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写写中国历代不为人知的冷门谋臣》
第1节

作者: 天人啸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9-07 16:32:54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出现过很多足智多谋的谋士,谈到历史上的坐镇军中运筹帷幄的谋士,大家脑海中会涌现出来很多的名字。比如历代总有几位开国谋臣、三国的军师更是随手一大把,这些家喻户晓的人物。我就不逐一说出来。但是泱泱华夏数千年历史里,所出现过的谋士千千万万,虽然有少部分精英中的精英被世人所歌颂仰慕,但有更多是退居二线的,不被人熟知。甚至是在历史遗忘的边缘。本篇就随便(不深入探讨)扒一扒那些在历史上深藏功与名的冷门谋臣。

  PS:废话我就不多说(总感觉我的开场白就是乱扯一通),本篇就多为写人物大致生平事迹,让不熟悉的同学了解一下,至于谋臣方面就不按朝代循序,想到哪就写到哪,有战争年代出谋划策的,有和平年代治国安邦的,哪下面开始正文。
  1.曹魏良谋——王基
  说起三国曹魏集团的王基,在三国这个人才辈出大时代的背景下知名度并不高,前面谋士济济一堂,将才鼎盛。后面有杜预、邓艾、钟会、羊枯等等。所以很容易忽略这位文武全才,可带兵可治国的谋臣,他在曹魏帝国中期诸谋臣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所以《三国志.王基传》里有近二千六百余字对其详尽的介绍。对于作为史家的陈寿来说,非常难得。
  1.寒门子弟的逆袭

  王基是东莱曲城人(山东招远),少年时父亲王豹去世,便与叔父王翁住在一起。在王翁细心的教导下,王基在少时就表现出与常人不凡的能力。17岁时就担任东莱郡府吏,后来他觉得做个小吏只能混口饭吃,没啥出息,就辞职在琅邪一带游学,等待时机。
  魏黄初年间各地举荐孝廉,王基被任命为郎中。青州刺史王凌知道王基是一位人才,特意上表推荐王基出任别驾,来辅助自己。后来朝廷征召王基为秘书郎,王凌又请求把他召回。司徒王朗要求征召王基,但由于以前王凌之所以得到青州士人的认可,主要归功王基的辅佐。所以王凌贪图王基的治理能力而赖着不放人,最后遭到司徒王朗的弹劾。得知消息的大将军司马懿也征召王基,尚未到任又被提升为中书侍郎。一进朝庭中央的大门,就踏入了朝廷的中央枢纽。那时王基应该为30多岁,就被朝庭这么多大人物看重,给予委以重任。可以看出王基的能力非凡,可以算得上是人中龙凤了。

  日期:2018-09-07 20:50:29
  (2)两个故事挽救不了君王的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丕己经学不了他父亲曹操那么生活节俭,他登上王位后,开始贪图享乐。有一次,魏明帝大兴土木修建宫室,百姓劳苦,王基以“水可以载舟,亦可以复舟”的说法提醒曹丕,他上疏对曹丕说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东野毕之马失的典故,大意是春秋时代,鲁定公问颜渊:“我的车夫东野子善于驾驭马车吗?”颜渊说虽然善于,但他的马会跑失。鲁定公不信,三天后,侍卫来报告马跑失了,车两旁套马的缰绳断裂了,只有两匹马回厩。后来鲁定公问颜渊为什么知道,颜渊说,东野子虽善御马匹,马也跑的快,历尽艰险到达很远的地方,马的力量用尽了,可是还要要求马不停地跑,我根据这些就知道马会跑失。王基又再补充自己的想法,如今劳役繁重,男女分离,人们怨声载道,希望陛下能深思东野子之弊,仔细揣摩舟和水的比喻,让那些精疲力竭的马匹休息一下,让那些疲惫不堪的百姓省些劳役。

  日期:2018-09-08 08:55:36
  第二个故事是汉孝文帝时,只有同姓的诸侯。对此,贾谊深感忧虑地说:“把火放在柴堆下面,而人睡在上面,火未烧起来就自以为很安全,这就叫偷安。”王基解释现今敌人并未消灭,将军拥兵自重,集聚起来难以应敌,长久下去,帝位难以传给后代。在此大好形势之下,应该专心致志地消除祸患,如果子孙不争气,祸患又没有清除,国家就危险了。如果让贾谊再生,看见现在的情况,一定会更加忧虑。

