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史》
第14节

作者: 九皋寒叟
收藏本书TXT下载
  隋炀帝当然不知道他们爷儿两还有这么多秘密,假诏书刚到并州,杨谅就看出了破绽,他当即决定起兵反攻长安。

  杨谅虽然手握五十二个城池,可州刺史们依旧是隋朝的官员,不是他汉王的僚属,听说汉王起兵造反,这些州刺史相继反对,就连杨谅身边的谋臣皇甫诞、豆卢毓等人都劝他不要轻举妄动。
  然而,杨谅脾气很倔,他下令将皇甫诞等人关了起来,重用愿意依附他的人为官,随后尽起并州数十万兵马进攻长安。
  杨谅的起兵很突然,而且手握数十万大军,粮草武器也不缺,如果运作得当,还真有可能和隋炀帝一决高下。可惜的是,杨谅骨子里太过柔弱,胸中又无韬略,也没有识人之明,以至于处处落得下风。
  最要命的是,杨谅采取了分兵策略……

  他派遣大将军余公理出兵太谷,前去攻打河阳(今河南焦作市)。
  大将军綦良率兵出滏口,奔黎阳而去(今河南鹤壁市浚县)。
  大将军刘建率兵出井陉,攻取燕、赵之地。
  柱国乔钟葵率军出雁门(今陕西忻州市代县)。
  裴文安为柱国,与柱国纥单贵、王聃等人率军直指京师。
  杨谅的突然袭击让朝廷,尤其是河东地区反应不及,蒲州(今山西永济市)长史高义明、司马荣毗悉数被擒,叛军取得首战胜利。然而,杨谅却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以为自己军势浩大,想先占据城池固守,准备和朝廷的大军打主力会战,因此在拿下蒲州后没有乘胜渡过黄河包围长安,反而是依靠黄河安营扎寨,下令全军暂停进攻……
  据史料记载,杨素当即组织了一批精兵强将,乘着夜色的掩护渡过黄河,将驻守在蒲州的纥单贵击败,并招降了杨谅的大将王聃等人。随后,隋炀帝任命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道安抚大使,朝廷迅速集结了数万人马,将汉王杨谅彻底阻击在黄河北岸。
  与此同时,朝廷还派遣前江州刺史李子雄前往幽州征调兵马,意图诛灭汉王杨谅在河北、河南等地的军队。
  日期:2018-05-12 11:20:47
  即便如此,朝廷的十来万兵马和杨谅的数十万兵马也无法抗衡。官军将士看到漫山遍野的叛军,魂都吓没了,多亏主帅杨素的压阵,并诛杀了数百名临阵怯战的将士,才稍微组织起一点反抗。
  杨谅手下的将领看到了有利时机,纷纷请战,然而杨谅却再度拒绝了主动进攻的建议,力主据城防守……杨谅不纳将士的忠言,使得许多依附他的人纷纷动摇起来,将士们心中有一种预感,汉王杨谅最后肯定会以失败告终,不少人因此而转身投降朝廷。
  原本占据绝对优势的杨谅,离帝位越来越远……
  当初,杨谅因为和突厥的交战失利,隋文帝迁怒到他的下属,将八十余名战将悉数发配到岭南。杨谅考虑到这些人都是他的老部下,准备向皇帝求情,隋文帝的态度却非常强硬,批评杨谅不应该随意干涉朝廷的法度,否则有朝一日,别人想要收拾他如同收拾笼子里的小鸡一般。
  父皇的谆谆告诫,杨谅并没有放在心上,为了夺取皇位,他愿意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而到了关键时刻,他却没敢来一次世纪豪赌……
  604年9月,起兵才2个月的汉王杨谅在晋阳兵败被捕……
  群臣的意思是汉王杨谅图谋造反,应该被处死,隋炀帝却宽大为怀,拒绝了群臣的请求,只是将杨谅从皇室除名,贬为庶人,幽禁在长安城,最后落得个善终。
  不过,隋炀帝却借此机会对杨谅的部族和亲信大开杀戒,被牵连的有20余万户。自此,隋文帝的五个儿子,除了杨广做了皇帝,其他的四个人纷纷以悲剧收场。
  回想起隋文帝当初的豪言:前朝的许多皇帝因为宠信嫔妃,导致嫡子和庶子因为谋夺皇位展开内斗以至于亡国。看看我们杨家,五个孩子都是朕和独孤皇后所生,可以说是真正的兄弟,定然不会发生这种事情。
  这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隋文帝为了保全大隋的天下,特地将诸位皇子分封到各地,让他们掌管地方上的财政和军事大权,期望兄弟齐心,共同保卫大隋的江山社稷。然而,历史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原本想要保全的儿子要么被他自己吓死,要么被他囚禁,唯一宠信的汉王杨谅还起兵造反,差点引发大隋的全面战争。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做了一段评论,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皇帝宠信嫔妃以至于和皇后平起平坐;外戚重臣可以和皇帝一样发号施令;大的诸侯国和中央政权实力相当;庶子和嫡子旗鼓相当,这些都是国家取乱的根本原因。隋文帝虽然看到了嫡庶之争,却忽视了其他三个,以至于最后酿成惨祸!
  日期:2018-05-12 13:54:25
  第16章接手烂尾工程
  隋炀帝平定汉王杨谅的叛乱之后,就开始了他辉煌的帝王生涯。
  604年10月,隋炀帝下诏免除妇人及奴婢、部曲(古时私人家里的兵丁)的赋税,并规定男子22岁的时候才算成人。这一国策绝对是国家繁荣的象征,只有国家富裕了,才不需要找奴婢、部曲这些阶层要钱,而隋朝建国之初,男子17岁就算成年,需要服兵役和徭役,隋文帝后来将成年的年龄提高到21岁,隋炀帝继位之后相当于将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继续发扬光大了。

