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关系》
第57节

作者: xiazhixiang_zju
收藏本书TXT下载
  “的确是这样,但是——”我说,“这座城市的交通拥堵程度你们是知道的。交通堵塞让人沮丧、烦躁、气恼,路上的车子实在是太多了。不过假如在这种时候你心平气和的撇一下脑袋,看看你周围的那些轿车和越野车,你会惊奇的发现,这些私家车里通常不会超过两位乘客,包括司机在内;如果你再瞧瞧挤成沙丁鱼罐头的公交车,你就会明白一个再清楚不过的事实——这是一个阶级社会。没有比上下班高峰时期拥堵的交通道路更能形象的反映出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了:对于公共的社会资源,一个阶级以近乎奢侈的方式在浪费它,并且阻碍另一个阶级合理的利用它,更不用说一系列别车、抢道和胡乱停车这些恶劣霸占资源的方式了,而另一个阶级只得在极端难堪的环境下忍气吞声。你问我仇恨从何而来,仇恨就从这里来。当你在公交车上挤得焦头烂额,浑身上下酸麻不已,一边心急如焚一边又心力交瘁,你放眼望向窗外,看见那些巨大的机械空壳里安稳坐着的不过是一两个闲得无聊的乘客,这时公交车终于能够启动,向前挪进一点,可是马上就有一辆轿车利用速度和身形上的便利不知廉耻的插到公交车前面,不要告诉我,你对这个鲜廉寡耻的阶级能够无动于衷,没有一丝一毫的仇恨。事实上,只要这样的经历足够多,即便你不肯承认自己的想法,你也肯定听到低低的咒骂声在焦躁的人群内部蠕动,像是土里拱动的虫子,更像是平静洋面下逆动的暗流。仇恨并不需要一场奇耻大辱来造就,只需要日积月累的逼迫就可以。所以那位张教授在马路边停的车子,的确解决了自己的苦恼,但同时它就阻挡了一辆满载的公交车前进的道路,它在无形中再一次加剧了那些劳苦奔波的人们心中的不满。为了这个缘由,吃上一百五十块的罚款,下次别再这样停车,不是挺好?”

  日期:2018-02-25 21:46:42
  一阵沉默。
  “你不开车吗?”史子明问。
  “我当然开车,很多时候都会开车。但是,我是从没车开的那个阶级过来的,我并不健忘,也从未失明。”

  “你虽然说得有些可怕了,但我站在你这一边。中产阶级本该是社会的脊梁,不该是冷血动物,更不该是爱贪图便宜的小丑。”赵冀问说。
  赵冀问的话让叶宪醋意大发,但他又不好顺着我的话往下说,只一个劲的称赞赵冀问富有社会正义感。这位叶宪既然是这对夫妇的大学同学,又是这里的常客,按说用不着这么拍赵冀问马屁,他看上去是个喜欢摆酸架子的读书人,不像是个有求于赵家的势力小人。
  “你这观点倒是挺有新意。”史子明点头沉思道。
  我把话锋收回来:“当然这样的罚款对于缓和阶级矛盾来说实在是隔靴搔痒、杯水车薪。所以这个罚款可能确实有些过分了吧。”
  赵冀问为我沏上一杯茶来。她那笑吟吟的神采让我觉得她很高兴我让那两位无话可说。
  日期:2018-02-26 21:05:51
  我们随后又谈了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史子明免不了他那公子哥的习气,对各种人都要挖苦和嘲弄一番才肯放过,每当这种时候赵冀问就像哄小孩一样称赞他说得对,劝他别往心里去。叶宪也时常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些也颇为新颖有趣,每当他有妙语要说时便故意停顿下来,推一下镜框,竖起食指在空中平移一遍,示意所有人注意,我本来期待他多说一些,但只要赵冀问一开口说话,那就好象刮了一阵风,立刻让他这艘航船改变了方向,顺着风向所指前进,甚至撞上史子明这艘巨船也无所畏惧。为了赵冀问的某个不成熟的观点他可以辩论得慷慨激昂、吐沫飞溅,让史子明也招架不住。