  《上明帝疏谏盛修宫室》是一份很好的意见贴,曹丕应该看过了,不知道他怎么想,但在后世看来,曹丕本着意见接受,行动照久的原则,把王基的话抛于脑后,并没有理解王基的苦心。
  除此以外,在朝廷空闲的日子里,王基与王肃杠上了,王朗的儿子散骑常待王肃是负责撰着诸经传解,又论述、制定朝廷礼仪,常常修改国学大师郑玄的旧观点。由于王基学识渊博,不赞同其观点,因此王基则依据郑玄的学说与王肃争论,并撰写批评王肃学说的《毛诗驳》。可谓吵的不可开交。

  日期:2018-09-08 11:41:05
  (3)刺史大人莫慌
  正始年间,大将军曹爽为了拉拢王基,奏请王基担任从事中郎,后来又出任安丰太守。因为治理州郡严谨,而且防备森严,所以孙吴不敢进犯,加升讨寇将军。东吴曾在建业集中大军,扬言进攻扬州,刺史诸葛诞问王基怎么办,王基分析说:"以前孙权屡次进犯合肥,到了江夏,让全琮出击庐江,朱然进犯襄阳,但都未得逞,只得退回。而今陆逊等老将已死,孙权也年老,内部没有能臣贤嗣,军中又缺乏英明军师。孙权想要亲自率兵出击,又怕内部生乱,各种矛盾一齐爆发,导致崩溃;若派将领率兵,老将差不多死光了。新将他又不信任。他不过是想借此安排好亲信,以攻为守而已。"后来,孙权果然没有领兵出击。

  当时国内由曹爽专权,风气大坏。王基看不过眼写了篇《时要论》来讥讽时事。后因病会返回朝庭,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嘉平元年),征召为河南尹。不久,王基就面临了一生中最大的转折。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一举夺得曹魏的中央政权。由于王基是由曹爽提拔的,自然而然被免职。但由于王基早前写过一篇《时要论》讥讽曹爽的执政。所以,又被重新起用,出任荆州刺史加扬烈将军。

  日期:2018-09-08 16:29:54

  4.南下伐吴
  公元250年(嘉平二年),时任征南将军,都督豫州、荆州军事的王昶得知孙吴发生了二宫之争,分析其内部混乱,加上陆逊、诸葛瑾、朱然等重臣已死去,顾谭、张休等遭到流放。孙吴内部缺少大将之才,因此上奏可由新城郡为起点进攻东吴边境地区。
  之后以王昶为主将,王基、州泰协同三路出兵南下伐吴。新城太守州泰攻巫、秭归,吴之房陵。王基攻夷陵,截断荆州往巫峡地区的救兵。王昶主力进攻江陵,牵制吴军主力。王昶的战略并非一举拿下荆州,而是试探孙吴内乱之后的军事实力如何。这时孙吴的荆州布防大不如前。分别有车骑将军朱然之子朱绩(后改名施绩),丞相步骘之子步协,大将军诸葛瑾之子诸葛融。可惜的是除了施绩以外有些实力,其余两位则是纯粹拿着父亲在外的名声混饭吃。

  这里只说王基。王基在夷陵率领一路兵马袭击步协,夷陵守将步协来不及反应,只能紧闭城门固守。王基假装摆出进攻的架式,其实则分兵袭取雄父粮仓,缴获粮食三十余万斛,抓获安北将军谭正,接纳投降的敌人有几千人,把这些降民安置到夷陵县。王基被赐关内侯爵。王基又上表劝王昶将江夏作为首脑之地,设上昶城,操练水军,紧逼夏口。从此,吴军就不敢轻言渡江了。上昶城遗址现存,位于云梦县下辛店镇新府城村,是一座屯兵水城。江夏的主城原本在内陆的石阳城,城池相当的坚固,孙权数次强攻不下。王基却选择另建新城,是看中上昶城附近地理环境更有利组建水军,他思考的不再是防御而是进攻,还能够丰富士兵的伙食,每日可捞点鱼虾蟹营作为口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