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殇》
第44节

作者: 信陵小司徒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可是到了现在,朝廷的主政大员尤其是兵部尚书张鹤鸣还依旧十分的信任王化贞,不得不说,王化贞招抚流民、安抚蒙古诸部,很有一套。可是对于军事,不能说其一窍不通,可也真不敢说其懂得太多。此人平素不学习军事,又相当轻视后金军,喜好夸海口。对于同僚下属的规劝建议一点都听不进去,傲慢到了极点。到了现在,广宁的防务在王化贞看来已经渐趋稳定。他又安抚了蒙古诸部,因此,王化贞内心里的宏图大计出现了,如果说熊廷弼对于恢复辽东,是主张积极防守、徐图进取、三方布置,那么王化贞的宏图大计,似乎也可以看做三方布置,只不过王化贞的策略是快速进击、一招制敌!

  首先,王化贞也是看中广宁明军主力十四万的实力,意图以此为主力,东进牵制后金军主力。
  其次,王化贞对于自己对蒙古诸部的魅力自信不疑,他深深地相信蒙古的林丹汗会发兵四十万相助自己。
  第三、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更何况,在王化贞看来,后金上下并非铁板一块,更算不得坚固的堡垒,因此,他联系上了抚顺之战时投降努尔哈赤并且成为了努尔哈赤女婿的李永芳,意图策反李永芳,来个里应外合,一举拿下后金。
  看上去,这样的计划简直是天衣无缝、堪称完美。蒙古林丹汗四十万大军一到,李永芳开城投降,大事可定,不费吹灰之力!王化贞自己深以为如此。更是愚蠢到认为不战便可大获全胜!因此,前线的一切事务如兵马、甲仗、粮草、营垒等王化贞都将其放置一边不加过问,一意说大话蒙骗朝廷。而兵部尚书张鹤鸣却仍旧很相信他,凡是王化贞所请无不答应,那么,我们来看看,王化贞的这宏图大计真的可行吗?

  我们先来看蒙古林丹汗,自从林丹汗掌握实权,想要恢复成吉思汗的伟业后,他也的确是东征西讨,在蒙古诸部中确立起了自己的权威。可是此刻,后金的手已经深入了科尔沁诸部,科尔沁诸部虽不足以与林丹汗抗衡,但是却足以构成牵制。林丹汗也曾与后金逐渐的交恶,而大明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连赏赐给蒙古诸部的金银都是全权交由林丹汗处理。但是林丹汗真的有那么多的实力与后金对抗吗?显然,并没有。双方势力之间,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从后来的发展看,林丹汗本人虽然也帮助了大明,但效果微乎甚微,并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牵制作用。而大明赏赐给林丹汗的大量岁币,都不如发给自己在前方浴血拼命的士兵!

  其次是李永芳,这个早在大明与后金刚刚开战,大明还完全掌控辽东时便是投降更是成为了“皇亲国戚”的游击将军,此刻竟然会在大明已经基本上丢失了整个辽东的情况下再次心回意转?未免太有些偶像剧的感觉。更何况,李永芳在大明只是个游击,到了后金,摇身一变成为了驸马,拥有了自己的奴隶,还会再回到大明吗?
  以此看来,不得不说,袁应泰误辽,王化贞,坏辽、崩辽!
  因此,堂堂辽东经略,此刻的熊廷弼上不得大员支持,下几乎没有一兵一卒,因为广宁的十四万守军基本上都在王化贞的控制下。所以,这样的熊廷弼,是无法实现自己的心愿的。
  日期:2018-11-21 09:30:02
  (十)熊廷弼vs王化贞等
  前问我们说过,熊廷弼此人,性格使他吃了不少的亏,因为他也是一个“屡犯不改”主,他欣喜于别人对自己的言听计从、喜欢自己执掌大权,一旦自己有名无实,那气量狭小、刚愎自用的性格便出现了。而兵部尚书张鹤鸣,与熊廷弼之间,更是水火不容。
  按理说,熊廷弼也是兵部尚书,可实际上,在朝的兵部尚书才是兵部的实际主官,熊廷弼的兵部尚书只是一个品阶职衔,是挂名的存在。更何况,熊廷弼远在山海关,凡事都需要向朝廷请示,而兵部尚书张鹤鸣,他自然无法绕开。两人的恩怨,也是从此而起。

