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午 ——关于中日国力、军力、政略、战术的比较研究》
第52节

作者: 龙的航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5-06 20:46:51
  系列成绩取得,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路上有着数不尽的刀光剑影和艰难险阻,堪称步步荆棘。
  在开平矿务局之前,李鸿章创办的河北磁州煤铁矿(1874)、湖北广济煤铁矿(1875)和荆门矿务总局(1878)先后倒闭;在上海机器织布局之后,左宗棠的兰州织呢局因经营不善关门(1884);在漠河金矿组建前后,有一直赔钱的云南铜矿和停办的山东淄川铅矿(1892年);1885-1887年,李鸿章谋划中美合作开设银行,遭到英、法、德等国和地方实力派的坚决反对,金融改革最后胎死腹中。

  洋务自强运动中,争议最大、推进最难、牵扯最深的工业建设项目莫过于铁路。
  早在1868年,李鸿章就在奏折中提议修造铁路,结果石沉大海;1871年1月,他在《遵议日本通商事宜片》中再次建议修铁路,继续石沉大海;1872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他借机提出改“土车为铁路”的主张,因阻力太大未能施行;1874年,在海防塞防大争论时又呼吁修铁路,据清史稿记载,此提议“不果行”;1875年,同治皇帝驾崩,李鸿章借赴京奔丧之机,向恭亲王和军机大臣文祥当面汇报工作,“极陈铁路利益”,恭亲王称“无人敢主持”,李鸿章请上奏两宫皇太后,奕䜣表示“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

  李鸿章撞了南墙还不死心,1876年处理英商怡和商行擅自在上海修造铁路问题时,又一次呼吁清政府自修铁路,无果;1876年,鼓动福建巡抚丁日昌上疏建言在台湾修铁路,后因经费短绌而中止;1879年在开办开平煤矿时,专题上奏提议修建唐山至胥各庄段铁路以便于运煤,被廷议驳回;1880年12月,委托淮系将领刘铭传上奏建议修铁路,在朝廷上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最后朝廷颁布上谕,认为铁路有种种弊端,“断不易开…刘铭传所奏,着无庸议”。

  日期:2018-05-06 22:10:26
  一次一次的挫折打击,激发了李鸿章内心中的桀骜之气。
  他眼见政府内部的思想认识根本无法统一,决意“虽万千人吾往矣”,果断地把生米煮成熟饭。1880年,他完全按照铁路的承重标准,在唐山至胥各庄修建了一条“快车马路”,全长约10公里。修筑铁路的中外工程师们用废旧物资拼拼凑凑,制成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欢快地驰骋在直隶大地上。
  然而纸包不住火,当北京城里的言官、清流获悉“快车马路”实情后,弹劾李鸿章的奏折如雪片般飞入皇宫。清政府顺应“民意”,严令禁止唐胥铁路使用蒸汽机车,只能采用驴马。一时间,中外铁路史上的奇观出现了—一头头毛驴居然充当了铁路的“火车头”。
  围绕着唐胥铁路的存废,洋务势力和保守势力展开了一次大对决,李鸿章使尽了浑身解数,力图说服满朝文武接受既成事实。经过几个月的辩论抗争、分化聚合、台下博弈,双方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沙皇俄国为李鸿章破解了僵局。为了应对俄军来自海上的威胁,慈禧太后考虑到必须确保北洋舰队的燃料供应,终于网开一面,允许蒸汽机车重新“上岗”。
  ps:1880年,围绕伊犁归属问题,沙皇俄国和清政府形成实质上的军事对峙,俄国军舰自海参崴南下对中国东部沿海实施武力讹诈,北洋舰队进入一级戒备状态。为了防备俄军的海上威胁,必须确保北洋舰队的燃料供应,而唐胥铁路堪称北洋舰队的“输血管”。
  日期:2018-05-07 20:27:45