  604年11月,隋炀帝亲自前往洛阳视察,回到长安之后,隋炀帝下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诏命:在洛阳修建东都!
  据资治通鉴记载,术士章仇太冀曾向隋炀帝进言,说是皇帝的命属木,雍州(今陕西省凤翔县)属金,刚好克他的命,因此不适合在此地长久居住,应该换一个都城。后世的武则天移居洛阳时,也有说法声称武则天在长安害死了很多人,害怕半夜前来索命,所以迁都洛阳。
  这些当然是无稽之谈,都是史学家为了黑他们不喜欢的皇帝特地加上去的。
  隋炀帝迁都洛阳自然有他的考虑,我在后面会继续解释。他在下达修建洛阳的诏命时,另外还加了几句话: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今所营构,务从俭约。意思就是宫殿群本来就是为了方便,因此在建筑结构和布局上,尽量追求节俭。
  隋炀帝为了修建洛阳,特地组建了一个指挥部:杨素、皇族杨达、建筑专家宇文恺。杨素和杨达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主要负责采办物资,组织人力,监督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而组织负责建筑方案的,则是宇文恺。
  宇文恺生于555年,是西魏的贵族,他自幼博览群书,在建筑方面的造诣已经登峰造极,虽然我们对他的了解程度不够,但是在那个时代,宇文恺就是无比耀眼的明星。

  宇文恺生平最得意的作品就是当年给隋文帝修建的长安大兴城,而大兴城这个项目和洛阳城的修建,以及隋炀帝杨广的战略意图紧密相关,因此不得不提!
  长安自古以来就是许多王朝的首都,龙脉之所在,因此深受帝王们的青睐。从西汉开始,长安城就成为了帝国的政治中心,虽然经历了许多的辉煌,但是却改变不了几个事实:古代的建筑都是木质的,很容易腐烂;再加上宫廷政变和无数次战火的蔓延,都城很容易被火焚毁;古代的建筑水平、排污系统、空间布局都因为水平的问题显得比较差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