  本来,熊廷弼对于张鹤鸣的偏袒王化贞,便是极为不满。恰巧从延绥调来的援军军容不整,没有战力。因此,熊廷弼主张治罪延绥总兵杜文涣。那么张鹤鸣是怎么做的呢?宽恕杜文涣。熊廷弼看了看,好。
  当熊廷弼上奏请求任用佟卜年的时候,张鹤鸣是怎么做的呢?上书反对,熊廷弼看了看,好。
  当熊廷弼主张派遣梁之垣去朝鲜的时候,张鹤鸣是怎么做的呢?很简单,那就扣发饷银。这一来二去的,熊廷弼与张鹤鸣之间几乎是一直争吵,互相怨恨。按理说,熊廷弼身为地方大员,又久经沉浮,朝中应该有着朋友帮助自己,可是熊廷弼脾气暴躁,盛气凌人,朝臣几乎没有喜欢他的。也不得不说,熊廷弼的性格,使得他在明末的党争环境里,有志不可得,有身无处容,又处于辽东大地这个风口浪尖之上,长久下去,必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而在这样的排挤下,熊廷弼的性格自然不会认怂,因此与王化贞与张鹤鸣的开撕也就继续上演。当毛文龙镇江之捷之后,王化贞认为自己立了奇功的想法一直存在着,针对于这种情况,熊廷弼却说道:
  “三方兵力尚未集合,文龙发动得太早,致使敌人恨辽地的人民,把周围四卫的军民屠戮殆尽,使东山军民灰心,让朝鲜君臣胆寒,令河西军队丧气,扰乱了三方并进的计划,耽误了联络朝鲜的打算,把它看作奇功,实际上是奇祸呢。”
  然后,熊廷弼将自己的奏疏送到京城,并且极力的去批评王化贞,两人互相攻讦之意十分的明显。
  从当时客观实际来看,毛文龙奇袭镇江与否,辽地四卫的反抗也即将被屠戮殆尽。毛文龙进攻的早与晚,并不能真正的救助沦陷区的军民,但是给予其精神士气上的鼓励还是可以办到的。广宁一带的军队士气本就不太高涨,毛文龙的胜与败,虽有影响,却并不是最大的影响。至于朝鲜,向来不值得依靠,其胆寒无论是面对丰臣秀吉还是努尔哈赤,表现基本如出一辙。因为朝鲜的确实力不济,从后来的发展看,在萨尔浒之后,朝鲜并未提供给大明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因此熊廷弼此番反对镇江大捷,最重要的原因是毛文龙的行动扰乱了自己的三方布置策略。并不是说损失了辽东南地区的抵抗势力,因为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略需要的、是时间,但是辽东南地区的抵抗势力,努尔哈赤是不会允许他们坚持到熊廷弼的到来的。所以,扰乱三方布置策略,是因为可能暴露了大明的军事行动路线以及会使得努尔哈赤更加重视自己的后方以及海防的防御等。但也还有着一个重要的目的,打压王化贞。

  可是,当熊廷弼的奏章送上去之后,不但没有打压到王化贞,反而搞得自己灰头土脸,因为朝臣们大都将镇江一役看作大捷,听到熊廷弼如此说,心中多有不服。感受到自己在朝中的孤立,熊廷弼又转而明显地攻击兵部尚书张鹤鸣说道:
  “我既然担任经略,四方援军应当听我调遣,而鹤鸣径自发动,不让我知道。七月里我向兵部询问军队人数,到现在两个月了,没有回答。我有经略之名,无其实,辽左的战事都是张枢密和王抚臣一起办的。”
  这的确是实话,但是也有负气之意,既然辽左的战事不由自己主持,那很明显,一旦发生了什么军事问题,自然也就跟自己无关,承担责任的也就是如今的兵部尚书张鹤鸣以及广宁巡抚王化贞。更何况,王化贞的自信使得他已经多次率大军往返于广宁与海州之间,并且成功的做到了寸功未建!这样的军事笑话,很明显,和熊廷弼没有关系。
  因此,当熊廷弼上书之后,张鹤鸣这下更加恼恨,两人之间的矛盾甚至比熊廷弼与王化贞的矛盾还要大。就这样,从熊廷弼七月到达山海关之后,一直到九月,两个多月过去了,不仅是辽东经抚不和,辽东的经略还和京城的兵部尚书闹得极其僵硬。这个时候,大明的天子,却对这种情况轻易信下而未能及时处理,辽东的败兆,已经可以预见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