  1883至1885年,关于继续修建铁路的争议再起。李鸿章赤膊上阵,与都察院左都御史奎润、太仆寺少卿延茂、内阁学士徐致祥等人进行了激烈辩论。最后,迫在眉睫的中法战争成了李鸿章的助力。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奕譞考虑到战争需要,允许将唐胥铁路延长至阎庄,改称唐芦铁路。
  1887年,李鸿章进一步获得准许,将唐芦铁路延伸,经芦台、塘沽、直达天津,称为津沽铁路。
  1888年,李鸿章趁热打铁,提出将铁路由天津修至通州,直抵北京近郊。
  此议一出,“举朝骇然”,大学士承恩、尚书徐桐、翁同龢、奎润、阁学文治、学士徐会沣、御史余联沅、洪良品、屠仁守等人云集上奏,指出津通铁路会使京城门户洞开、洋人“朝夕可至”,痛斥李鸿章心怀叵测,简直是“里通外国”的卖国贼、大汉奸、大走狗。在沸沸扬扬的一片骂声中,慈禧太后率先垂范,接受了李鸿章“上贡”的火车,在中南海修了条长约1.5公里的小铁路,用实际行动为铁路建设“背书”。随后,慈禧太后又下令沿海沿江将军督抚对铁路建设各抒所见,两广总督张之洞揣摩上意,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着手,提出缓修津通铁路(天津—通州)、改修卢汉铁路(卢沟桥—汉口),使得讨论的风向一下子由“要不要修铁路”转到“应该先修哪条铁路”上,关于是否修铁路的争论最终尘埃落定。

  从1865年总税务司赫德首先建议修铁路开始,在李鸿章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经过20多年的兜兜转转,修筑铁路终于成为大清帝国的基本国策。
  日期:2018-05-07 20:30:21
  如果说在“修铁路”上,体现了李鸿章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狠劲;那么,他在筹建北洋水师一事上,充分展现了一名老辣政治家的权谋机变和不折手段。
  1874年,日本以船民在台湾被土著杀害为借口,悍然发兵侵台,传闻还出动了两艘铁甲舰。清廷没有相应的海军实力,只有打碎牙齿往肚里吞,施行所谓的羁縻之术,以支付50万两“补偿款”为代价来换取日本退兵。
  日军侵台事件,给了清政府巨大的刺激,统治集团内部迅疾展开了海防政策大讨论。通过对各类意见进行归纳总结,总理衙门形成了一份奏折、两个清单和一份附件,将南、北洋海军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也马上行动起来,说服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沈葆祯将清政府支持建海军的款项统交北洋使用。
  在晚清督抚专权的大环境下,地方保护主义氛围极其浓郁,省与省之间界限分明,各位地方大员对自己的地盘和财政也看得特别紧。1863年沈葆祯任江西巡抚时,连举荐他的恩人、两江总督曾国藩的面子都不卖,将江西原本为湘军提供的漕折银、洋税、厘金等军饷一律停止,以至于湘军“欠饷多者十五个月、少者七八个月”,部分部队只能煮粥度日。当年的沈葆祯是曾国藩的直接下属,就敢公然与曾大人叫板,现在的沈总督与李总督平起平坐、互不统属,李鸿章想让沈葆祯“割肉”,无异于于虎口拔牙。

  为了逼迫沈大人就范,李鸿章“三管齐下”:
  一是挟之以恩。李鸿章对沈葆祯有恩。1874年沈葆祯作为钦差大臣赴台湾解决日本侵台问题时,李鸿章主动将淮军精锐武毅铭军13营、6500人归其调遣,给了兵微将寡的沈钦差雪中送炭般的坚定支持;1875年沈大人能够走马上任两江总督,李鸿章也在幕后出谋划策,并广泛发动自己的人脉摇旗呐喊、疏通关系,为其提拔使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动之以情。沈葆祯主持福建船政局工作多年,通过自制和进口相结合,已在南洋和福建创设了一支规模不小的舰队;而北洋海防基础却十分薄弱,基本没有现代战舰,与守备京畿的地位作用极不相称,非常需要南洋方面发扬风格,伸伸手、拉一把。
  三是凌之以威。大清帝国中央和恭亲王奕䜣希望重点加强北洋海防建设,增强首都地区防御力量,同时也可以收各省海防之权于中央。李总督准确把握上级决策意图,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从道德制高点向沈总督施压,要求他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为国家利益、整体利益牺牲地方利益、局部利益,沈总督为保持住自己高风亮节、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设”,也只有“愉快”答应了下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