忪。清晨是鸟叫不绝,是一次安静的写作,是一个明亮闪过的念头,是一顿丰盛的早餐。
  热爱早起这件事,不是为了能够在朋友圈证明我是一个多么自律的人。
  只是因为清晨的感觉,远比被窝更加舒适。

  05
  我想分享的第三个方面,自律需要意志力这种大脑有限资源,用多了会疲劳。
  自律需要意志力这种东西,但意志力是如何发挥出来的?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在《意志力》这本书中两大核心观点,足以颠覆我们的认知。
  1、意志力是一种生理机制而非心理状态。

  2、意志力是一种脑力稀缺资源,使用会消耗能量,用多了会疲劳。但补充葡萄糖可以帮助恢复。
  研究人员做了一组实验,他让两组成绩大致相同的五年级学生去做非常烧脑的数学题,不同的是,有一组学生在做题之前被带入一个巧克力房,忍受巧克力的诱惑,那种只能看不能吃的痛苦。
  最终答题结束,没有去巧克力房的那组学生的成绩要比去了巧克力房的学生成绩好很多,原因就在于,去了巧克力房的学生已经因为消磨掉许多意志力了,用于在答题上的意志力所剩不多。
  想想我弄出的八个体系,最多时,每一周会有上百个任务。现在看来是很可笑的,因为根本没有谁可以持续坚持完成。

  我也见过许多企业管理,把员工大大小小所有事情都加入所谓5S管理,其效果反而糟糕。
  Google的企业文化是,每天不超过五个小时的专注,剩下的时间,想干嘛就干嘛吧。
  自律就像游戏里每天给你发放的三颗豆,用完就没了。
  06
  每一个做到自律的人都值得尊敬,但不得不说,自律的效率是比较局限的。
  甚至,过度的自律只是让你待在一个自我安全的空间里,其实是一种封闭。
  通常来说,它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一些简单短期的目标,比如21天单词记忆训练等。
  如果要完成一个更专业的目标,需要把自律换成另一个词—精进。
  精进是佛法修行观念,它和自律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因执念而去勤奋做事。
  这是一种很放松的自律,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刻意。
  在《冈仁波齐》的电影院里,看到那些让人心生平静的画面,突然想到一句话,你需要的是信仰,不是西藏。
  他们哪里需要坚持。

  人生就那么短,让时间慢一些,做好三两件事就行。
  读书、写作、修行,其余随性,自然就好。
  日期:2019-01-06 21:25:28
  以上长文就一个中心思想:兴趣和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健身跑步读书写作就是出自兴趣和热爱。
  美食没人不爱。吃美食停不下来肯定是人类本能之一。
  在我这里没能实施下去,主要还是因为对自己动手做吃的毫无兴趣。我肯定是远离庖厨的那一类人。最不爱去的地就是厨房。

  做和吃是两回事啊。
  能不做就不做。实在万不得已,就做点最简单的。
  碰巧,最简单的也是最健康的。也算歪打正着。
  日期:2019-01-06 22:11:48

  在小幽灵的帖里看到动静养生观点分歧。
  我认为,运动员一天十小时的运动是为过,老和尚一天十小时的静坐也为过。过犹不及。
  还是像我学习比较好,同学们。
  一天运动两三个小时之后,其他时间能躺着绝不坐着。连厨房都不去…。
  动就好好动,静就好好静。
  动的时候每根骨头都在舒展,血液欢快地流向身体枝枝末末…。
  静的时候每个细胞都在修复,每块肌肉都在重结…。

  日期:2019-01-06 23:01:41
  迷失里飞机断成两截掉海里,不同位置。于是有了两拨人。
  在这种灾难场景的大混乱中,领袖人物是能瞬间脱颖而出的。这两拨人里就是这样自然而迅速地导出了他们各自的领袖人物。一男,一女。
  他们的共同特质就是:总会主动提供帮助,并且有能力帮助别人,体格强壮,性格坚毅,敢打敢说敢做,能拿主意做决断下命令,出发点都是为了大家为了别人为了公平。
  其他人似乎就自然而然地听从ta的安排,有任何事情就会首先通报ta,寻求ta的建议和帮助;ta就自然而然对所有的人和事都有掌握,所谓全局观,信息灵通且有资源,也就能更好地做出正确判断。
  现在常常看到有领袖才能训练营。要我看,能训练的恐怕只有体格了。
  其他都是性格人格方面的东西。自私的人能通过训练成为无私的人不?软弱的人能通过训练成为坚强的人不?蠢笨的人能通过训练成为聪明的人不?
  所以,领袖人物更多是天生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