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三国(下):三国解谜》
第14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6-22 13:41:42
  要说家族分头押注的,典型的莫非是诸葛家族了,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分事三国,不过魏吴君主也是暗中提防的,诸葛亮得志,诸葛瑾,诸葛诞就不怎么得到提拔。直到诸葛亮死后,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才有机会在吴国坐到太傅,诸葛诞在魏国做到镇东大将军。

  而司马家的就不一样了,看准曹魏统一天下的大势,统统入仕魏国,都押在魏国,当然,押的大,收获也大,势力也大,最终把魏国都取代了。
  司马懿的老婆,张春华,也是个狠角色,按晋书:宣穆张皇后,讳春华,河内平皋人也。父汪,魏粟邑令。母河内山氏,司徒涛之从祖姑也。后少有德行,智识过人,生景帝、文帝、平原王干、南阳公主。宣帝初辞魏武之命,托以风痹,尝暴书,遇暴雨,不觉自起收之。家惟有一婢见之,后乃恐事泄致祸,遂手杀之以灭口,而亲自执爨。帝由是重之。
  张春花,母亲是河内山氏,山家出了个大大有名的山涛,竹林七贤之一,算起来张春花是山涛的表姑。竹林七贤在政治上和汉末很多名士有类似的,当初那些人忠汉不忠魏,现在竹林七贤是忠魏,看不上司马家。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这其中,著名的就是嵇康和山涛绝交的故事。

  山涛选择最后和司马家合作,大概和两家的亲戚关系是分不开的。
  而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离开选官(尚书吏部郎)之职时,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坚决拒绝出仕。史称“大将军(司马昭)闻而怒焉”。嵇康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司马昭的忌恨。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司马家得势,隐居不仕,屡拒为官。最后被司马家所杀。

  所以,同样类似的故事,荀彧变成了嵇康,汉成了魏。
  话说回来。历史记载的张春华,其见识和狠辣程度,大概不下司马懿。能够当机立断,亲手杀了可能泄露秘密的丫鬟侍女,不是一般的女人所能做到的。虽然主人家惩罚下人是可以的,但无故杀之,恐怕也要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的。后来张春华年老色衰,被司马懿疏远,气的要死。晋书:其后柏夫人有宠,后罕得进见。帝尝卧疾,后往省病。帝曰:"老物可憎,何烦出也!"后惭恚不食,将自杀,诸子亦不食。帝惊而致谢,后乃止。帝退而谓人曰:"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

  张春华凭着儿子们的支持,还是让司马懿低下了头。这个张春花,还真的不是吃素的。
  俗话说的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张春华如此小心和狠辣,和司马懿也差不多。司马懿没有完全掌握大局前,也是非常小心,而得势后也不饶人,曹爽就是对司马懿有幻想,结果被灭三族。
  同样的,诸葛亮的老婆,也是荆州大族黄氏出身,按三国志诸葛亮传襄阳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诸葛亮是个美男子,而娶老婆还是以身份为重,这个也是因为诸葛亮远离家乡,想在荆州打拼,不得不和当地的士族联姻,至于外貌,估计就放在一边了。同样,估计如果黄氏外表不是很出众的话,估计脾气就会挺好,毕竟又丑又凶的,诸葛亮也不会娶回家。不过,诸葛亮二十多岁结婚,而到38岁才有长子诸葛瞻,之前还向诸葛瑾要了一个儿子诸葛乔来过继,害怕自己自己无后,这其中的故事估计也挺多。

  日期:2018-06-22 13:43:30

  所以,我们看来看去,三国时代的人物大多都是士族门阀出生,司马懿和诸葛亮也是不例外,无论他们的家庭,还是他们的功业,都和世家大族分不开。三国时代没有科举取士,你想当官大概有三个途径:1.进入太学,毕业等分配,2.察举孝廉制 3.名声很大,地方长官听见你的名声前来征用你。这几个套路,第一第二基本被官僚集团垄断,除非你特别的优秀。第三,又导致了名声炒作,跟现在娱乐圈类似。例如月旦评之类,就是人才的炒作方法之一。所以,不管三国时期权力怎么转移,结果都是权力总在小圈子里打转。

  汉代的士族门阀势力很强大,要说东汉亡在世家手里也不为过。其实魏国也是一样。曹操对此还是有认识的,曹操生前在建安十三年发出过求贤令,不问人才的出身,唯才是举。很多人说曹操是不管道德好坏,其实是不是这样的,是不问人才的出身为主。你想想,察举孝廉制,本来就是考察人的道德,考官,都是一个圈子的,而道德水平,又是很难去量化的,所以,曹操想把察举制放到一边,根本原因不是为了放弃对任用官员道德水平的考核,而是是想摆脱士族门阀这个圈子。当然,这个和曹操想取代东汉是有关系的,毕竟已有的圈子都是东汉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当然不是很赞同曹操的做法,于是曹操就想引进新鲜的血液来支持自己。

  而曹丕代汉后,和士族大家达成了合作,放弃了曹操的做法,搞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恢复了察举制。特别是蜀国的诸葛亮,本来就是地小民乏,如果人才缺乏的话,更加不是魏国的对手。有句话说的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诸葛亮赏识的青年才俊,马谡本来就是荆州时的熟人马良的弟弟,除此以外,似乎就是后来收降的姜维了,诸葛亮称之为凉州上士。诸葛亮如果能够向曹操学习,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估计蜀汉后期也不至于人才匮乏。在这点上,而司马懿,诸葛亮还像也是非常的类似,对历史也是没有任何的贡献。

  日期:2018-06-22 13:46:24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后期三国主要的政治家,诸葛亮死后46年,司马懿死后29年,三国归于统一。虽然诸葛亮的军事继承人姜维和邓艾又缠斗了十几年,但是那个应该算是诸葛亮去世后的余波了。
  司马懿初看起来和诸葛亮有相似之感,两人性格都是非常谨慎,在政治斗争上不占优势的时候也非常隐忍。譬如诸葛亮对待法正,就容忍了法正一些大概是过火的行为,而孙礼对司马懿表达对曹爽的不满,司马懿也就安慰他说要暂且忍受一下。

  但其实两人颇不相同。诸葛亮大概是内法外儒,法家思想比较明显,讲究依法治国,很多事情诸葛亮虽然也用权谋,但总体上对政治对手的挑战,诸葛亮似乎更愿意堂堂正正的去回答,而不是躲着掖着。对法正的事也是如此,诸葛亮实实在在回答了会什么会袒护法正,在李严劝诸葛亮宜受九锡的问题上,诸葛亮的回答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总体而言,诸葛亮属于那种阳光的政治家,也是楼主喜欢的类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