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三国(下):三国解谜》
第44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枪杆子出政权,三国时代就是真理了。 (解析十 完)
  日期:2018-06-24 09:39:31
  解析十一:淮南三叛

  王凌,是王允的侄子,没错,就是三国历史中和吕布合作把董卓拉下马的王允。罗贯中老先生妙笔描写了王允的美人计(虽然是虚构),使得王允在三国人物中名气很大。但实际上,王允这个侄子王凌,实际上也是值得说说的。
  王家,是山西太原人,也是当地大族。虽然比不了琅琊王家,但能出王允这样的三公,也能证明家族的底蕴深厚。和王允身逢汉末乱世一样,王凌也碰到了司马家代魏的时代。和王允一样,王凌也试图扳正历史的轨道,当然,不出意料的,叔侄两人也都失败了。
  司马懿诛杀曹爽三族后,很多人由此看到了司马家的野心,包括蒋济,当初劝说曹爽投降的尹大目等。王凌当年随曹休多次与吴军作战,与曹家关系比较深,又是曹爽任命的征东将军,都督扬州。王凌对司马家的作为也同样不满,恰好他的外甥令狐愚是兖州刺史,两人暗中策划,觉得曹芳受制于司马家,觉得自己地界内的楚王曹彪能力不错,企图用曹彪来取代曹芳。具体过程楼主就不说了。

  值得探讨的是,王凌这种行为,跟汉灵帝时代冀州刺史王芬企图废灵帝很类似,后来袁绍也打过类似主意,究其实质,都是地方干预中央事务,而且还是最根本的皇帝废立。这个是和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传统相违背的,王凌力量再强大,也无法和全国的力量相比,更何况这种废立事情,牵扯了太多的利益,基本上很容易遭到各路人马的群起而攻之。更何况楚王曹彪,就在令狐愚的管辖范围内,从这点看,就很容易让人质疑王凌,令狐愚另有想法。

  王凌的儿子王广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王凌又派舍人劳精到洛阳,告诉他的儿子王广。王广说:“每当要干一番大事业,应该以人情世态为本。曹爽因骄奢淫佚失去了百姓的信任,何晏虚浮而不能治国,丁谧、毕轨、桓范、邓等人虽有较高的声望,但都一心追逐名利。再加上变易国家的典章制度,多次更改政策法令,他们心里想的虽然十分高远但却不切合实际民情,百姓习惯于旧制,没有人顺从他们。所以他们虽有倾动四海的势力、威震天下的声名,而一旦同日被杀之后,手下名士就散去大半,百姓们照旧安定,没有谁为他们而悲哀,这都是失去民心的缘故。如今司马懿的本心虽难以测量,事情也不可预料,但是他却能提拔贤能,广泛树立超过自己的人才,遵循先朝的政策法令,符合众人心里的愿望。造成曹爽恶名声的那些事情,他都必定加以改正。终日兢兢业业,以安抚百姓为先务,而且他们父子兄弟都掌握着兵权,是不容易被推翻的。”王凌听不进他的话。

  事实上,王广的话和当初华歆制止陶丘洪参与王芬的道理基本上差不多的。归根结底,曹爽事败,是自己的问题,做到头了,曹爽失败导致权力落入司马家,又岂能是外力简单干预所能奏效的?更何况司马懿还兢兢业业的治理朝政,辞丞相,辞九锡,还是能蒙蔽不少人的。更不用说兵权了,就是人心都不一定能站在王凌这边。

  淮南第一叛,只是个序曲。毋丘俭,就吸取了王凌的教训,打出了明元郭太后的旗帜。诸葛诞,更干脆,直接和敌人吴国合作,政争最后成了通敌,忠心最后成了叛国,也就让人啼笑皆非,掩卷三思了。
  日期:2018-06-24 10:19:57
  毋丘俭,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是值得说说的。他的功绩在于对高句丽的征讨,三国时代,中国的武力还是睥睨四周的,不同于隋唐时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高句丽摆平。高句丽一向比较强悍,是中原的大敌。
  按三国志毋丘俭传:正始中,俭以高句骊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句骊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连破走。俭遂束马县车,以登丸都,屠句骊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句骊沛者名得来,数谏宫,【臣松之按东夷传:沛者,句骊国之官名。】宫不从其言。得来叹曰:"立见此地将生蓬蒿。"遂不食而死,举国贤之。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宫单将妻子逃窜。俭引军还。六年,复征之,宫遂奔买沟。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 过沃沮千有馀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诸所诛纳八千馀口,论功受赏,侯者百馀人。穿山溉灌,民赖其利。

  毋丘俭是魏明帝曹睿的旧人,跟随多年,与曹家关系也比较深。平定高句丽大约时间是正始七年,公元246年,之后,毋丘俭任豫州刺史,镇南将军,是淮南的后方。司马懿率军擒拿王凌是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所以,楼主倾向于毋丘俭是跟随司马懿前去平定王凌的。这就产生了楼主所说的,王凌反司马家,毋丘俭平定,毋丘俭反司马师,诸葛诞平定,诸葛诞最后又反司马昭,三连环。

  淮南三叛中,毋丘俭可以说是最为务实,也是行为最为端正的。为了政治正确性,毋丘俭不得已打出明元郭皇后的旗帜,这个很正常。军事上也是毋丘俭进展最大,打到了豫州汝南郡的项城。离许昌都不远了。按资治通鉴:
  正元二年,公元二五五年,春,正月,俭、钦矫太后诏,起兵于寿春,移檄州郡,以讨司马师。又表言:“相国懿忠正,有大勋于社稷,宜宥及后世,请废师,以侯就第,以弟昭代之。太尉孚忠孝小心,护军望,忠公亲事,皆宜亲宠,授以要任。”望,孚之子也。俭又遣使邀镇南将军诸葛诞,诞斩其使。俭、钦将五六万众渡淮,西至项;俭坚守,使钦在外为游兵。
  毋丘俭起兵有点类似三国演义中曹操陈留起兵反董,可惜的是,无人响应。连诸葛诞都斩其使者。其实,司马师废曹芳,跟董卓行为类似,毋丘俭,文钦起兵反司马师,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说有反司马家成功的可能性,至少这次无论是从战场进展上,还是政治道义上,都是三次最有可能成功的。
  不过,这次事件中,倒是真的出了一个武力了得的人,赵云那是罗贯中描写出来的,这个文钦的儿子文鸳可是记载于史籍中,真实的勇将。
  按资治通鉴:俭之初起,遣健步赍书至兗州,兗州刺史邓艾斩之,将兵万馀人,兼道前进,先趋乐嘉城,作浮桥以待师。俭使文钦将兵袭之。师自汝阳潜兵就艾于乐嘉,钦猝见大军,惊愕未知所为。钦子鸯,年十八,勇力绝人,谓钦曰:“及其未定,击之,可破也。”于是分为二队,夜夹攻军。鸯率壮士先至鼓噪,军中震扰。师惊骇。所病目突出,恐众知之,啮被皆破。钦失期不应,会明,鸯见兵盛,乃引还。师谓诸将曰:“贼走矣,可追之!”诸将曰:“钦父子骁猛,未有所屈,何苦而走?”师曰:“夫一鼓作气,再而衰。鸯鼓噪失应,其势已屈,不走何待!”钦将引而东,鸯曰:“不先折其势,不得也。”乃与骁骑十馀摧锋陷陈,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