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第58节

作者: 历史票友_康永聪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1-12 21:05:07
  (130)【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按理说,关于孙承宗的问题,努尔哈赤应该先问问李永芳的意见。
  也许真的命该如此,偏偏这个时候,他和李女婿之间,闹了矛盾,而且比较激烈。

  这还要从努尔哈赤的一个决定说起。
  话说某一天,努尔哈赤忽然心血来潮,觉得金州城(今大连金州新区古城区)的海岸离大明太近,便于偷渡,于是下令将金州的老百姓迁往复州城(今大连瓦房店市复州城)。
  大连人应该知道这两个地方。
  前一段时间,我去钓鱼,还路过一次现在的复州城。按今天的标准,也不怎么繁华。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可能更加破落。
  估计当时金州城的百姓也觉得那里欠发达,而复州城的百姓觉得突然来这么多人粮食不够,反正两边都不乐意,怨声载道。
  其中有比较胆大的人,便开始谋划,干脆复州城也不呆,直接逃回大明。
  既然有人牵头,事情迅速在民间蔓延,一传十,十传百。
  密谋这种事,自然越少人知道越好,人一多,容易走漏风声。
  果不其然,风声居然走到了努尔哈赤耳朵里。
  努尔哈赤想派兵镇压,可问题在于这件事还在计划阶段,镇压谁?完全没有对象。想来想去,想到毕竟是汉人的事,应该征询一下李永芳的意见。
  听说此事,李永芳当即表示,本来我们在此已经民怨太深,不宜再对老百姓使用暴力。况且负责守卫金、复二城的刘兴祚(爱塔)您也了解,绝对值得信赖。退一万步讲,真假尚未可知,需要再派人彻查。
  努尔哈赤听了,觉得句句在理,也就没说什么。
  这事就过去了。

  其实,李永芳反对出兵,确实有他的私心。
  因为复州城理论上也属于他的管辖范围。
  随着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作为大金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努尔哈赤的事务越来越繁重。他的精力只能做好管理工作,具体的业务,只好交给底下的贝勒和大臣们。
  出于对孙女婿的信任,汉族的官员,基本上都归李永芳统辖。
  当然,从理论上讲,即便出点什么问题,跟李永芳关系也不大,顶多负个领导责任。
  可偏偏前面说的这位刘兴祚,却跟他大儿子关系不错。

  不想管也不行了,于是,李永芳只好选择先把这件事先压下来,然后再从长计议。
  坏就坏在从长计议。
  因为还没等李永芳计议,复州城有个名叫王丙的将领,向努尔哈赤告密,举报刘兴祚准备带领复州城百姓叛逃。
  这下李永芳麻烦大了。
  当初极力劝阻的是他,现在复州城百姓真的要叛逃,而且似乎还牵扯到他儿子。要说这件事跟他一点关系没有,鬼都不信。
  作为正常人的努尔哈赤果然大发雷霆,立马叫来李永芳,大骂一顿,言辞非常激烈,什么忘恩负义,猪狗不如。
  当然,努尔哈赤生气也情有可原。
  本来他从小缺少母爱,自力更生,对别人就不怎么信任。自己的儿子、亲弟弟都不可靠,更何况汉人。
  好不容易对李永芳有点好感,把孙女嫁个他,汉官都归他管,可谓信任有加。
  如今,李永芳也背叛他。这些年的感情又打了水漂,实在可恨!
  所谓爱之深恨之切。
  被愤怒冲昏头脑的努尔哈赤,当即下令,逮捕李永芳的儿子和刘兴祚,也包括告密的王丙,一并押回审问。
  当然,最终努尔哈赤恢复冷静,他只给李永芳降职处分,不久又恢复了原职。
  对刘兴祚的处分也比较轻,毕竟他死不认账,没有实质的证据。

  努尔哈赤不是搞司法出身,也没法“零口供”结案。
  唯一被处死的,只有告密的王丙。
  这样的结果非常耐人寻味,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努尔哈赤还不想放弃这个女婿,家丑不可外扬,只好杀人灭口。
  虽然不想放弃,但信赖已经不复存在。

  在孙承宗的问题上,他明显没有咨询李永芳,结果才导致孙老师偷偷地修了那么多违章建筑。
  日期:2019-01-13 19:22:56
  (13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其实,真正的后果,远远超出努尔哈赤的想象。
  前面我们说过,孙承宗是个战略家。战略家的据点,可不是随便修的。他所修筑的堡垒连成一片,后来有个响亮的名字—“锦宁防线”。这条防线一直到大明集团倒闭了,都没有被攻破,比后来号称“二战最坚固”的马奇诺防线靠谱多了。

