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三国(下):三国解谜》
第12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而毛宗岗父子为了强调政治正确性,对曹操是口出恶语,回目中的阿瞒,国贼,汉贼,奸雄不绝于题,这个就有点过了。这个导致了原本罗贯中就亲蜀汉的立场更加偏颇,这样的话,三国演义岂不是成了和杨家将,岳飞全传之类的评书类似的小说了吗?
  当然,这个政治立场的鲜明性,是对吸引读者是有好处的,毕竟读者都习惯了小说中必须要有一个好人,一个坏蛋这样角色分明,并且互相斗争的类型小说,就如杨家将中的潘仁美,岳飞传中的金兀术。只是这样一来,把三国演义的格调拉低了不少,毕竟真正读历史的,对于实际上曹操的文治武功,知道还是要超过刘备甚多。
  回头说罗贯中塑造的人物中,最为奇特的,当然是诸葛亮。为了塑造诸葛亮的形象,罗贯中硬是把不是诸葛亮的业绩,给安到诸葛亮的脑袋上,如刘备的博望坡之战,周瑜的赤壁之战,又譬如马超之反,关羽北伐,还有不见史册的魏延反骨,安居平五路,骂死王朗(诸葛亮王朗笔仗是有,但阵前骂战就瞎编了)等等,更别说神奇的借东风,空城计等等。
  书中诸葛亮37回出场,103回谢幕,比之第一回出场的刘备,到85回谢幕还是有所不如,但是,就主角的光环而言,诸葛亮似乎有超越刘备之嫌。很多人都对诸葛亮的塑造不乏微词,本来真实的诸葛亮就已经很厉害了,而罗贯中更是把诸葛亮往神了写,这个罗贯中中到底想干什么?这样干是不是有用力过猛的嫌疑啊?再说了,把诸葛亮写成这样,那诸葛亮最后也没有成功啊,还是失败了呀?那么,罗贯中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呢?

  施耐庵和罗贯中传说两人是师徒,既然是师徒,两人的思想其实是比较接近的。那就是无论水浒传也好,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罢,其实说的都是治乱循环的事,就是历史周期律。无非的是,水浒传说的是从治而乱,而三国说的是从乱而治罢了。而师徒二人,无一例外的,都没有选择汉唐的汉民族强盛时期,相反,水浒后的南宋,三国最后的西晋,都是历史上的悲剧王朝,都是最后覆灭于外族。其中,南宋的悲剧意味还要更浓一点。

  对了,悲剧意识,就是贯穿施耐庵和罗贯中师徒的书中的意识。就三国演义而言,罗贯中最后手写的古风一首,就充分表达了这种情绪: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对了,天数茫茫不可逃,就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曹操再厉害怎么样?最后还不是替司马家打了工。这其中,罗贯中着力点就是诸葛亮了。诸葛亮算无遗策,有用吗?我们现在可以说魏蜀的国力对比,难道诸葛亮不知道吗?诸葛亮数次北伐,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最后还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知道,历史的车轮是一个人所能扭转的吗?即使这个人已经近似神仙了?三国演义告诉我们,这个不可能!

  毛宗岗父子删改三国志通俗演义,很多人不以为然。楼主未作过版本的对比,对此也无法置喙。但楼主留意到毛氏三国和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对关羽遇难过程的描写是不同的,他父子突出了关羽之死的背后的政治立场的差异,这个还是不错的。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关羽和刘备的立场差异,而毛氏父子留意到这一点,并在最后改写了关羽的遇难过程。而毛氏父子最后还增加了关羽父子临死对孙权的批判:权曰:“孤久慕将军盛德,欲结秦晋之好,何相弃耶?公平昔自以为天下无敌,今日何由被吾所擒?将军今日还服孙权否?”关公厉声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这一段是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所没有的,这一改,不但更符合史实,也更突出了关羽北伐背后的政治意义。

  毛氏父子还把杨慎的临江仙放到题首,与最后的古风相对应。这个大概也算是神来之笔。杨慎的这首词,也确实表达了和古风同样的思想,只是比古风的直白更加耐人寻味,看来罗贯中小说写的不错,诗词就差点了。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日期:2018-06-22 13:34:40

  三国演义到底讲的什么(1)
  除了历史的循环的宿命论,和水浒传一样,王霸道和因果报应思想也是三国的主题之一。这当中有作者塑造的王道的成功者刘备,也有霸道的成功者曹操,更有王道的失败者刘璋,也有霸道的失败者董卓。
  刘备动则以民为本,看似是王道的守护者,可是刘备抢夺刘璋基业,是不是霸道行为?曹操前期动就屠城,以武力荡平天下,勒死董贵妃伏皇后,绝对的霸道行为,可是曹操安置流民,首创屯田制,奉天子于许都,也算王道行为吧。可见成功者都不是拘泥于王道,霸道,而是杂用之。相反,刘璋,一味安民,最终在与刘备的对抗中失败了,不过,楼主还是觉得刘璋不错,自己不是那块料,就不去争夺天下了,免得百姓涂炭。而董卓,罗贯中先生把他作为霸道的典型,结果是以身死谢天下。

  其实楼主觉得,对于一个政治人物而言,有时候的选择还是看你的身份。刘备在野,曹操在朝,曹操的两面性和为难大概比刘备要高出很多,刘备远离中央,自然也就远离了与汉室的斗争,如果刘备在朝,估计也不会比曹操好很多。最多的,我们在历史看到的例子,前有项羽时期的楚义帝,后有朱元璋时期的小明王。
  曹操对汉室的威逼,大概也是罗贯中先生的伏笔。后来司马炎大言不惭对曹奂说,吾与汉家报仇,有何不可。大概就是历史对曹家的报复了。而司马家,做的比曹家更甚,居然把堂堂魏国一个皇帝曹髦当众刺死。废立皇帝不就行了吗?何必行此下策呢?
  难怪后来司马氏子孙东晋明帝向丞相王导询问自己的祖先是如何得天下呀,王导不加隐饰地叙述了司马懿创业时种种凶狠残忍的手段,又说起司马昭杀害魏帝曹髦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听后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哭着说:“如果真像您说的那样,晋朝的社稷怎么能长久呢?”。
  汉到曹魏又到东晋,真应了阿房宫赋的那句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一代一代的治乱循环,一代一代的因果报应,大概就是三国演义写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了。

  当然,在三国演义最直观表达的,就是政治军事斗争中展露出来的智慧。荀彧,诸葛亮,鲁肃各自献上自己的王霸之策。其中,荀彧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某种意义上将,没有曹操,汉献帝大概也不能做了这么久的安稳皇帝,可是没有汉献帝,大概曹操也就没有这么多的政治资源。不说别的,单说两条,一个是那些忠于汉室中央政府的人,很多能为曹操征用,一个是曹操有汉室的背书,自然手上的官职是经过官方认可的,而这些官职,在前期就是曹操很重要的笼络人心的工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