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关系》
第59节

作者: xiazhixiang_zju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2-27 21:53:05

  “不过,假如把这个孤立的事件放到战国时代瞬息变化的政治格局中,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可能会更加有助于接近历史真相。
  “秦国一直以来地处西僻,和胡人杂居,风俗受到胡人很多影响,其领土面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大,土地并不肥沃,国力也不算雄厚,大概在今天陕西的中部和西部以及宁夏和甘肃的一部分。而陕西的东部地区,即今天黄河的西岸地区,在那时称作‘西河’地区,在春秋时代是强国晋国的势力范围,晋国一直固守此地阻碍秦国的势力向东渗透。到了战国时代,晋国被本国的三个势力强大的卿大夫所分,分裂为韩赵魏三国,西河被划为魏国的领土,魏武侯派名将吴起驻守西河,继续阻挡秦国窥视中原的意图。由于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不甚通畅以及其胡化的习俗,秦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地处中原的华夏诸国视为与蛮夷无异的邦国,一直被轻视。

  “秦惠王的父亲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变法改革,秦国的国力开始慢慢增强,这一时期的主要军事成就是从魏国手中夺取了西河之地,整个陕西的中部和北部都在秦国的掌控之下,这极大的拉近了秦国和中原诸国的距离。但此时秦国的领土面积依然不大,除了首都咸阳所在的关中地区的土地较为肥沃之外,其他地方的土地则较为贫瘠,有些甚至不适合发展农业。
  “秦惠王执政初期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请,巴国和蜀国交战,两国都向秦国求援。此时张仪刚刚来到秦国,他力劝秦惠王将军事重心指向中原地区,兵临二周,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巴蜀‘西僻之国,戎狄之长’,不足为挂。但将军司马错认为秦国实力尚不足以问鼎中原,不如吞灭巴蜀以实国力。秦惠王听从了后者的建议,秦国以救乱之名出师巴蜀,吞灭二国。巴蜀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对秦国的实力是巨大的提升。

  日期:2018-02-27 22:20:57

  “但摊开地图就会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秦国必须越过秦岭穿过汉中地区才能进入巴蜀,而陕西南部的汉中地区是楚国领土。从现有的史料看秦国确实成功的消灭了巴蜀两国,但秦兵是如何越过楚国领土而进入巴蜀地区的呢?史料并没有记载。大约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秦国向楚国借道,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时代是非常普遍的,早在春秋时期秦国就曾向晋国借道讨伐中原地区的郑国;第二种可能是汉中地区的大部分领土为楚国所有,秦国可能占有极少一部分,这一部分有道路也可以通向巴蜀。但不管如何,此时秦国本土与巴蜀的联系相当微妙,秦国一方面需要派遣官吏和军队去管理巴蜀地区,另一方面也需要巴蜀提供大量的物资和人力以供对外战争之需,可这两块地区却被楚国占据的汉中所分隔,一旦楚国封锁秦岭,关中与巴蜀的联系就将断绝,秦国将失去重要的物资和人力来源。汉中地区就是楚国打入秦国领土内的楔子,夹在秦国脖子上的索套,对于秦国来说,可谓如鲠在喉,一日不拔,一日不得安睡。

  “所以在完成对巴蜀的征服后,秦国的安全反而受到楚国更大的威胁,这不是由于自然地理,而是政治地理所决定的。对于秦国君臣来说,夺取汉中地区已成为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秦惠王想必一直在和他的大臣们谋划此事,想办法从强大的楚国手中夺取此地。因此秦国应该一直在为此做军事上的准备。一旦军事上的准备成熟,秦惠王便派遣张仪出使楚国,破坏齐楚联盟,在外交上做出挑衅,诱使楚国出兵。这才可以理解张仪为何胆大到拿国家安全来冒险,他并非是逞一时之能,相反这是秦国处心积虑做出的一种挑衅,秦国早已准备好与楚国的战争,楚国因为面子受损而仓促兴师,这正中了秦国的下怀。

  “《战国策》上叙述此事的缘由时说,‘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曲沃在春秋时候是晋国的领土,在战国时先属魏后属秦,在今天的山西省,无论是齐国还是楚国,其势力范围从未达到过山西,因为中间隔了韩赵魏三国,齐楚不能有曲沃,正如秦国不能有吴越,非其不欲,其势不能。司马迁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谬误,所以在撰写《史记》的时候,他把‘取曲沃’这一段省去了,只说齐楚亲善,而秦惠王想要攻打齐国。但显然,司马迁只做对了一半,他没有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发现秦国的真实意图乃是夺取楚国的汉中,齐国与秦国领土根本不相接壤,秦国没有攻打齐国的理由。

  “秦国的真实意图在秦楚第一次交战后便表现得非常明显,秦国在取得胜利之后,没有和谈,也没有像经常所做的那样要求对方割地赔款,相反立刻乘胜夺取了汉中,《张仪列传》上说秦国‘遂取丹阳、汉中之地’,这两处地方都在今天的陕西南部,秦岭一线,至此关中和巴蜀之间的通道完全在秦国的掌控之下。

  “因此张仪使楚并非仅仅像表面所看到的那样是其个人才智的展现,相反它仅仅是秦惠王为了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所实施的军政策略中的一环而已。”
  日期:2018-02-28 20:47:38
  史子明从慵懒之中恢复过来,缓缓直起身子,挠着眉头说:“如果秦惠王想要夺取汉中直接出师攻打不就行了?何必故意派张仪激怒楚国出师?多此一举?”
  “这个不难明白——”我说道,“首先是为了拆散齐楚联盟,让楚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来证明秦惠王的策略是正确的,在秦楚交战时,齐韩魏三国都趁机派兵偷袭楚国,夺取楚国边境上的领土,分散了楚国的注意力。另一个更加不易察觉的原因是军事上的。
  “当两国或者两支军队交战时,通常采取防御态势的一方占据更大的优势,因为守方往往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地形,依照地形排兵布阵,以逸待劳,等待敌人前来进攻,如此往往以较少的人数便可以阻挡大军的进攻,这样的情况下补给也相对容易来运输和维持。正因为如此孙子兵法上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没有形成绝对优势的兵力而强行进攻往往并不能得到所期待的效果。这正是中国古代为城市大量修建城墙和护城河的重要因素之一,以较少的兵力实现对城市的保护。如果是在崇山峻岭、大河深林这样的地形险要之处建设要塞,那么往往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此在冷兵器时代出现过很多大军顿挫于小小坚城之下无可奈何的例子,最后要么师老兵疲而撤退,要么被对方赶来的援军击溃。

  日期:2018-02-28 22:00:54
  “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我并不想因此陷入一种历史阴谋论中。持这种历史观的人认为历史是可以被人为操控的,尤其被那些身处高位的权贵之士们的才智所操控。这些人往往喜欢从历史事件的结果中向上追溯原因,只不过在这种追溯原因的过程中由于已知的成败,他们往往刻意追究失败者一方的失策和大意而忽略其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对于成功者则只专注于其获胜时占据优势的那些因素和特点,对其举措不当的过失和纯属巧合的幸运又视而不见。这样一种习惯一旦养成,便会形成一种成者愈智、败者愈愚的成见,进而导致一种高超才智可以左右历史的假象。历史阴谋论是一种很流行的历史观,因为它看起来十分客观,但刻意剪裁而成的客观不过是极度主观所带的一具面具而已,因为它忽略了太多的真实,甚至连历史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偶然与巧合也一起否定了,最终不免流于机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