  努尔哈赤虽然想象不到这个后果,但他的直觉告诉他,必须阻止这个老头。
  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二月,努尔哈赤下令进攻锦州,拆除违章建筑。
  被派去执行强拆任务的人是,大贝勒代善。
  这次努尔哈赤没有亲自带队,一来,想试探对方虚实,二来,知道自己年事已高,应该要锻炼新人。
  代善为人老成持重,原本已经被努尔哈赤定为接班人,但因为他的个人问题,又被废黜。其中原委比较复杂,我们后面应该会陆续细说。
  总而言之,他城府比较深,做人低调,不计较,后来历经三朝不倒,而且心态好,比较能活,最后差一点连他的小弟弟“摄政王”多尔衮都熬死。

  最重要的,他比较能打仗。
  基于上述优点,努尔哈赤虽然收回了“太子”的名号,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他的培养。
  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努尔哈赤的功夫没有白费,在未来的两次皇位争夺战中,代善都能顾全大局,起到关键作用,甚至可以说影响了大清的前途和命运。
  跟代善一起去的,还有二贝勒阿敏。
  阿敏是舒尔哈齐的儿子。
  努尔哈赤囚禁死了舒尔哈齐,但并不影响对其后代的信任。
  因此,阿敏不仅活了下来,还依旧给努尔哈赤打工。当然,他也没有别的选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个辽东都是他大爷(轻声)的。
  阿敏也有个优点,能征善战。

  费了这么多笔墨,介绍两个前面说过、后面还会详细说的人,只想说明一件事,这两位贝勒爷都不是一般战士。
  然后,我们可以直接说此次强拆锦州的结果,两人战败了,完败。
  由此看来,战士和战略家还是有差距的。
  对于孙承宗并不怎么了解,对自己的儿子却心中有数。经过本次试探,努尔哈赤大概认清了对手的实力。他并没有责怪代善等人,甚至没有公开此次出战的细节,只决定暂时不要去招惹这位老师。
  日期:2019-01-13 19:33:11
  (132)【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当然,做出“不招惹”的决定,并不意味着努尔哈赤害怕,只因为他老人家自己这边也有很多事要操心,用大连话讲,忙得一头头的。
  第一件事,镇压反抗。
  像前面所说的复州城百姓叛逃,只能算大金统治区最轻的一种反抗形式。与之相比,更为严重的还有投毒、偷袭、暴动等。
  之前一再说,努尔哈赤的政治水平远远赶不上军事水平,虽然逐渐也有所提高,但在治理百姓(尤其汉人)方面,始终没啥长进。

  古代的帝王,经过长期的摸索发现,对待老百姓,应该像“大禹治水”那样,遇到问题要及时疏通。努尔哈赤完全不懂,或者说,懂了也不愿意照做。在他看来,“堵”就完了。结果很尴尬,统治区到处“决堤”,根本“堵”不过来。
  其实,汉人的要求也不高,别老区别对待,别老跟发型过不去。
  在努尔哈赤看来,他们居然敢有要求,那还得派兵镇压。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件事,多半算努尔哈赤自找的。
  第二件事,继承人问题。
  努尔哈赤一生征战,倒也没怎么耽误生孩子,光儿子就十几个。
  眼看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虽然底下山呼万岁,但他心里有数,那一天迟早要来的。接下来到底谁干,已经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其实,努尔哈赤也并非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早先他就培养过接班人,可惜失败了,我们都知道,前面说的诸英。
  不光接班人没选好,还搭进去一个儿子。
  吃过一次亏的努尔哈赤明白,这件事,要慎重。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认定代善比较靠谱。
  他多次表示,自己百年之后,代善将继承汗位。

  然而,一向稳重的代善也出了问题,最终被剥夺了继承权。
  关于代善的问题,记载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作风问题。
  原来努尔哈赤除了说死后交付汗位,还想把年轻的大妃阿巴亥托付给代善照顾。至于怎么照顾,努尔哈赤没讲。不过,跟周边少数民族类似,女真一般也有传统,老汗去世之后,除了生母之外,其他的妃子都可以下嫁给新汗。
  然而,他们似乎有点着急。

  也不知道是代善看中了阿巴亥的美貌,还是阿巴亥看中了代善的年轻,反正后来两人有点暧昧。
  这种事纸里包不住火,努尔哈赤很生气,后果…
  事情的经过,大致如此。
  在我看来,有点不合逻辑。
  首先,不符合代善的性格。
  只要顺利接班,所有的一切早晚都是他的。作为一个老成持重的人,不应该如此草率。即便阿巴亥主动,他也不应该就范。
  其次,不符合努尔哈赤的脾气。
  前面“后果”之后用了省略号,因为其实不怎么严重。据记载,代善只口头被剥夺了继承权,可还继续被重点培养;至于阿巴亥,也只不过暂时受冷落,很快又恢复地位。这种处理结果,像努尔哈赤的风格吗?
  最关键的,这种说法,还有个阴谋论的部分:举报代善的妃子据说受了皇太极指使。这难免有后人附会的嫌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