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三国(下):三国解谜》
第9节

作者: hz_lj9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实这个费诗,说的不无道理,可是刘备想当皇帝很久了,自然不悦。不然,也不会发生关羽的事件了。这个刘备称帝之后,对外宣称要替关羽报仇,从政治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这个魏国的刘晔,就非常了解。按资治通鉴:初,帝诏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孙权否,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侍中刘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矣。”这个刘晔,也是如贾诩一样,通过人性人情去推断事情的发展,非常准确。

  在讨伐孙权之前,张飞之死又是一个意外。这个记载非常简单:汉主将伐孙权,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彊杀飞,以其首顺流奔孙权。汉主闻飞营都督有表,曰:“噫,飞死矣!”
  刘备对张飞的状况,自然是知道非常清楚的。可是大军就要出发,结果发生了和孙策非常类似的刺杀事件,这个有点蹊跷了。从5月讨论伐吴,到7月出发,时间有点紧张,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张飞太严苛?罗贯中是根据这条找原因的。是张达、范彊被吴国收买了,然后叛变投吴?有这个可能。从张飞驻地阆中离吴国也比较远,杀一镇国大将而千里奔逃穿越巴西,巴东,而不被捉拿住,这个应该是有周密计划的。

  张飞是名震天下的万人敌,刘备让张飞驻守阆中,大概是把张飞军作为蜀汉的总的战略预备队,北上可以支援汉中,东出可以支援益州的门户巴东郡。因此,如果伐吴,刘备肯定要动用这一支战略预备部队,并且极有可能率先抵达巴东作为全军的先锋部队。后来吴班统帅张飞的部队就是为先锋部队的。看来,张飞的名声在外,统帅的部队又是先锋部队,那么吴国收买张飞左右刺杀也是很可能的。

  三国中死于刺杀的不少,如孙策,张飞,费祎等等,后来在如何对付姜维的问题上,司马昭也曾经想用刺杀一策,可见这个确实是在各国领导层中考虑的事情。按资治通鉴:司马昭患姜维数为寇,官骑路遗求为刺客入蜀,从事中郎荀勖曰:“明公为天下宰,宜杖正义以伐违贰,而以刺客除贼,非所以刑于四海也。”昭善之。
  综合而言,楼主也认为张飞的个人性格原因是一个因素,但主要推手还应该是东吴方面。
  日期:2018-06-22 10:49:16
  刘备下面的大将不多,连续失去关羽,张飞,这个对刘备打击还是比较沉重的。这个更加让刘备愤怒,伐吴不可阻挡。但是,我们知道,蜀国现在的力量并不比孙权强大,我们看双方的出兵规模基本上就可以知道了:
  1)刘备方面: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军秭归,兵四万馀人,武陵蛮夷皆遣使往请兵。
  2)孙权方面:权以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将军硃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我们可以看到,刘备方面声势虽大,水陆并进,但是数量却不比孙权方面占优势。刘备还不得不派马良交好武陵南蛮,大约是现在的苗族?请他们出兵。马良非常出色的完成了外交任务。按三国志马良传: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
  虽然有武陵南蛮相助,但是我们知道,这些人和西北的羌人一样,壮壮声势而已,他们是没有多大的战斗力的,雇佣军嘛,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地理方面,巴东到秭归到夷道,猇亭,一路以山地为主,出了猇亭,地势就比较开阔,到了江汉平原了,利于用兵。所以陆逊用堵住大门的策略,把刘备拒之于门外。

  日期:2018-06-22 11:00:08
  而刘备实力不占上风,地理上也不有利,态度却很强硬,拒绝了孙权方面的屡次求和。但是呢,这个仗打的又是很奇怪,进展非常之慢。
  1)黄初二年七月,刘备出兵,打了一个夏秋,就拿下一个秭归。
  2) 黄初三年二月,过了冬天的刘备方面,再次进攻猇亭。陆逊用防守之策对付刘备。
  3)黄初三年五月,汉人自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督,自正月与吴相拒,至六月不决。汉主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吴将帅皆欲击之,陆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汉主知其计不行,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

  打了快一年,刘备推进的速度很慢,推进了不过一两百公里。双方在猇亭一带相持,这个时候就可以基本上看到双方的实力是旗鼓相当。而刘备分军围攻夷道的孙恒,也不能克。五月夏天的时候,船上暑热难当,刘备又做出了弃船上岸的决定,在山地一带构筑连营,看样子是准备和孙权打持久战了。
  日期:2018-06-22 11:06:07
  很多人说刘备联营是不懂兵法,其实这个值得商榷。刘备最大的问题是放弃水军,这样就解除了陆逊进攻,而刘备水军顺流而下抄陆逊后路的危险。这个陆逊再给孙权的上书中说的清楚:逊上疏于吴王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无可忧者。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陆逊说的必无他变,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而刘备的连营,实际上是一种守中带攻的策略,着眼于与东吴方面的相持。在山地一带,互相支援呼应,东吴若要进攻,其实并不容易。这个就很令人好奇了,按说如果攻克不了前进道路中的要塞坚城,进军不利,刘备要么大军顺流而下,击破东吴水军,绕到夷陵一带后面,当然这个是有一定危险的。要么你就暂时撤军,毕竟一年了,进展不大,也该调整策略了。
  可是刘备就弃船上岸,在丘陵山地一带做出连营的部署,以防守为主了,也不进攻了。似乎就愿意和东吴在夷陵一带相持下去。刘备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日期:2018-06-22 11:13:33
  三国演义,自然是三国,两国的力量对比并不一定能决定事情的发展,第三方的,也是力量最为强大的魏国东向,才是决定性的力量。刘备在己方力量并不强于对方的情况下,敢于出击,看准的就是这一点。
  首先,刘备并没有出动全部的力量,从日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规模就在10万左右,这个大概可以算是倾国而出了,刘备时期的兵力和诸葛亮北伐前后差距不过8年,兵力规模应该相差不大,可见刘备还是留有余力的。那么,刘备留有余力的地方,应该就是魏延镇守的汉中地区了。
  对魏国来说,从荆州出发进攻吴国,又或者从合肥方向进攻吴国,远比从关中跋山涉水的进攻汉中来的便捷,毕竟这两地方都靠近中原。因此,在刘备的计算中,吴蜀相斗,无论谁胜谁负,魏国都不会坐视不理,而会进攻其中的一国。因此,吴国成为蜀国魏国合力进攻的对象,可能性最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