  几番下来,我慢慢察觉这位老弟是赵冀问的爱慕者。这份爱慕应该有很长时间,可能从大学时代就开始了,但这注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单相思,他也理解这一点。不过让人惊奇的是,这对夫妇对此也心知肚明,而且颇为大度,甚为愿意接待他,视他为不可多得的朋友,而他对此也心怀感激,珍视这份友谊,把这种爱慕修炼成了一种纯粹精神上的崇拜。
  我不免会想,假如这位心思单纯的老弟当年经验足够充分的话——当然他现在也未必充分——他该明白对女性的爱慕而产生的顺从通常是不可能获得女性的垂青的,女性天生是一种弱势动物,她需要的不是男性的爱慕,更不是追求,而是征服。
  日期:2018-02-26 21:35:05
  赵冀问一直不太说话,笔挺的端坐在那里,犹如碧波上漂荡的天鹅,这时她撇过头来问我是不是在读《战国策》。我说我只是闲暇时候翻一翻。
  叶宪像被电击了一般从沙发里弹起身子,推了推正得不能再正的镜框,端起手指示意我注意,问道:“你可知道‘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代名称的由来?”

  不等我有任何反应,他便抓住这个教育门外汉的好机会,继续说道:“‘春秋’和‘战国’这两个名称是后人取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并不称自己所处的时代为‘春秋’或者‘战国’,这与秦汉唐宋不一样,这些时代的人知道自己所处的时代叫什么名字,他们称呼自己正如我们称呼他们一样:秦人、汉人、唐人、宋人。但春秋战国时代的人并不称自己为春秋时候的人或者战国时代的人,因为他们当时并没有这样的概念,正如我所说,是我们后人取了这个名称用来称呼他们和他们那个时代。而之所以叫‘春秋’和‘战国’,是因为春秋末年孔子根据鲁国的史书修订了《春秋》一书,而到了西汉,学者刘向根据保存下来的史料编订了《战国策》一书——也就是你现在翻一翻的这本书,这两本典籍分别记述了两个时代的历史,这两个时代是接连相续的,从东周王室衰弱、诸侯割据开始,其间各国攻伐兼并,一直到秦灭六国重新统一天下为止,于是我们就用这两本书的名字给这两个时代起名为‘春秋’和‘战国’。”

  他那副谆谆教导的语气让我实在无法开口说这是我已经知道的事情,仿佛我一开口说话就是一个弥天大谎似的,于是我只得摆出一副“谨受教”的神气点点头。叶宪见我这般老实,便得意的看向赵冀问,那神情分明在说“你这位朋友可业余的很,不过总算没有班门弄斧,待我帮好好你教导一番。”
  日期:2018-02-26 22:18:19
  凭着一股“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劲头,叶先生正襟危坐,把衬衫领子竖了又竖,却怎奈松垮垮的怎么也立不起来,没法和此刻特意伸长的颈脖和高昂的脑袋相得益彰。
  “你看《战国策》的时候有一点我请你务必注意。《战国策》无疑记述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其史料价值十分宝贵和丰富,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时候大量参考了这些资料,很多内容甚至是原封不动的照搬。不过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战国策》这本书,当时这些资料只是零散的储藏在西汉王朝的国家图书馆里,而司马迁作为图书馆的馆长可以方便的查阅这些资料。《史记》成书,司马迁死后,直到西汉后期学者刘向才把这些零散的史料找出来,那时候并没有发明纸,所有文字都写在竹简上,用牛皮绳串起来,年代久远,木头和皮绳都容易腐烂,当时已经‘错乱相糅莒’。刘向对它们进行整理、校订和编排,最终形成了《战国策》这本书。值得注意的是,刘向自己并未对这些资料进行任何加工润色或者大规模的修改,小的修改也仅仅只是针对一些错乱抵牾之处,这和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再创作过程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里的成书顺序,首先是前人留下来了史料,接着司马迁参考这些史料创作了《史记》,最后是刘向把这些来源不同的史料整理编订成了一本书,取名为《战国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