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午 ——关于中日国力、军力、政略、战术的比较研究》
第58节

作者: 龙的航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5-20 17:40:17
  即便在李鸿章创办的模范企业—轮船招商局中,情况也不容乐观。据御史董俊翰和翰林院侍讲王先谦实名举报,招商局经理人徐润挪用公款16万两白银投资房地产,唐廷枢挪用公款50万两从事股票内幕交易,盛宣怀等高层在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过程中大肆索取收受回扣,且招商局内部充斥着关系户,冗员数量庞大,“能谙练办公者,十不获一”。
  入股官督商办企业的商人们,发现自己的财产安全完全得不到保障,切齿痛恨于朝廷的垄断、官员的贪腐。但是,他们更为痛恨的,是自己没资格搞垄断、无缘于贪腐。一旦给他们机会,逐利的资本就会迫不及待地与政治权力捆绑在一起,大搞权力寻租。
  在大清帝国着力推进工商业建设的改革大潮中,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环境,经济与政治逐步融合衍生出利益共同体,诞生了一批“先富起来”的官僚资本家。而李鸿章那些曾经在经济战线上艰苦奋斗的幕僚们,大多侧身其间。
  野蛮生长的官僚资本阶层,只是大清帝国改革运动带来的副产品之一。
  更大的负面效应,是帝国上下弥漫着拜金主义和奢靡浮华之风,儒家伦理道德慢慢变得不合时宜,开始淡出主流价值观。原本淳朴务实的民俗,一步步被“全民腐败”之风所取代,但凡有一点小权力者无不以权谋私,大搞权钱、权色交易,无权无势者也不甘人后,坑蒙拐骗、以次充好等现象屡见不鲜。
  在朝廷上,贪腐程度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加深,买官卖官、行贿受贿司空见惯,官以贿升、政以贿成是官场典型特征;在上海等金融大城市,每个人都梦想着一夜暴富,着了魔一般拼命炒股、炒房[1881年11月5日上海《申报》记载,“各矿招股而买者纷纷,举国欲狂,几成风气”、“凡是股票必有人买,凡卖股票数日即完”];在田间地头,农户被经济利益所驱使,将良田种满了鸦片,导致“亩无栖粮,家无储栗”,这也是酿成“丁戊奇荒”、饿死千万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期:2018-05-20 20:43:54
  明天把本节画句号。
  写到现在,对李中堂有一种莫名的代入感,有点忍不住想跳开主题,接着把他的故事写下去。
  本节算是李鸿章之一(洋务运动篇),还有之二(甲午篇)、之三(欧游篇)、之四(辛丑篇),以及尾声。
  尾声不超过200字:

  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
  在一派锣鼓喧嚣中,李鸿章和夫人赵小莲在安徽合肥大兴集的合葬墓,被他的家乡父老们奋力刨开。
  中堂的遗体,被革命群众从墓中拖出,赤条条地挂于拖拉机后拖曳而行。随着轰鸣的马达声,他掠过了家乡的田地、丘陵和街道,尸骨融入泥泞,身躯散于荒野,直至涅灭成灰。
  日期:2018-05-21 20:09:33
  即便看到了这些负面景况,大清帝国中央政府也要咬紧牙关把改革推下去。主政的慈禧皇太后、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等人心中非常清楚,帝国不改革迟早是死路一条,改革好歹还能死中求活,博得一线生机。为此,他们尽管相互之间矛盾重重,彼此勾心斗角,但都对李鸿章的改革事业以极大支持。
  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围绕中央权力多次交锋,但从未波及李鸿章,相反对李鸿章极为信赖倚重。
  恭亲王奕䜣从未将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当成一名普通地方大员。在他主政时期,李总督有着远超自身职位的话语权,特别是在国家外交、改革等重大问题上,李总督的分量超过了绝大部分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

  醇亲王奕譞于1884年中法战争时取代恭亲王上位,时人多以为奕譞才智庸碌,不及乃兄奕䜣多矣,乃有“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一说。但是,这位庸碌王爷展现了恭亲王所不具备的坚定意志品质,顶住外界的种种攻讦和压力,倾力扶植洋务新政事业。在他执政的短短几年内,大清帝国改革事业欣欣向荣,海军、铁路和工商业建设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各种力与网的相互交织作用下,大清帝国的洋务运动蹒跚而坚定地向前推进,终于来到了1888年。
  这一年,建设铁路终于成为大清帝国基本国策,李鸿章20余年的艰苦奋斗,结出了璀璨绚丽的果实。
  这一年,台湾建省,淮系将领刘铭传就职第一任台湾巡抚,淮系集团的势力范围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一年,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大清帝国重新找回了强国的感觉,一手打造北洋的李鸿章更是顾盼神飞、壮怀激烈。

  也是这一年,慈禧太后的妹夫、光绪皇帝的生父、李鸿章在中央最重要的支持者—醇亲王奕譞病危。当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前往探视时,奕譞挣扎着留下了四个字的政治遗嘱“毋忘海军”,其公忠体国之心让太后和皇帝深深为之感动。
  这一年,光绪皇帝大婚的准备工作如火如荼。这场定于明年举办的盛大婚礼,花掉了国库500余万两白银巨款。
  这一年,光绪皇帝下诏修缮颐和园,预备慈禧皇太后临幸。颐和园工程和此前的“三海”工程,总计耗银1600余万两,把清政府好容易积攒下来的一点家底花得干干净净。
  花钱如流水的表象之下,承载着国家最高领导人更替的真相。
  按照国家制度和祖宗家法,已经垂帘听政27年的慈禧皇太后将要撤帘归政,把最高权力移交给年满18岁、已经长大成人的光绪皇帝。在如此政治大局面前,可以再建一支北洋舰队的2100万两白银巨款,只是区区小节小利而已。
  1888年,李鸿章站在时代的潮头,踌躇满志地展望未来。
  与他隔海相望,一个曾经封闭落后的岛国也在竭尽全力地推进改革,其深度、广度、强度、力度都远远超过了大清帝国。第二年的2月11日,这个国家将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自称为大日本帝国。
  6年之后,甲午战争爆发。清军一败涂地,陆战痛失平壤,海战痛失北洋。
  战败后,李鸿章蓦然回首,发现1888年所带给他的,只是“大国崛起”的幻觉。
  他曾以为那是最好的时代,但却是最坏的时代。
  他曾以为那是蒸蒸日上的时代,但却是泥沙俱下的时代。
  他曾以为那是充满希望的时代,但却是潜藏危机的时代。
  他曾以为那是大清帝国的时代,但却是大日本帝国的时代。
  本节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