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三国(下):三国解谜》
第38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司马懿是很懂得流水不争先的道理,曹操在世,司马懿极少发声,那是因为一开始司马懿就给曹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后来又有鹰视狼顾之说,恐怕司马懿如果想靠功绩去强行扭转,伴君如伴虎,只怕曹操就越会觉得司马懿是个威胁,司马懿就越危险。
  儒家也讲个人修为,君子之行,如日月之行。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的是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那种为理想而无畏的态度。年轻的时候有理想,有冲劲,该用儒家,年长了对社会有了深入了解,道家的利益分析法大概就成了主流了。年老了,一切都看明白了,看空了,就入释了。
  中国人历来讲儒释道三合一,大概就是年轻用儒,年长用道,年老用释吧。
  日期:2018-06-23 22:37:41
  曹丕代汉,是以九品中正制的推出为对价的,基本回到了东汉的察举制。东汉的察举孝廉,其实颇有现代的分区选举议员的味道,东汉按照满二十万户每年举一孝廉,只不过这个不是有选票,而是由郡县的地方长官来推举。当然,也不能只有权力,没有责任的。如果你推举的人出了问题,推举人是有连带责任的。这样慢慢就开始形成了谁在地方上,中央上连续几任当官,其子弟门生就开始形成连带势力,最后遍布朝野了。譬如四世三公的袁绍家,譬如弘农杨修家,也同样是四世三公。说实在的,就算改成选票,我们看看台湾,二代三代们纷纷竞选议员,纷纷参政,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家里的政治资源,金钱资源比普通人多啊。其实也很说跟汉代的察举制有多大和本质区别。

  袁绍就是大士族的代表,颍川荀家前去投奔的也很多。我们前面说袁曹相争的时候说过。曹操据有兖州,曹操出身就没有这么好了,爷爷曹腾做过大宦官,虽然曹腾人品不错,但在士族群里就让人看低。名士边让和孔融,陶丘洪齐名,不服曹操,多有贬低,结果被曹操就地杀了,引起了陈宫叛变,迎吕布之举。可见,天下的大士族们,虽然彼此也有斗争,但在维护士族统治的共同利益上,是高度一致的。话说曹操也是牛的,三个当年名士,曹操就杀了两。

  曹操老爸做过太尉,虽然是花钱买来的,但也是体制中人,对这种以看出身为主,不以才能为主的体制很是感冒。曹操自己就对人才用充分的认识,我们前面就说过曹操的战略就是任用天下英才,最后战胜了袁绍的以北向南的战略。曹操就试图打破这种僵化的用人制度,特别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兵败赤壁,朝内那些大士族大官僚们,也是汉朝的根基,大概对曹操发起了不少政治攻击。曹操有感于此,发出求贤令,希望能够不问出身门第,有才能就上。按照今天的说法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个就触动了士族阶层的利益,这个求贤令就被说成不管道德高低,只要能干就行。

  曹操是这样的人吗?从曹操对关羽的尊重,我们就可以知道曹操当然希望德才兼备的人啊。
  日期:2018-06-23 22:40:12
  九品中正制,在三国时代,初看也是很好的。继承了汉的察举制,不过用中正取代郡县官员,还更加细致给出了评定人才的标准,分为九品。本来察举制下,还有民间活动造舆论的手段和必要,譬如搞个月旦评之类的,就如现在的炒作,让郡县官员注意到自己。现在,法律有规定了,让中正们说了算,由中正们来打分品评。
  人才的评定,如果中正制的官员真的能做到公正的话,考虑到魏晋时代,受教育的人群并不大,那么,其实做到公正的人才选拔并不难。科举考试也还有打分的问题,也还有考官的关系问题,总之还是有人的因素,不能做到完全客观。可问题是,如果中正们都能秉公执法,帝国日后就不会走到王与马共治天下的门阀时代。我们前面说过,法律虽然是公正的,但法律是要靠人去执行的,法治的背后,其实还是人治或者说利益集团的博弈之治。中正们都出身大士族,大门阀之家,立场与利益自然偏向本阶层,结果没有一两百年,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魏晋的天下就成了门阀士族的天下。说到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你想保持公正是一个个多么难的事。难怪诸葛亮就把公权力看得十分慎重,大事小事都自己决断。大概是不相信有人能做到像自己这样公正吧。虽然很多人说诸葛亮事无大小皆断于己,权力欲望过重。

  不过,靠个人还是没有用的,虽然不能说诸葛亮人亡政息,或者说风流被风吹雨打去。但是说是夕阳下山还是没有错的。

  个人靠不住,制度似乎也不大靠的住,那我们还能靠什么?一个是竞争的压力。有敌人,会迫使我们做的更好。孟子说:国无外敌者恒亡。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受到苏联的强大的政治压力和制度比较,为了体现自己制度优势,很是励精图治了一些年,向底层百姓倾斜。所谓的橄榄形阶层的理念就是那个时候形成的。不过,随着冷战的胜利,没有了制度对比的压力,精英阶层们为了自身利益谋求全球霸权,从国内民族主义走向全球主义,结果导致橄榄形阶层迅速滑向金字塔阶层。

  另一个是目标。没有理想目标,那么我们只能在低水平上循环。通常我们说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目标比较远大,那么可能尽管实现不了100%,只要我们实行了一半也就很了不起了。如果不断的努力,是不是每个半九十,最后就能走完千里万里?儒家从两千年前就提出天下为公的说法,事实上我们在历史也几乎没有看到实现过,不过,正因为这些目标的感召,我们才不断的进步。或许儒家在现实主义方面不如道家,就如司马懿比之诸葛亮,他的家族在政治上取得了绝大的成功。但是,在照亮历史现实和感召后人不断努力的方面,我们不能不说诸葛亮是超越司马懿的。

  日期:2018-06-23 22:43:22
  孔子的儒,还好,孔子还说,食色性也,至少我们还是个人,后世的理学家们,为什么越走越极端,存天理,灭人欲了呢?这个因为儒家学说的基础是人性本善,讲仁爱,忠信。这个就要了命了。因为这几样东西,不是可以辩证来说的。譬如举个例子,拿忠来说吧,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个本来是非常辩证的,可是怎么能符合君王对忠的定义呢?虽然孟子说的非常有道理。

  要把忠发扬光大,就必须按照君王的套路来,那就是无条件的讲忠诚。这些的无条件,确实是偏离当年孔子,孟子的思想。虽然他们还叫儒,以儒的继承人自居,但已经偏离孔孟比较远了。这个也不能怪后来的理想家,因为把这些发挥到极致,有错吗?事实上,孔子说的好,过犹不及。

  楼主前面说过,诸葛亮外法内儒,事实上,确实很多儒家喜欢法家的手段,就是因为法家讲究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是不讲辩证法的,也是理想主义的。当然,实际枉法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法与儒的结合,都是有道理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