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民族与文明通史》
第46节

作者: 麟剑
收藏本书TXT下载

  (3)衰而复兴
  公元前506年,楚昭王时,吴王阖闾(hé lǘ)派孙武、伍子胥率军攻打楚国,楚军大败,楚国几乎覆亡。这时越王勾践趁机攻打吴国,秦国也出兵帮助楚国,楚国得以保全。
  及后楚惠王即位,继续执行安邦定国、伺机发展的方针。公元前447年,楚兼并蔡。两年后,兼并杞,楚东拓疆土至泗水之上,尽有江淮以北之地。公元前431年,楚又兼并掉莒。
  (4)吴起变法
  战国时代,六大强国皆曾进行政经改革,唯有楚国未曾稍加变法。公元前400年,自晋分家的韩、赵、魏三国屡次联军攻楚。当时在位的楚悼王为求富国强兵,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兴革,使楚国国力迅速强大起来。由于楚悼王不幸早逝,吴起失去了坚强的靠山,被旧贵族残酷杀害。虽然变法时间不长,但变法的成果还是有所保留,比如之后的楚国封君的继承不超过三代,没有自己独立的武装,一切财政大权听命于中央等等。

  至楚威王时代,楚国的领土已扩张至巴国,蜀国间,攻破越国、兴盛一时。前306年,在经过5年的昭滑谍报与卧底工作后,楚怀王派后者率军攻灭越的残余势力,攻占原吴越统治的地区,并设立江东郡。 《史记。甘茂传》“王前尝用台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楚策一.楚王问于范环》亦有记载,范环曰:“且王尝用滑于越而纳句章,昧之难,越乱,故楚南察濑胡而野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乱而楚治也。”

  (5)衰落
  楚怀王在即位后,开始重用屈原等大臣,针对主要弊政进行一系列的革新,却引来楚国贵族一致性的反对。日久,难以抵挡反对声浪的楚怀王遂意兴阑珊,变法终告失败。前299年,楚怀王晚年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欲兴兵夺回楚王的楚国军队又为秦将白起击败。楚国国势迅速衰弱。
  前280年楚顷襄王时代,秦伐楚,楚军败。秦昭襄王诈以公主许配给楚顷襄王,屈原长跪城外力谏不果。前278年,秦军趁顷襄王开城迎亲,长驱直进,攻入楚都郢,屈原投河自尽。楚顷襄王迁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
  (6)覆亡
  前263年,楚考烈王继位,任用春申君为令尹,春申君派兵助赵国解邯郸之围,又领兵灭鲁国,楚国一度复兴。但前241年,春申君组织东方国家最后一次合纵,但被秦军所败,楚考烈王怕秦国报复,再次迁都至更东面的寿春。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后,春申君门客李园发动政变杀害春申君,楚国国力更加一蹶不振。秦王政亲政后,知楚将项燕擅战,先遣李信为将,领二十万兵马,欲灭楚,惨败。再遣老将王翦,统秦师六十万,相持一年,前223年,大败楚军,俘虏楚国国君。到了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土地,楚国彻底灭亡。

  日期:2018-01-05 07:22:32
  越国(周朝诸侯国)
  越国(公元前2032—公元前110年),处东南扬州之地,是中国夏朝、商朝、周朝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东南方建立的诸侯国。
  (1)起源
  越国,国君为姒姓。姒为尧帝赐于大禹王的氏。
  上古、古代也长江中下游流域称扬越。

  上古、先秦、魏晋南北朝以来,人们用“扬越”来称呼长江中下游地区。如:
  《纪年》云:周穆王伐大越,起九师,东至九江 ,驾鼋鼍以为梁也。
  《纪年》云:大起九师,东至於九江,架鼋鼉以为梁。遂伐越,至於纡。荆人来贡。
  “禹三年服毕,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吴越春秋》;“王睿南征……兵无血刃,扬越为墟。”《晋书武帝纪》;
  “晋室播迁,来宅扬越。”《宋书》;
  “晋室播迁,南据扬越。”《史通表历篇》;
  “(秦王苻坚诏:)朕方委以征伐之事,北平匈奴,南荡扬越。”
  《资治通鉴》
  吕思勉则指出上古,自江以南则曰越。也就是说古代的越人先秦的越人不等同于南方畲瑶壮侗等民族,也不等同于东南亚越南人等。越跟齐、楚、燕、晋、秦一样,都是诸夏之一,非民族概念。越人是上古一万年前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华夏稻作先民。
  越国在先秦对日本、越南有一定的影响,在文化甚至血统方面。

  约公元前21世纪,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禹。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会稽山朝见四方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这里。大禹死后,其子夏启破坏”禅让制“,建立夏朝,传至帝少康时,为延续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禹越”。
  (2)早期
  《商书伊尹朝献》记载:“伊殷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乌鰂之酱,鲛鼥利剑为献。”
  当今欧阳家族跟越国的渊源,也就是说欧阳氏是越国、越王族独一无二的直系后裔。
  《史记》记载“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後二十馀世,至於允常“《正义舆地志》记载:“越侯传国三十馀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於越。”
  瓯与越之关系:
  “瓯”名源于“鸥”吗?“瓯越”专指温州吗?经考证,“瓯”名当源于“区(ōu)”;“瓯人”当源于“沤人”;水边人之称谓也。因而东瓯之“瓯”的本字,应为“沤”。“瓯越”有广义、中义、狭义三指:广义指百越;中义指《史记东越列传》范围;狭义指西汉初期的东瓯国,即今台州、温州、丽水三地。只有部分在温州为官者和部分温州人才自称“瓯越”。
  (一)“瓯”名起源考
  瓯之本义,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瓯,小盆也。从瓦,区(ōu)声。”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瓯,小盆也。从瓦,区(ōu)声。(扬雄)《方言》:自关而西或谓之‘盆’,或谓之‘盎’;其小者谓之‘升瓯’…… 《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按:瓯臾,比喻地面凹陷不平之处)。”
  “瓯”名当源于“区(ōu)”。“区“之本义,据《说文解字》:“区,踦区;藏匿也。”此处“区”,虽读为“qu”,而不读为“ōu”。但同样具有“踦区、藏匿”义。早在春秋时期,“区(ōu)”就作为四种量器之一。《左传昭公三年》:“齐旧有四量:豆、区(ōu)、釜、钟。”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春秋左氏音义之四》(卷18,四部丛刊本):“四豆为区,四区为釜。”即齐国旧量制是四进制,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四区为釜。此处“区(ōu)”,即是《说文解字》所说“藏匿”义。

  石声汉先生认为:“区(ōu)”之本义,“即为掊成的坎窞”。西汉著名农书《氾胜之书区(ōu)田法》中所载“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ōu)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种稻,区(ōu)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遍;冬至后百一十日,可种稻”;即是此意(见所著《氾胜之书今释》,《太平御览》卷821《田》,卷839《稻》引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