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人物志》
第6节

作者: 千成葫芦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刚与柔的对立转化。这个舌存齿亡的故事,有各种版本。比较流行的故事情节是:
  有一天,老子的老师(或朋友)常枞(枞,cōng;常枞,人名),他张开嘴巴问老子:“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回答:“在。”
  常枞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回答说:“不在了。”
  老子从而领悟到柔弱者生命力可能比刚强者还强的道理。牙齿可以咬碎食物而吃掉,舌头可以分泌唾液而协助消化。刚强者容易被磨损折断,柔弱者常能保全。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刚,有时需要柔,有时需要刚柔结合,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看到这里,可能与不少读者一样,我心中的老子形象,他是随时能够保持冷静的样子,他总是冷静地思考一切、洞悉一切。用比较文艺化的句子形容: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如果用网络上有人用古代老子画像配上的字幕来形容:然而老子早就看穿了一切!
  我深入了解老子思想,是在我读高中一年级开始的。当时,我购买了一本《老子全译》,这本书包含了《道德经》全文校对本、全文译文和不同的古本《道德经》对比。我对这本《老子全译》很感兴趣,至今(2018年10月中旬),我已经抄写完这个版本的《道德经》全文三遍,其中有的章节抄写过十几遍,还背诵过一些章节。最初,我对《道德经》的文笔很喜欢,尤其是书里的押韵文、排比文、对偶文、联珠文,更是对我的文笔产生了重要影响。老子是楚人,他的用词用句,运用了很多他那个时代的楚国文风的文笔技巧。我的高中三年生活,翻看次数最多的一本书就是这本《老子全译》,经常随身携带它,随时抽空看一看、背一背、想一想。逐步了解《道德经》之后,我越来越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精深。

  我读高二那一年,有一次,有一位教授来我校演讲,我也同台参与了一番。我在场上,贴合实际地引用了《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几句: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意思是:最方正的事物,好像没有棱角;最贵重完美的事物,好像最后完成;最大的声响,好像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好像没有形状。大道精微幽隐、没有名称。只有大道,善于产生一切、成就一切)。

  《道德经》一书,认真研读、仔细领悟,足可以衍(yǎn)生无穷无尽智慧、幻化包罗万象玄机。《道德经》中的自然宇宙、治国用兵、人生哲学,是互相联系的,组成一个整体思想体系。
  大道产生混元一气,混元一气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又产生阴阳和合的第三者,继而产生万事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然后,老子把这个观点反过来、回归大道自然:
  人效法大地,大地效法苍天,苍天效法大道,大道效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同样逻辑:
  天地没有情感仁义,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的草扎的狗(相当于现今的葬礼花圈,只是摆设)一样,任其自生自灭;圣人(效法天地)也没有情感仁义,对待百姓也不干预,任其自然发展。(《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若有情天亦老,老子认为圣人也应该无情、清静。老子还把清静引申到治国:
  治理国家,好比是烹煮(pēng zhǔ)小鱼。(《道德经·第六十章》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

  对此,我的看法:治理国家,不要过于好战多战,不要过于劳民伤财。如同烹煮小鱼一样,要文火慢熬,不能用锅铲翻过来翻过去,不断地大动作、翻来翻去,小鱼都成了鱼渣。治理国家,也不能任意发布大措施,即使是国家国力雄厚,也吃不住不断营建大工程、不断发动耗费国力的战争。
  《道德经》一书,老子讲了太多的否定词汇,常常看到他在说“不、不、不……”、“别、别、别……”,出现这些词汇的原因,在于老子看穿世事、洞悉万物之后,对于一部分观念、事物,老子来了一个全盘否定。
  那么,老子有没有要我们尽量做什么?
  有,比如,回归婴儿欲望、上善若水。

  《道德经》多次提到,我们应该让自己的欲望达到知足状态,如婴儿欲望一样。心理状态尽量保持婴儿达到的程度,回归淳朴、回归自然状态,同时老子提倡婴儿心理状态的思考、静悟。
  有人会问:回归婴儿欲望?有用吗?
  用一个真实故事来说明:意大利歌唱家、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之一帕瓦罗蒂(人名),他曾经苦恼于自己的高音发音不能持久有效。一次偶然的机会,帕瓦罗蒂听到了一个婴儿在哇哇大哭、嗓音始终不哑。帕瓦罗蒂从婴儿哭泣当中学到了要回归自然、丹田发音,后来帕瓦罗蒂锻炼这种自然式的发音,果然声音持久、洪亮有力。
  婴儿,欲望少、自然程度高,会自然而然地发音,也是帕瓦罗蒂学到的。
  老子极为推崇的,莫过于上善若水。

  至高至好的善,像水一样。水的善,在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甘心处在众人都不愿意在的低洼之地,所以它是最接近于道的。处世要像水一样因地而安,内心要像水一样深沉平静,交往要像水一样亲爱柔和,言谈要像水一样真诚可信,为政要像水一样条理清晰,做事要像水一样灵活圆通,行动要像水一样相时而行。只有不与万物相争,才能没有过错。(《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我解读上善若水:水,自由自在,能刚能柔,遇冷结成冰,常温保持水,遇热化成水蒸气。水在持续滴下的条件下,水滴穿石;水在大量汇聚的条件下,洪水滔天。水可以纯净无物,也可以洗净万物,还可以容纳任何干净的、脏污的东西。人最上乘的境界,大概就是水的境界吧!
  我觉得,老子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通天彻地、智慧卓绝的程度。
  老子曾经与孔子见过面,还教导过孔子。孔子在领受老子教导后,对孔门弟子感叹: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对于会飞的鸟,可以用弓箭射它;对于会游的鱼,可以制成渔具钓它;对于会跑的兽,可以织网捕它。至于对龙,我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大概就是上天入海的龙吧!
  日期:2018-10-18 19:24:45
  学人·青少年孔子
  想起来是那么遥远,

  仿佛都已是从前。
  那不曾破灭的梦幻,
  依然蕴(yùn)藏在心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