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北伐》
第5节

作者: 飞翔明20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留守北平(也就是元朝的大都)的明军仅仅八千余人,指挥官是曹良臣,如何抵抗这支反攻部队呢?不及曹良臣细想,元军已经逼近北平的门户通州了!
  曹良臣决定用计谋退敌。他下令沿通州城外的白河西岸树立排栅及红旗,河边的各种战船也旗幡招展,如此延绵十余里,又命士卒不定时擂击军鼓及发布各种练兵号令,营造浩大声势,给敌人一种阻吓力。果不其然,元军统帅也速丞相之前曾多次败于明军之手,这次虽然带着千军万马,仍然是心有余悸,听闻白河对岸军容鼎盛,军鼓齐鸣,哪里还敢进军?这位丞相竟然下令:撤退。有见及此,不怕死的曹良臣焉肯放过敌兵?他指挥城内精锐骑兵,出击追杀。谁知元军撤退的速度实在太快了,明军追击了一百多里,已经去到蓟州地界,仍然没有追上逃跑的元军,于是不再追赶,振旅回城。曹良臣之勇猛在明军阵营中是很有名气的,虽然他不能算是朱元璋的濠州(淮西)嫡系部队,但是在洪武年间,他的封爵是侯爵——宣宁侯,在洪武三年的功臣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十二位。

  远在都城应天府(南京)的朱元璋听闻元军竟敢南下,心里震动不少,北平战区不仅守兵单薄,而且还没有足够名望的大将驻守,灭元的战果不能有失,环顾各地,他决定把西北战区的常遇春调回北平,翦灭胡元残余势力。对常遇春这员猛将,他是一百个放心的,“常胜将军”的称号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常将军心口刻着一个斗大的“忠”字!在以往的无数与敌人作战中,常遇春不仅不要命地战斗,不要命地保护他朱元璋,更重要的是在朱元璋集团的内部,一旦出现挑战或者意图挑战朱元璋的权威时,常遇春总是二话不说地拥护他的主子朱元璋。所以,朱元璋觉得有徐达在西北足以对付那里的敌人,常遇春应该在北平战区发挥更大的作用。

  常遇春接受命令后,马不停蹄奔赴北平战区,暂且不提。
  徐达留下金兴旺和余思明两位指挥官镇守凤翔府,又命汤和负责保护营垒辎重,自己则率领他的西北远征军进取临洮的李思齐。仅仅用了一日时间,明军夺取了前进道路上的第一座城池:陇州。这座城池距离凤翔府大约一百二十里,可见明军的行军速度有多快!
  又两日后,明军出现在离陇州二百五十里的秦州城外。李思齐在这里部署了一道防线,可是,这道防线的守将听闻明军到来,竟然毫不抵抗,卷甲就逃!徐达命令追击,元军大败,秦州当日就被攻下了。
  徐达继续进军,不容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当他率军占领巩昌路时,距离他从凤翔府出兵之日,刚好是十天时间。如今,他的面前,就只有临洮孤城了!
  此时,徐达盯着军帐中的陇西地图,他作出下一步战略部署:命曾经打败李思齐和张良弼联军的冯宗异攻打临洮,命数员战将越过临洮,进击它后面的兰州,绝了李思齐的退路。
  兰州?

  徐达心里想着的,是另一个人,这个人不是李思齐,他认为冯宗异一人就足以对付李思齐了。他关注的那个人,已经在甘肃某地虎视眈眈着明军的一举一动。
  这个某地,是否就在兰州附近?
  当然,你猜中了,此人就是扩廓帖木儿。
  日期:2018-07-27 21:33:24
  6.

  冯宗异,就是冯胜,后来在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宋国公,名列开国功臣第六名。当初他和兄长冯国用在定远妙山聚众保护乡里,一同投奔朱元璋。在冯国用献策取金陵以定天下的谋略后,朱元璋十分重视他们兄弟,把他们留在身边,以作参谋。后来朱元璋组建总制亲军(嫡系部队),就让冯国用做了这支军队的总指挥官——都指挥使。后来,冯国用在征战江浙绍兴时,死于军中。朱元璋悲痛不已,就让冯国用的弟弟冯国胜继任总制亲军都指挥使,继续领导保护自己的军队。冯国胜后来改名冯胜(避讳,因为朱元璋字国瑞),在对付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争中,屡立战功,深得主子的赞赏。不过,这个冯胜,无论在军事才能还是见识,甚至在个人品行上,都无法与他的哥哥相比,经常犯错,不仅仅是在战场上犯错,就个人品行和生活作风上,也经常犯错。比如,在与张士诚的军队作战时,他受命攻取高邮城(张士诚曾经在此力拒元朝右丞相脱脱太师数月,几乎支持不住而又离奇击败元军,获得军事胜利),中了敌军的诱降计,损失了不少人马。朱元璋大怒,把他召回应天府,狠狠地打了十大军棍,然后命他步行到前线,继续指挥战斗。冯胜经受此惩罚后,引为人生之奇耻大辱,对高邮守军恨之入心。他再次抵达高邮前线时,发狠猛攻,在徐达的协助下,不眠不休,连续战斗,终于攻下高邮城,把诱降的敌将大卸八块,又把城中守兵(俘虏)全部发送到湖南、湖北的偏远山区,让他们去那里挨穷受苦。又担心朱元璋怪罪,冯胜最后还是给那些俘虏发放了必要的衣物和粮食。

  1367年十月,朱元璋下令北伐中原,驱逐胡虏,冯胜以右副将军随大将军徐达出征。徐达命他夺取潼关,冯宗异(北伐时,冯胜以他的东汉初年的远祖冯异为榜样,取名冯宗异)面对天险潼关,再次发挥出他好勇斗狠的战斗模式,身先士卒,竟然率先登上潼关城头,把元军大旗砍下,明军大受鼓舞,一举攻下潼关。守卫潼关的元军由李思齐和张良弼的两支队伍拼凑而成,也许是少于配合作战,结果没能把明军抗拒在关外。灰溜溜地逃跑后,李思齐和张良弼又再组织关中军,抢攻潼关。可是,这次的冯宗异努力守御,把潼关严防死守,偶尔还会趁元军疲累休息时,出城一阵冲杀,把关中兵冲个七零八落,非死即伤。如是者,好几个月,关中军缺乏军粮物资,不得不放弃潼关,回防奉元路(西安)。

  这次,听闻冯宗异来犯,李思齐又惊又急,禁闭城门,不敢出战。
  冯宗异吩咐军队把临洮城团团围住,也不急于攻城,每日就派几队骑兵前去临洮城下,把招降书射上城墙,然后在城外巡游一番,就回营去。

  李思齐接了招降书,看完又看,迟迟疑疑,不敢决定。
  冯宗异为什么不攻城?原来,他在等待一个消息——
  果然,两日后,兰州方面的消息传来了:明军已经夺取了兰州,把李思齐的后路都端掉了!
  冯宗异又把招降书射进城内,告诉李思齐:汝之后路兰州已被我军攻取,要降速降,要战则战,降则活命免死,不失窦融之待遇;战则死路一条!
  几乎同时,李思齐也收到兰州失守的消息,他望着部将,当初劝他西走的那些将领,现在却一个个低着头,不吭声。
  罢罢罢!
  李思齐叹息数声,说道:窦融,做个窦融也不错!
  于是,命人竖起降旗,派人往冯宗异军中示意:愿意投降。
  次日,李思齐带着一干将佐,齐齐缴械,如同罪犯一样,开了城外,迎接大明北伐军右副将军冯宗异入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